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 配送: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2. 自营配送:这企业根据自己的经营规模、商品配送量、经营策略以及业务网点布局等多种条件和因素,在合适的地点自己建造一个或多个配送中心,依靠自己构建的网络体系开展物流配送业务,实现企业内部及外部货物配送的模式。
3. 外包配送:指企业把自己的一部分或全部配送业务以签订合同的形式外包给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配送公司,并且与第三方物流配送公司形成长期合作的战略联盟。
4. 共同配送:指把过去按不同货主、不同商品分别进行配送,改为不区分货主和商品集中运货的“货物及配送的集约化”。
5. 混和配送:指企业自身适当建立小型配送系统,在大范围的配送采用外包配送模式,小范围的配送采用自营配送模式。
6. 对流运输:指同类的或可以互相替代的货物的相向运输。
7. 迂回运输:凡不经过最短路径的绕道运输,都称为迂回运输。
8. 过远运输:指就地就近可以供应的物资,而舍近求远的商品运输。
9. 重复运输:指一种货物本可以直达目的地,但由于某种原因而在中途停卸重复装运的不合理运输现象。
10. 物流网点:指物资在流通过程中所经过的中转仓库,是进行节点活动的位置和场所,也是线路活动的起点或终点。
11. 理货:按照客户的要求对存储的货物进行货物分拣、配货和包装等作业。
12. 摘取式分拣:像果园中摘取果子那样去分拣货物13. 播种式分拣:类似田园播种式操作,将数量较多的同种货物集中运到发货场,然后根据每个货物的发送量分别取出货物,并分别投放到每个代表用户的货位上,直至配货完毕。
14. 单元装载化原则:尽可能将搬运集中整理为托盘或集装箱的方式,这样在搬运途中不至于倒塌,且可以提高直线搬运效率。
15. 活性原则:物品流动的难易程度。
16. 弹性原则:搬运机械设备的利用范围越大,则其效率越高。
17. 搬运减负原则:避免过度包装,防止不必要的容积及重量的增加,对于某些有价贵重货物的死重比例越小越好,可是适时把不必要的部分剔除。
18. 周转率原则:按货物在仓库中的周转率来安排储位,周转率越高离出口越近。
19. 货物相关原则:即相关性大的货物在订购时同时订购,并置于相邻储位。
20. 货物同一性原则:即把同一种货物存放在同一储位。
21. 先进先出原则:即先入库的货物应先出库。
22.重量特性原则:即根据货物重量大小来指定货物储位高低,重者置于地面或货架下层,轻者置于货架上层。
23.批量分拣:即汇总复数客户的订货进行分拣,之后按不同的客户进行分货,再记录订单。
24.单一分拣:即把客户的每张订单先进行分拣再进行汇总。
25. 复合分拣:即将按单一分拣和批量分拣组合起来的拣货方式。
26. 单一分拣法:一个人配货,按照一张订货单据要求的货物进行分拣的方法。
27. 分程传递法:数人分拣,首先决定各人所分担的货物种类和货架的范围,选取货单中仅是自己所承担的货物品种和货物进行分拣,分程传递或转交下一个分拣人员的方法。
28. 区间分拣法:和分程传递方法相同,一个人或数人分拣,首先决定各人所分担的货物种类和货架范围,将个区间分拣的货物汇总起来的方法。
29. 分类分拣法:将各种各样的形状、外形尺寸、重量的货物进行分类,在配送中心内进行保管,按每一个产品类进行分拣的方法。
30. 分货:就是把拣货完毕的货品,按用户或配送路线进行分类的工作。
二、论述题1.物流配送模式在物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答:作用:1. 配送有利于提高物流经济效益;2. 配送是客户的后勤;3. 配送有助于提高物流系统的宏观调控能力因素:1. 企业经营发展战略;2. 企业的配送能力;3. 第三方物流配送的发展状况2.现代物流配送中心有哪些主要类型?衡量配送合理与否的技术指标有哪些?答:类型:(1). 按配送中心的经济功能分类①供应型配送中心:以向客户供应商品,提供后勤保障为主要特点,一般路线较为固定,有大批量、多品种的特点。
②销售型配送中心:以销售商品为目的,借助配送这一服务手段来拓展经营活动,是典型的配销经营模式,多建在城市周围,采用多品种混装配送。
③储存型配送中心:充分强化商品的储备和储存功能,在充分发挥储存作用的基础上开展配送活动。
④加工型配送中心:储存作业和加工作业占主导地位,多用于对生产资料的配送活动。
(2).按配送中心辐射范围分类①城市配送中心:配送范围以城市为中心,运输距离较短,反应能力强,其服务对象多为连锁零售商业的门店或最终消费者。
适于多品种、少批量、多用户的配送。
②区域配送中心:库存商品充分,辐射能力强,配送范围广,经营规模和配送批量较大。
其服务对象经常是下一级的城市配送中心,也为零售商或生产企业用户服务。
技术指标:(1)库存标志(库存总量及库存的周转速度);(2)资金标志(资金占用及周转速度);(3)成本和效益(投入产出比);(4)客户满意程度(缺货次数、配送的速度及灵活性)。
3.现代物流配送模式有哪几类?如何选择不同的配送模式?答:模式:(1)按经营主体分类:a.自营配送b.外包配送c.共同配送d.混合配送(2)按配送商品的种类及数量划分:a. 多品种、少批量配送:对配送的作业水平和管理水平要求,配送成本一般较高。
一般适合于综合配送中心所进行的配送。
b. 少品种、大批量配送:配送作业的难度较小,配送成本也相对较低,一般配送距离也相对较长。
适合专业性配送中心进行配送和供应方进行的配送。
c. 成套配送:当用户尤其是装配型企业需要多种零配件和配套设备时,可采用成套配送形式,按其生产节奏定时定量将企业所需要的货物送到生产装配线。
