化学专业《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D)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
每小题有1~2个正确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内,多选不给分,若正确答案有两项的,选一项且正确的给1分,选错一个该小题为0分。
)
1、化学课程中的“课程”是指(D )
A. 教学科目
B. 教学进程
C. 教学目的、内容和范围
D. 前三项都包括
2、教学目标是指(A )
A. 预期的教学效果
B. 教学目的
C. 培养目标
D. 课程目标
3、用于指考试的可靠性、一般性指标是(A )
A. 信度
B. 效度
C. 区分度
D. 难度
4、下列化学课中,属于以训练技能为主的课是(BC )
A. 化学基础理论课
B. 化学用语课
C. 化学实验课
D. 元素化合物知识课
5、下列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是(A)
A. 标准差
B. 标准分
C. 算术平均数
D. 区分度
6、10gMg、Zn、Fe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得气体4.48L(标况),则Mg、Zn、Fe总的物质的量是(A )
A. 0.2 mol
B. 0.3 mol
C. 0.225 mol
D.0.4 mol
7、-NMR(核磁共振)可以用于含碳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表示的碳原子(2000年全国高考题)(D)
A. 核外有13个电子,其中4个能参与成键
B. 核内有6个质子,核外有7个电子
C. 质量数为13,原子序数为6,核内有7个质子
D. 质量数为13,原子序数为6,核内有7个中子
8、下列产品的使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是(B)(2004年高考题*上海卷)
A. 含磷洗衣粉
B. 酒精
C. 氟里昂
D. 含汞电池
9、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某国有侦察小分队到德国法西斯一座十分隐蔽且戒备森严的军火厂。
上级要求小分队在3天内必须炸毁它,结果他们用10多只涂有化学药剂的老鼠完成了任务。
据你推测这种化学药剂是(D )
A. TNT
B. KMO4 和H2SO4
C. 黑火药和炸药
D. 白磷的CS2溶液
10、24g硫和32g氧气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在标况下是(C )
A. 16.8L
B. 33.6L
C. 22.4L
D. 5.6L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1、化学教科书是遵循化学课程标准,依据构建教科书的三序结合的原则编制而成的,这三序是指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
12、化学教学活动要素主要有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反馈、教学目的和环境。
13、教学重点是指教材的中心内容,知识的生长点和连接点,具有广泛的迁移和应用价值;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起来困难,容易混淆的内容。
14、中学化学教科书的基本内容由化学基础理论,化学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六大块组成。
15、说课内容大致包括五部分即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6、化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启发学习动机,培养情感意志因素;(2)循序渐进的学好双基与发展智能相结合;(3)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4)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多渠道传递与接收化学教学信息;(5)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结合,使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6)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
17、简述化学教学过程的特点。
(1)认识过程的特殊性和过程要素的多项性;(2)主导性与主体性;(3)活动与过程的多维性;4)自然制约性与社会制约性。
18、化学教学过程是以化学知识为载体的多向互动过程,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活动与过程的多维性。
请用相关化学教学理论简单分析下图的含义。
(1)体现了教学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2)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3)较强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4)高考理科综合形势下,加强了学科之间,学科内部教师之间的交流,以及东部与西部,国内与国外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9、简要介绍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及在化学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
引入演示――介绍媒体――操作控制――指导观察与思考――整合与结论
(2)基本要求:a.实验的目的性 b.保证实验的成功 c.确保安全、环保、无污染
d. 实验操作规范
e. 边示范边讲解
f. 尽量提高可见度
20、请简单谈一谈目前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或弊端,其教学改革的现状和趋势如何?
存在的问题:(1)化学教材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等问题;(2)化学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灌输式;(3)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上,缺乏多样性;(4)教学过程更加注重了知识的获得,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5)化学实验教学薄弱,学生动手的机会少。
趋势:(1)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新概念,增加人文关怀。
(2)凸现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
(3)加强STSE课程教学。
(4)精选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发展。
四、设计题。
(8分)21、化学探究教学的一种模式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事实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整合应用。
需要探究的问题是: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
试设计能体现上述模式过程的微型教案。
(5分钟之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回忆金属在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
我们学习了活泼金属Na的化学性质,那么你认为Na与CuSO4溶液是否也能发生上述类似的置换反应呢?――1分
提出假设: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最后全班同学形成了两种分歧:能与不能。
――2分
[师]现在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存在两种推测,认为Na与CuSO4溶液能够发生置换反应的同学,请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如果认为不能,请说明理由,并亲自实验检验你们各自的假设是否合理、科学、准确,因为只有化学实验才是最客观、公正的裁判。
收集资料:学生分小组各自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可行后进行实验:将一小块Na投入CuSO4溶液中,观察反应的现象,并认真记录。
――2分
验证假设:提问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①钠浮在液面上,熔化成小球并四处浮动,②有气泡,③发出嘶嘶的声音,④蓝色浑浊。
)并问他们观察到的现象与所写化学方程式是否吻合。
讨论、交流、合作,表达各自的看法和见解。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Na与CuSO4溶液不能发生置换反应,而是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证明发生了如下的反应:2Na + 2H2O+ CuSO4 = Cu(OH)2↓+ Na2SO4 + H2↑
整合应用练习:将一小块钠投入氯化铁溶液中的化学方程式是。
五、论述题。
(12分)22、试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多渠道传递与接收化学教学信息”这一化学教学原则。
(要求不少于300字)说明:围绕下述观点论述
(1)论述化学教学中为什么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a. 之所以要“教为主导”,是因为:一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人类间接经验,其学习行为受到自身生理、心理、认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需要教师的主导;二是教师“学在先,术有专攻”,有能力进行主导;三是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只能进行主导。
“教为主导”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的领导、指导和辅导。
b. 之所以要“学为主体”是因为:一是学生是认识上的两个“飞跃”和学习上的两个“转化”的内因;二是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三是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效果主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
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自主权,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并与教师的主导同步。
(2)论述化学教学中为什么要“多渠道传递与接收教学信息” a. 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实验多,内容多,广泛存在于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b. 化学教学过程是具有多维性,是多向互动过程。
c. 有利于学生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
(3)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这一教学原则。
――4分
a. 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b. 创设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
c.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d. 多元沟通
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
不要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