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基本知识:1、三国→三绝: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2、“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3、“历史演义小说”: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与美学理想。
4、“演义”:“据史实,演大义”,在叙述中融合了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并对历史人物作出政治与道德的评价。
(纪实+艺术的创造)5、“章回体”:章回体小说就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就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其特点就是设回目等。
最早的回目、目录就是单句,后向双句发展。
6、“话本”: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与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就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
7、“拟话本”:就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而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定义命名,认为就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
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就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
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
明代文言短篇小说:1、“剪灯三话”:瞿佑《剪灯新话》李昌褀《剪灯馀话》邵景詹《觅灯因话》2、“三言二拍”:冯梦龙《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代传奇:1、“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2、“吴江派”:以沈璟为代表。
思想倾向保守,主张曲文通俗,对昆曲音律十分瞧重。
3、“临川派”:以汤显祖为代表。
①主张写人的真实情感,反对道学气;②注重曲文的华美,反对格律限制。
4、“苏州派”:以李玉为代表,其代表作品“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与《清忠谱》。
作品贴近社会世俗生活,关注政治时事,劝惩教化意识较重。
并结合舞台实际,改变以曲词为核心,而把戏剧结构放到重要位置,曲词通俗,舞台效果好。
(魏良辅改良了昆山腔,其弟子梁辰鱼的《浣纱记》第一部用改良后昆山腔谱曲并演出。
)5、“昆山派”:以梁辰鱼为代表。
吴江、临川两派的弥合,既讲究音律,又讲究辞藻。
明代杂剧(徐渭及其讽世杂剧):1、《四声猿》:徐渭著。
包括《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
2、王九思的《中山狼》只有一折,开了明代单折短剧的先声。
明代前期诗文:1、“明初三家”:宋濂、刘基、高启2、三杨“台阁体”:兴起于永乐至成化年间,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
多为酬唱、应制之作,内容以歌功颂德、点缀太平为主旨。
风格上号称“雍容典雅、词气安闲”,实质上内容极度平庸空乏,缺乏对社会的关怀以及对自我内在情感的揭露。
3、茶陵派:兴起于成化、弘治年间,以李东阳为代表。
反台阁,提倡“宗唐师杜”、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音律、音节法度,重视诗歌艺术技巧,想以此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典范。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台阁体的不良风气,同时又成了复古派的先导。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1、“前七子”:兴起于弘治到正德年间,主要代表有李梦阳、何景明等。
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理论,文学观念由雅转俗,表现丰富平民生活。
①“前七子”的进步性与保守性相互交织,排斥宋元诗人;②与当时“尊情抑理”思潮相联系,提出文学要表现真实情感,表现出“主情”思想,但走上歧路;③后期陷入盲目混乱状态。
2、“后七子”:兴起于嘉靖到隆庆年间,主要代表有李攀龙、王世贞等。
很大程度上承接“前七子”复古主张,但更重法度、重情、重实。
与“前七子”类似,同样有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模拟的弊病。
3、唐宋派:兴起于嘉靖年间,主要代表有王慎中、归有光等。
提倡唐宋文风,推崇韩愈、柳宗元等“唐宋八大家”,在创作主张上强调文以明道。
其中以归有光散文成就最高。
晚明诗文:1、李贽“童心说”:所谓“童心”,即就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因此,天下的“至文”,都应该就是作者本然的情感与欲望的真实表现。
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
(将攻击的矛头直指伪道学。
)2、公安派:兴起于万历年间,代表人物袁中道、袁宗道与袁宏道。
其思想深受李贽影响,提出以“性灵说”为内核的文学主张。
①针对“前后七子的”的流弊,提倡文学应随时代历史变化,反对“一代不如一代”观,反对拟古与模拟抄袭;②提出“性灵说”,推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以我手见我心,乃见真情。
“性灵说”重个性、贵独创,强调真实表现自我思想感情。
但就是有时太过于个人,不注重社会其她客观事物。
(对晚明小品文的创作作了很大贡献。
晚明小品文:①趋于生活化、个人化;②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
