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地应力围岩分级方法适宜性分析探讨

高地应力围岩分级方法适宜性分析探讨


20.33
10.35
6.05
9.26
26.98
11.07
6.47
9.43
33.34 ZK2
39.45
10.73 11.44
6.73
9.60
6.74
9.76
45.68
11.66
7.06
9.93
51.44
12.61
6.81
10.08
图 1 右线σmax-H 关系曲线 Fig.1 Graph of σmax-H for the right tunnel
<250
极高应力区
1.0
1.0
1.0~1.5
1.0~1.5
1.0
高应力区
0.5
0.5
0.5
0.5~1.0
0.5~1.0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 工作区研究段隧道围岩 处于极高应力区,故需进行修正。
根据勘察资料可知, 工作区围岩岩性为粉砂质 页岩夹少量碳质页岩, 隔水性能良好, 地下水不发 育,仅局部小面积有极弱裂隙水外渗现象,结合前面 计算的 BQ=421.6,故 K1 取 0.1;根据扁担垭隧道围岩 分类及地质超前预报结果: 洞轴线走向为 281°,节 理 J1 走向与洞轴向的夹角为 1°~16°,对洞顶稳定性 影响一般 ,但最不利于 隧 洞 侧 墙 稳 定 性 ;节 理 J2 走 向与洞轴向的夹角为 39°~57°,有利于洞顶稳定性, 但不利于洞侧稳定性, 岩层层面走向与洞轴向的夹 角为 6°~14°,不利洞顶稳定性,对隧洞侧墙稳定性 影响一般,故 K2 取 0.2;由前面分 析知 :工 作 区 属 极 高应力区,故 K3 取 1.0。
现代隧道技术
MODERN TU NNELLING TECHNOLOGY
高地应力围岩分级方法适宜性分析探讨
式中
!极高应力:Rc / σmax<4
(2)
高应力:7≥Rc /σmax≥4
Rc — ——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MPa);
σmax— — — 隧 道 横 截 面 最 大 初 始 应 力 (MPa)。
(1)
σmin=0.0364H+5.4036
据勘察资料,研究段围岩实际埋深为 412 m,代
入(1)式中,有:
σmax=28.9685 MPa
σmin=20.4004 MPa 依据长江科学研究院地应力测试结果和岩块试
验结果, 参考国标 《GB52018-94 工程岩体分级标
准》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对初始地应力应力状态
夹角 α>60°, 倾角 β>75°
其他组合
K2
0.4~0.6
0~0.2
0.2~0.4
Table 5 K3
应力状态
表 5 天然应力影响修正系数(K3) Correction coeficients for the effect of initial stresses (K3)
BQ
>550
550~450 450~350 350~250
3.2 客观条件因素
第 46 卷第 6 期(总第 329 期) 2009 年 12 月出版 45 Vol . 46 , No . 6 , Total . No . 329 Dec . 2009
现代隧道技术
MODERN TU NNELLING TECHNOLOGY
高地应力围岩分级方法适宜性分析探讨
表 7 通常的分类方法优缺点
根据勘察报告知,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 Rc =28.4 MPa,则 Rc/σmax = 0.9804<4,故表明研究区属 于极高应力区。
表 1 扁担垭隧道右线地应力测试结果
Table 1 Measured in-situ stresses in Biandanya right tunnel
测孔编号 测段深度/m 最大水平主应力/MPa 最小水平主应力/MPa 自重应力/MPa
K1 地下水状态
>450
BQ 450~350 350~250
潮湿或点滴状出水
0
0.1
0.2~0.3
淋雨或涌流,水压≤0.1 MPa,水量<10 L/min
0.1
0.2~0.3 0.4~0.6
淋雨或涌流,水压>0.1 MPa,水量>10 L/min
0.2
0.4~0.6 0.7~0.9
<250 0.4~0.6 0.7~0.9
的判定关系如下:
修 改 稿 返 回 日 期 :2009-08-10 作者简介: 沈东东(1984-),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岩土体稳定性及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研究,E-mail:sdd509@.
第 46 卷第 6 期(总第 329 期) 2009 年 12 月出版 43 Vol . 46 , No . 6 , Total . No . 329 Dec . 2009
高地应力围岩分级方法适宜性分析探讨 文 章 编 号 :1009-6582(2009)06-0043-05
现代隧道技术
MODERN TUN NELLING TECHNOLOGY
高地应力围岩分级方法适宜性分析探讨
沈东东
(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 武汉 430074)
摘 要 目前我国的隧道建设逐渐向着埋藏深、长度大、难度高等特点发展,围岩分级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 特殊地质环境下,采用围岩分级方法其分级结果会有所偏差。 文章以扁担垭隧道为例,分析了其地应力状况和围岩 分级结果;总结了通常的围岩分级方法在深埋藏、高地应力隧道中的适宜性,及其产生偏差的原因,并结合其它学者 的研究成果,对围岩分级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