(3)按配送时间及数量划分:a. 定时配送:在用户需求的时间间隔内定时地向用户配送商品。
b. 定量配送:按规定的批量在一个指定的时间窗内进行的配送。
c. 定时定量配送:具有定时配送和定量配送的特点,一般作业的难度较大,成本较高。
电子商务的应用将会使其作业的难度和配送成本得到较大的降低。
d. 定时定量定点配送:是在配送过程中用户所普遍需求的配送形式,不仅要求配送方有较高的管理能力,而且要有较强的配送能力。
4.以费用低、效益好为建设和经营目的,进行物流网点结构、环境、目标和功能分析应考虑哪几方面问题?答:(1)物流网点系统的外部环境分析,如经济、社会大环境,经营管理环境,物理和技术条件,网点和外部的进、供货关系等。
(2)物流网点的结构关系分析,如计划区域内应设物流网点的数目,网点的地理位置,各网点的相关性,计划区域中中转供货和直达供货的比例等。
(3)物流网点布局的目标分析,如物流网点建设的技术先进性。
经济合理性,系统多目标之间的兼容性,网店系统对环境条件变更的适应性等。
(4)物流网点系统的功能分析,如建立物流网点系统功能结构图,定义所需的功能技术条件,分析和阐明建立物流网点系统的约束条件,制定量化功能的定量指标。
5.物流配送中心合理选址的意义和原则是什么?进行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有哪些工作步骤?答:意义:物流中心的合理选址是物流系统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投资决策问题,物流中心选址是否合理,将对整个系统的物流合理化和商品流通的社会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原则:a. 系统工程原则;b. 价值工程原则;c. 发展的原则。
步骤:a. 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b. 选择地址必备资料的整理c. 定量分析6.现代物流配送的功能要素有哪些?答:要素:配送是通过备货、储存、分拣及配货、配装、配送运输、送达服务与配送加工等一系列功能要素和物流作业环节来实现的。
7.物流配送中心的总体规模如何确定?基本规划资料分析包括哪些方面和方法?答:总体规模确定:①预测物流量:包括历年业务经营的大量原始数据分析,及根据企业发展的规划和目标进行的预测。
②确定单位面积的作业量定额:有规范经验,可确定单位面积的作业量定额,进而确定各项物流活动所需的作业场所面积。
③确定配送中心的占地面积方面和方法:1)订单变化趋势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统计分析法;2)订单品项和数量分析。
EIQ分析法;3)物品特性与储运单位分析。
4)物流与信息流分析。
作业流程分析、事务流程分析、作业时序分析、人员素质分析、自动化水平分析;8.物流中心作业空间规划程序流程有哪些?各规划流程中主要的技术参数有哪些?答:流程和技术参数:1)通道空间的布置规划。
位置、宽度2)进行货区的作业空间的型号3)仓储区的作业空间规划。
4)拣货区作业空间规划5)集货区的规划6)行政区的规划7)厂区规划9.进货作业应考虑哪些影响因素?安排进货流程要注意哪几个方面问题?答:因素:1) 进货对象及供应厂商的总数、地理分布、交通运输情况2) 商品种类与数量3) 进货车种与车辆;4) 每一车的卸货与进货时间;5) 商品的形状与特征;6)进货所需的工作人员数;7) 配合储存作业的处理方式;8) 进货时间中车辆数的调查问题:1)要求配送车司机卸货;2)为节省空间,力求一个工作站进行多品种卸货作业;3)尽可能平衡停泊码头或车站的配车调用4)把码头、月台到存储区的活动尽是设计为直线流动,并使距离最小;10.为什么要进行货物验收?验收货物的标准是什么?答:原因:对货物进行质量和数量的状况查明,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标准:1)合同和订单所规定的具体要求与条件。
2)定制合同时的合格样品。
3)各类产品的国家品质标准或国际标准。
11.盘点作业的目的是什么?描述其作业流程。
答:目的:为了有效的掌握货品数量和质量。
流程:(1)准备;(2)确定盘点时间;(3)盘点种类和方法(账面盘点和现货盘点);(4)培训盘点人员;(5)清理储存场所;(6)盘点作业;(7)差异因素分析;(8)盘点的盈亏处理。
12.拣货作业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优化分拣作业?答:因素:1)拣选人员专业化水平低,每人时平均拣取能力差。
2)拣货设备过于陈旧,自动化水平低。
3)拣货方案制定不当,影响拣货效率。
4)电子化水平不高,信息处理速度慢。
如何:1)改进分拣配货单。
2)采用数字化分拣。
3)重视分拣信息的利用。
13.补货作业的意义?补货作业主要采用哪几种方式?补货时机如何选择?答:意义:确保商品能保质保量按时送到指定的拣货区。
方式:1)整箱补货:适用于体积小且少量多样出货的货品。
2)托盘补货:适用于体积大或出货量大的货品。
3)货架上层-货架下层补货:适用于体积不大,存货量不高,且多为中小量出货的货物。
如何:1)批次补货:适合于一天内作业量变化不大、紧急插单不多,或是每一批次拣取量大的情况。
2)定时补货:适合于分批拣货时间固定、且紧急处理情况较多的配送中心。
3)随机补货:适合于每批次拣取量不大、紧急插单较多,以至于一天内作业量不易事前掌握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