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考试

一、名词解释:1.前七子:指明代中期(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这七个成员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其中以李、何二人的成就最高,该流派明确提出复古主张,主张散文要学习先秦两汉为主,诗歌要学习盛唐,因区别于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故名。

2.后七子:指明代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因区别于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故名。

他们也提出复古,其中以李、王成就最高。

3.唐宋派:嘉靖年间,以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为代表的文学复古流派,其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他们反对前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提倡唐宋文风,反对模拟、抄袭,主张读书性情,谓之唐宋派。

4.公安派:指明朝晚期的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

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名。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文学新价值观的理论主张,如:“性灵说”。

5.性灵说:性灵说是袁枚提出来的,主张诗歌以性情为主,宣扬性情至上,肯定情欲合理,在性与请上,主张即“情”求“性”反对争唐论宋的模拟诗风,“性灵”,其含义包括性情、个性和诗才。

具有信手拈来,矜新斗捷,不尽遵轨范,而是清灵隽庙的特点。

6.格调说:格调说是清代中叶沈德潜提出的诗歌理论学说。

所谓格指的是作诗的体裁、格式、体制等,所谓调指的是诗歌的声律,内容上要求贯彻封建伦理道德,作为封建统治的工具。

在形式上要求讲究诗体、诗格、章法、诗律等。

7.桐城派:是清代中叶影响最大、势力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散文流派。

代表人物主要有方苞、刘大櫆、姚鼐、戴名世等,因其奠基人方苞是安徽桐城人,故名。

桐城派的几位大家分别提出了“义法”说、“神气、音节”说、“义理、考据、词章”说。

8.拟话本:明代中后期,主要供案头阅读的,由文人模仿话本而独立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叫拟话本。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小说。

这类白话短篇小说,人们称之为“拟话本”。

)9.章回体: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唯一形式,是指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分章分回叙事的一种小说式样,在每一个单元的开头一般用“话说”、“且说”等套话开始,在每一个单元的结尾均在关键处打住,用“且听下回分解”等语作结。

10.花部:各地方兴起的地方戏,用各地的语言,各地的语音来表现的一种戏剧形式,语言平易,语调质朴,形式灵活。

11.雅部:即为昆山腔12.昆山腔:是指元末明初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的地方声腔,又称昆曲、昆剧,它的曲调轻柔、婉转、悠扬细腻,兼用笛、萧、笙伴奏,且富有舞蹈性。

昆山腔也是四大声腔中声势最大的一种,雄踞中国剧坛榜首近三百年之久。

13.梅村体:“梅村体”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一种诗歌体裁,因吴伟业号,故名。

(梅村体的特点:(1)梅村体的题材、格式、语言情调、风格、韵味等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以怆怀故国和感慨身世荣辱为主;(2)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化;(3)它以人物命运浮沉为线索,续写实事,映照兴衰,组织结构,设计细节,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

)二、指出下面作品的作家和朝代:1.《四声猿》:明代,徐渭2.《牡丹亭》:明代,汤显祖3.《水浒后传》:清代,陈忱4.《郁离子》:明代,刘基5.《宝剑记》:明代,李开先6.《封神演义》:明代,许仲琳、李云翔7.《清忠谱》:清代,李玉8.《圆圆曲》:清代,吴伟业9.《三言》:明代、冯梦龙10.《长生殿》:清代、洪昇11.《浣纱记》:明代、梁辰鱼12.《阅微草堂笔记》:清代,纪昀13. 《一人永占》:清代,李玉三、指出下列作家的朝代及相关作品:1.刘基:明代,《郁离子》、《卖柑者言》、《活水源记》2.吴敬梓:清代,《儒林外史》3.吴伟业:清代,《圆圆曲》4.顾炎武:清代,《秋山》、《精卫》、《京口即事》5.凌濛初:明代,“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6.孔尚任:清代,《桃花扇》7.李玉:清代,“一人永占”的《一笠庵四种曲》(《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清忠谱》8.李渔:清代,《闲情偶寄》、《无声戏》、《十二楼》9.归有光:明代,《先妣事略》、《项脊轩志》、《思子亭记》、《寒花葬志》10.纳兰性德:清代,《相见欢》、《蝶恋花》、《长相思》、《如梦令》11.方苞:清代,《狱中杂记》、《左衷毅公逸事》12.侯方域:清代,《朋党论》、《马伶传》、《李姬传》13.洪昇:清代,《长生殿》14.宋濂:明代,《秦士录》、《送东阳马生序》、《环翠亭记》、《王冕传》、《记礼歌》、《吾衍传》、《竹溪逸民》15.袁枚:清代,《马嵬》、《苔》、《随园诗话》、《湖上杂诗》、《渡江大风》、《书鲁亮侪》、《黄生借书说》16.张岱:明代,《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柳敬亭说书》17.姚鼐:清代,《登泰山记》、《李斯论》18.汪中:清代,《哀盐船文》四、简答:1.分析杜丽娘形象;答:(1)杜丽娘才貌端妍,聪慧过人。

(如:对四书能逐一背诵,对父母的孝顺,对老师的的尊敬,以及心细如丝的分析能力和读到的见解等都体现了该点);(2)敢于反抗封建礼教,敢于追求真爱。

(3)是个敢于追求真感情的女子。

2.《水浒传》的成书过程;答:(1)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2)宋末元初人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已完整的记录了36人的姓名和绰号;(3)宋末罗烨的《醉翁谈录》已著录了如“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说话名目;(4)《大宋宣和遗事》展现了其基本轮廓与原貌,写了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张叔夜招安、征方腊、宋江受风节度使等,笔墨虽然简略,但以把水浒故事连缀起来,展现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