<250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根据 国标《GB50218-94 工 程岩体分级标准》 分类得出的结果和修正后得出的 结果相差较大。通过分析并查阅相应文献,总结出下 述原因。
3.1 规范本身的因素
通常的分级规范是人们根据大量工程经验人为 划定的,有一定的适用条件。而岩体质量等级本来是 一个连续性的整体, 按规范划分忽略了一个岩体质 量边缘效应。 其优缺点[1]总结如表 7 所示。
Q 系统分类方法
在 被 裂 隙 切 割 的 硬 岩 地 区 适 宜 性 较 定性分类方法,需要有经验的地质人员参
好,对高地应力有一定考虑
加,主观随意性大
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以及经济性原则, 我们不 可能做大量的室内及原位测试试验。 以扁担垭隧道 为例,由于其埋深为 412 m,如果做大量的深埋藏地 应力测试, 显然是不经济合理的。 只能通过选择一 些有代表性的、有限的试验,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 析研究,力争能较全面地反映隧道的实际情况。所以 这些条件限制也为准确的围岩分级造成一定的困 难。
水利水电工程围岩工程地质 基本判据和限定判据相结合, 低地应 对于地应力的考虑过于简化,在高地应力
(HC)分 类
力环境下适宜性较好
环境中适宜性较差
地 质 力 学 分 类 (RMR)
重视结构面及其力学性质的作用,重视 由于未考虑节理组数、 地应力等因素,在 结构面走向的作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高地应力区适宜性较差
图 2 右线σmin -H 关系曲线 Fig.2 Graph of σmin-H for the right tunnel
2.2 围岩分级分析
依 据 国 标《工 程 岩 体 分 级 标 准》, 首 先 按 岩 体 的
基本质量指标 BQ 进行初步分级, 然后考虑其他因
素,如天然应力、地下水和结构面方位等进行修正,
裂法对扁担垭隧道右洞测孔的地应力测试结果 (表 1)。
通过采用线性回归和曲线拟合的方法, 对右洞
ZK2 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随深度 H 变化的函数
关系表达式,以及近似曲线(图 1、图 2)描述如下。
右洞 ZK2 最大主应力 σmax、 最小主应力 σmin 随
深度 H 变化的近似关系式:
!σmax =0.0473H+9.4809
Kv
=( vmp vrp
)
2
(4)
式中 vmp— ——岩体纵波速度;
vrp— — — 岩 块 纵 波 速 度 。
当无声波试验资料时, 可用岩体单位体积内结构面
条数 Jv 来确定,如表 2 所示。
表 2 Jv 与Kv 对照 Table 2 Contrast between Jv and Kv Jv/(条/m3) <3 3 ̄10 10 ̄20 20 ̄35 >35 Kv >0.75 0.75 ̄0.55 0.55 ̄0.35 0.35 ̄0.15 <0.15
将 修 正 系 数 带 入 到 公 式 (5)中 ,可 得 : [BQ]=BQ-100(K1+K2+K3)=421.6-130=291.6。 参考《公路隧道设计规范》中的围岩分级(表 6),根据上面的围岩分级标准定性指标,围岩为Ⅲ 级;根据前面计算的[BQ],围岩 为Ⅳ级,围岩 分级结 果有所差别。
式中 σcw— ——岩块饱和单轴抗压强度(MPa);
Kv— — — 岩 块 的 完 整 性 系 数 。
当 σcw >90Kv+30 时, 以 σcw =90Kv+30 和 Kv 代
入计算;当 Kv>0.04 σcw +0.4 时,以 Kv=0cw 代入计算。 其中 Kv 可用下式确定:
MPa,代入式(3),有:
BQ= 90+3σcw+250Kv=421.6
高地应力围岩分级方法适宜性分析探讨
现代隧道技术
MODERN TUN NELLING TECHNOLOGY
表 3 地下水影响修正系数(K1) Table 3 Correction coefficients for the effect of ground water(K1)
1.0
表 4 主要软弱结构面产状影响修正系数(K2) Table 4 Correction coefficients for the effect of principal weak structural planes(K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