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数学讲评课导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讲评课导学教案

课题:《第一单元讲评》三年级数学导学教案使用时间:2013 年9月日编写人:冉雷审核人:【课型】讲评课【讲评目标】1、使学生加深对质量单位吨的认识,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能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灵活运用三个质量单位。

2、通过填写适当的质量单位、质量单位间的转化练习,巩固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讲评重点与难点】重点: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难点:能准确感知物体的大体质量,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讲评过程】一、导入(一)本单元一般情况:29人取得优秀,优秀率达61.70%,;有38人及格,及格率达100%.二班情况:21人取得优秀,优秀率达67.39%;有36人及格,及格率达93.48%。

(二)本单元知识测试难易题目设计合理,题型有:一、我会填二、判断对错三、我会算四、解决实际问题(三)出错较多的题目是:1、排序 2判断 3、直接写得数等题目三、讲评反思教学“克和千克”这些质量单位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可是这又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学生订的课间奶,买的小零食,家庭厨房用的调味品都与之有联系,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运用学习策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导入的设计,1克和 1千克的感性认识,还是练习的设计、课后的调查,都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1、教学时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了知识的探究、实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与发展,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

2 、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的通过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3、指导学生回顾学习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

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场,学会估计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习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这节讲评课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还算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学生在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质量单位的概念,同时他们也使他们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和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的密切结合。

课题:《第二单元讲评》三年级数学导学教案使用时间:2013 年9月日编写人:冉雷审核人:【课型】讲评课【讲评目标】1 、熟练掌握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和不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理解算理并能运用简便写法熟练计算。

学习连乘和代小括号乘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运算。

学会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理解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意义,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 、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通过操作学具加深对算式算理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一类题目做出总结和概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操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感受大海的富饶,热爱大海,增强保护大海的意识。

【讲评重点与难点】重点:熟练掌握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和不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理解算理并能运用简便写法熟练计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学习连乘和代小括号乘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本单元的难点。

【讲评过程】一、导入(一)本单元一般情况:20人取得优秀,优秀率达63.83%,;有36人及格,及格率达97.87%.二班情况:24人取得优秀,优秀率达73.91%;有32人及格,及格率达91.30%。

(二)本单元知识测试难易题目设计合理,题型有:一、填一填二、判断对错三、算一算四、解决实际问题(三)出错较多的题目是:1、填空 2、算一算等题目三、讲评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表内乘法、整十数与一位数想乘的基础上教学的。

它的计算方法、竖式书写类似于不进位乘,学生已有了竖式书写和计算方法的经验,但由于增添了估算,计算中产生了进位,计算难度比不进位乘有所提高,错误率也会相应增加。

教学时,我是本着“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在学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这一新课程理念实施的。

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素材,提供足够的活动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习得数学知识,领会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

我在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根据情境对29×3的结果进行估计,旨在培养学生先估后算的习惯。

我重点指导了以下的估计方法:29在哪两个整十数之间?把它看成30×3后,实际的得数比90怎样?把它看成20×3后,实际的得数比60怎样?从而很显然地得出“29×3的积在60和90之间”的结果。

最后通过比较,发现把29看作30后的得数更接近实际得数,所以得出结论:把两三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整百数后再乘一位数,得出大约的积。

而后又出了两道题进行巩固。

第二层次是探索出进位乘的笔算方法。

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我先让学生借助小棒摆一摆,直观理解个位想乘后的进位情况,然后用竖式进行计算,通过组间的交流和辨析,做到“算法最优化”。

例如,计算12×4,学生呈现了四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借助了乘法的意义:因为12+12+12+12=48,所以12×4=48;第二种方法借助钱的实物模型进行口算,先将12分解成10和2,分别计算10×4、2×4,再将所得积加起来;第三种方法运用前面所学,直接口算;第四种方法是运用了乘法竖式。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各种方法的意义和有效性进行比较,理解了竖式中,为什么“4”要写在积的十位上。

而本题,排除方法一、二后,对用口算还是笔算有效,学生看法不一。

直至辩论1方提出,“你们觉得口算比较好,那如果计算13×4呢?你先从高位算起的话,很容易丢掉进位1”,大家达成一致意见,本题口算可以,但有进位,笔算明显优于口算,所以有必要学习乘法竖式。

本堂课的估计对学生来说其实也是一个难点,个别学生的正确率不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因此,有必要再利用一点时间进行巩固,达到熟练的程度。

课题:《第三单元讲评》三年级数学导学教案使用时间:2013 年9月日编写人:冉雷审核人:【课型】讲评课【讲评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能根据在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不同的方向,并能运用合适的术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平面图上的方位,会看简单的线路图。

2、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4、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讲评重点与难点】重点:熟练掌握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和不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理解算理并能运用简便写法熟练计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学习连乘和代小括号乘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本单元的难点。

【讲评过程】一、导入(一)本单元一般情况:20人取得优秀,优秀率达63.83%,;有36人及格,及格率达97.87%.二班情况:24人取得优秀,优秀率达73.91%;有32人及格,及格率达91.30%。

(二)本单元知识测试难易题目设计合理,题型有:一、计算二、填空三、看图再回答四、游乐场五、解决实际问题(三)出错较多的题目是:1、填空 2、算一算等题目三、讲评反思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使学生感受和认识运动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和运动特点,能正确判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方式。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依次演示每个物体的运动方式,生动形象地为学生展示了每个物体的运动特点,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掌握了知识。

我在引导学生首次感知概念时,力求感知对象的典型性。

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出示火车,电梯,缆车,风扇,玩具直升机等图片,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这两种运动的表象。

对平移、旋转的理解没有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是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平移、旋转现象,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生活一体化。

我引导学生用手势、动作表示平移、旋转,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境中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对平移、旋转有较深刻的理解。

在教学平移距离时,由于学生很难想到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移动的格数。

因此,我先教学了平移一个点、一条线段,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点的移动。

当学生面对一些数学现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时,都会产生猜想,在这里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并引导其进行验证,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数学探索的方法.。

由于这节课学生很难理解平移的距离,再加上数格子很容易出错,所以,我教的地方太多,比如,教给学生数格子的方法,怎样画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花的时间太多导致后面的平移物体没讲完。

.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想办法,讨论交流探究,我备课时担心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怕浪费时间,所以走了老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