(5)元代出现大批“水浒戏”(6)经施耐庵与罗贯中编修订加工而成。

3.《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写人物的手法上的不同:答:(1).《三国演义》相对《水浒传》在人物描写上更加注重史实。

(2).《三国演义》注重个性突出的类型化人物塑造,突出夸张人物的主要性格;如奸诈雄豪的曹操、忠义勇武的关羽、仁爱宽厚的刘备、谋略超人的诸葛亮等。

而《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就要复杂的多,最突出的是写英雄人物而不避讳写他们的缺点,写缺点却又不影响将他们塑造成高大的英雄形象,相反却显得更加真实,更加血肉丰满。

人物的性格不仅具有理想化、带有传奇色彩的一面,更有贴近生活、具有普通的平凡人品格的另一面。

因此,《水浒传》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人,读者感到亲切,容易接受。

(3)《三国演义》善于在战争中描写人物性格,如在赤壁惨败这个特定情境中表现出了曹操奸诈的性格特征;而《水浒传》中人物性格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林冲、武松等人都是如此。

(4)《三国演义》写人时多具体到写人物动作的描写,通过动作表现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

而《水浒传》的写人多是参杂了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并对神态伴有详细介绍,通过心理和神态的描写将人物展现在纸面上,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活灵活现。

(5)《三国演义》在人物描写上采用了反复皴染的手法,围绕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的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如写曹操的残忍,连续写了他梦中杀人,杀吕伯奢一家,杀粮官以欺全军等。

而《水浒传》注意多层次地刻画人物性格,善于从阶级意识、身份、地位和经历来描写人物,如李逵莽撞,有时候也写他真率,写他蛮横等。

(6)《三国演义》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实现人物性格特征,如“关羽温酒斩华雄”;以及善用对比、烘托的手法,如写刘备之“仁”就是在与曹操之奸的对比中进行刻画的。

而《水浒传》描写人物类型相同,但让人感觉绝不雷同,如武松与李逵打虎的不同以及潘金莲与潘巧云偷情的不同等。

4.赏析高启诗歌《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答:(1)总的说,它是一首登临怀古题材的诗;全诗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缅古与思今自然交织,结构跌宕有致,雄豪奔放的气势中夹杂着几分悲凉的意味。

(2)诗人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长江,又俯视金陵景貌诗人怀古的思绪联翩不断,眼前的金陵旧城为形胜之地,佳气葱葱,古金陵几度废兴的往事如在眼前,昔日三国吴和南朝曾建都于此,企图恃长江天堑固守割据局面,都没能逃脱覆亡的命运,接着诗人从对历史的感慨回到对时局的议论“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联想起历史上的割据局面与自己亲身经历的元末战乱,诗人自然倾向于眼下没有战祸,躬逢盛世,相对安定的生活,歌颂了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平定天下,一统江山的宏伟。

居安思危,新建起来的明朝会不会重蹈历史覆辙呢?在欢快中夹杂一丝沉郁的感情,既豪放伟岸,又沉郁顿挫。

(3)诗歌开头写景,发出感慨,后又回到现实。

5.《桃花扇》是如何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答:(1)孔尚任在力求遵守历史真实的原则下,非常合适地选择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离合之情,连带显示弘光小王朝的兴亡之迹,是历史兴亡的见证;(2)构思新颖,将历史兴衰融合到爱情故事,又将爱情故事融合到一把扇子中写,是忠贞爱情和高尚情操的见证;(3)这把桃花扇使整个故事有了悲剧之美;剧作通过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南明王朝旋立旋亡的历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表达了通过戏剧形式总结历史教训和抒发兴亡之感的创作意旨。

通过戏剧艺术再现南明历史,让人感受到在历史的、政治的巨大变化之中,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个人的命运是不能自己主宰的。

即使是美丽如花的爱情,也不能因为男女双方的坚贞就有美满的结局。

恰恰相反,当国破之日,即是家亡之时。

剧中侯李爱情从一开始就染上了政治色彩,随着南明政治风云变幻而曲折不断。

最后在南京棲霞山白云菴相会时,正要旧情萌发,被张道士大声喝斥,两人如梦初醒,双双入道,象征着他们坚贞爱情的桃花扇被揉碎在斋坛之下,宣告美好的爱情以悲剧告终。

《桃花扇》以勇敢的写实精神,将爱情置于残酷的政治斗争和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变迁之中,以悲剧结局,体现了“借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主题,引发人们在进行历史审视的同时,对现实和未来产生深沉的思考。

这正是《桃花扇》具有深厚的思想价值所在,也是它产生隽永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

紧紧围绕着“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主题,以侯李爱情纠葛为中心线索,让剧中人物的位置各得其所,有条不紊,做到了“明如鉴、平如衡”(《桃花扇考据》)。

离合之情由兴亡所致,兴亡之感由离合所生,环扣得十分巧妙。

特别是侯李二人的定情信物——一柄宫扇,在塑造人物和推动剧情发展上起了重要的点睛作用。

宫扇的出现,表明侯、李爱情的产生;美人鲜血染成的桃花,象征他们爱情的忠贞和曲折;最后桃花扇揉碎于斋坛之下,说明他们的爱情以悲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