)3、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
在文学观念上受到“公安派”的影响,反对模拟抄袭,提出重“真诗”,重“性灵”。
①文学趣味上,竟陵派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的精神,这与“公安派”略有不同;②因不满“公安派”末期的通俗肤浅,意图另辟蹊径,倡导用一种“幽深孤峭”的风格来表现“幽情单绪”。
注重表现作者远离现实的冷漠情怀,却又形成了一种冷僻幽深的弊病。
清初白话小说:1、《聊斋志异》的志怪传奇就是什么意思?(纪昀:“一书二体”;鲁迅:“以传奇志怪”)所谓“一书而兼二体”就是指《聊斋志异》兼有传奇与志怪两类题材的篇章;结合了传奇的有意作文与志怪的选材形成了“传奇而以志怪”的特色。
所谓“传奇”,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
所谓“志怪”,就就是写非常之人,非常之物,非常之事。
“志怪传奇”就是指《聊斋志异》所写,虽“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近于传统的志怪,但“描写委屈叙次井然”,全就是传奇笔法,因此“聊斋故事”不仅异常曲折动人,而且有极强的艺术真实感,人狐虽为异类,但在作者笔下,她们的存在却都能形成一个个与谐感人的传奇故事。
2、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为抗衡《聊斋志异》“一书而二体”而作,认为作叙事之文应有忠厚劝世之意义,摒除描写男女爱情的笔墨。
包括《滦阳消夏录》《如就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
3、《红楼梦》的脂评本就是什么?指《红楼梦》最初在社会上流传的80回抄本系统。
本名“石头记”,大都有署名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因此习惯上称之为“脂评本”或“脂本”。
主要有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戚蓼生序本(即“有正本”,有正书局1912年石印)等。
清初诗文:1、“清初三家”:即清初以散文著称的侯方域、魏禧与汪琬。
又称“古文三大家”。
2、爱国诗派(遗民诗人):代表人物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屈大均等。
由明入清,内容充实,注重气节。
3、虞山诗派:代表人物钱谦益等。
致力于清朝诗学建设,代表作七律组诗《后秋兴》。
4、娄东诗派:代表人物吴伟业等。
以唐诗为宗,自成七言歌行“梅村体”,博采众长。
5、神韵派:由王士祯创立。
所谓“神韵”,即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
①理论上,着重继承钟嵘《诗品》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外之致”说与严羽的“妙语说”“兴趣说”,而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为最高境界;②实践上,主要奉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作为典范,追求意味含蓄空灵、境界飘渺清远、语句清秀隽永而韵致冲淡慰藉的诗境。
清初词的中兴:1、阳羡词派:代表人物陈维崧等。
其词数量居古今文人之冠,有“词史”之称。
学习苏、辛,风格特征“以豪情抒悲愤”。
2、浙西词派:代表人物朱彝尊等。
提出词的功能“宜于宴嬉逸乐,以歌咏太平”,词风醇正高雅,就是盛世之音。
但过于在字句声律上用功夫,限制了让创造的天地。
(朱彝尊与陈维崧并称“朱陈”。
)清词振兴的硕果就是纳兰性德。
纳兰论词主情,崇尚入微有致,情调哀郁凄婉,善用白描,不事雕琢,运笔如行云流水。
清中叶诗文:1、“格调说”:由沈德潜倡导。
提出“诗贵性情,亦须论法”,尊唐抑宋,应使诗歌具有“与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
“格调说”强调诗人的性格要合乎温与敦厚、委婉含蓄,中正平与,使诗歌为政治封建服务;为弥补神韵派对内容的忽视,强调学法与声调。
但其大量诗作雍容典雅、平庸无奇,为典型的台阁诗体。
2、浙派:以厉鹗为代表。
主张作诗参以书卷,学习宋人,好用宋代典故。
风格特点为重学问、主空灵,合写景与宗宋为一。
主写山水,著有《宋诗纪事》。
3、“肌理说”:由翁方纲倡导。
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肌理”包括义理与文理:义理为“言有物”,指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
同时受到考据学风的影响,以学问为诗,用韵语作考据。
(主张文理,讲究考据)4、“性灵说”:(与“格调说”“肌理说”相抗衡)由袁枚倡导。
所谓“性灵”,包括性情、个性与诗才。
性情就是诗歌第一要素,而这种性情要表现诗人的独特个性,还应具备表现这一切的诗才。
在“吟咏性情”这一基点上构成完整体系的诗歌理论,冲破了传统与时代风尚,对格调模拟复古、肌理考据学问、神韵纤巧修饰、浙派琐屑饾饤给予有力的冲击,就是晚明文艺思潮的隔代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的局面。
清中叶散文:1、桐城派:“三祖”方苞、刘大櫆与姚鼐。
2、方苞“义法说”:“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
要求内容醇正、文辞雅洁。
由于与制举之文相通,有利于维护理学道统,所以受到朝野的推崇。
3、刘大櫆:发展了“义法说”,提出“因声求气说”:由字句以求音节,再由音节以求声气,音节就是行文的关键。
4、姚鼐:主张“道与艺合,天与人一”,“义理、考据、词章”合一;运用传统的阴阳刚柔说,将多种风格归纳为“阳刚”与“阴柔”两大类,并追求刚柔相济;把文章的艺术要素提炼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相互依存并相互融合,使古文进入最高境地。
(短篇小说如“三言二拍”没有大题)简答题:1、版本及成书过程(来源):“四大奇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2、戏曲:汤显祖《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论述题:结合作品分析:例如西门庆人物形象分析必须结合其内容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