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SPSS大作业-环境保护

SPSS大作业-环境保护

当代大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程度的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向大自然排放的有害物质与日俱增,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影响我国人民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也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在环境污染中城市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研究采样方式为匿名方式随机投放网络问卷以及纸质问卷,采用SPSS statistics软件分析采样数据,得到频率表以及考虑性别的交叉表。

本文考虑性别、城乡等差异,分别从基本的环保知识到主动投身环保事业等各方面加以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对环境污染问题认知程度的差异。

关键字:性别;气候变化;差异;SPSS一、研究背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发展迅速,主要是以粗放式发展为主要模式。

由此而带来的就是高增长、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企业,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对环境破坏的监管不力,睁一眼闭一眼,所以我国改革开放30年快速发展以牺牲能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尤其我国的经济发展又极不平衡,主要是以城市主力军,这样城市的环境恶化就很严重。

同样,农村人口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农村环境恶化也不可小觑,我国高速发展的近几十年来,环境的恶化程度逐年增加,应该引起政府环保部门的重视。

环境污染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严重,我们现在出门看到的最打眼的一景就是戴口罩的人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空气污染对自己身心健康的威胁,据统计,世界儿童死亡80%是由于空气污染导致的,这个数字让人触目惊心。

环境污染很大因素是由于企业恣意排放污染物,但在日常生活中,民众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对生活污染——尤其是随处可见的污染——有较大的影响。

性别、年龄等不同,对气候变化认知程度也会存在差异。

本文考虑到男女性别的差异、城乡区别,分别从基本的环保知识到主动投身环保事业等各方面加以分析,研究不同性别对环境污染问题认知程度的差异。

二、研究方法及样本描述(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样方式为匿名方式随机投放网络问卷以及纸质问卷调查的方法,与2014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面向西安交大本科生以及研究生,最终获得有效问卷431份。

(二)样本特征描述431位被访者中,女性209位,占48.5%;男性222位,占51.5%。

如图1所示,样本主要来自大一、大二以及大三群体,总共381位,占88.4%;大四毕业生以及研究生占11.6%。

被访者所读专业性质也有较大差别,文科生178位,占41.3%;工科生人数122位,占28.3%;理科生108位,占比25.1%,如表1所示。

图1 受访者就读年级比例表1 受访者就读专业性质的人数及比例频率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文科178 41.3 41.3理科108 25.1 66.4工科122 28.3 94.7其他18 4.2 98.8拒绝回答 5 1.2 100.0合计431 100.0431位受访者中大部分来自省会大城市以及中小城市,共322位,占74.7%;来自乡镇和农村的受访者109名,占25.3%,如表2所示。

受访者的平均年龄是20.7岁,最年长的受访者是26岁,最年轻的受访者是17岁。

表2 受访者来自不同地域的人数及比例频率百分比累积百分比151 35.0% 35.0直辖市或省会城市中小城市171 39.7% 74.755 12.8% 87.5县城或乡镇农村54 12.5% 100.0合计431 100.0%三、当代大学生对气候变化认知的分析(一)当代大学生对气候是否发生变化的认知气候是否变化的问题完全由受访人在10年内对自己居住环境的主观感知判断,同时设置了5个阶段性选项,分别是“完全没有变化”、“基本没有变化”、“有变化”、“有较大变化”、“不知道”,这些选项依次表明对所居住环境气候有变化认同程度逐渐增高。

图2 当代大学生对所居住环境气候变化的认知情况如图2所示,在431名受访大学生中,22名大学生觉得自己所居住环境气候在10年内完全没有变化,占所有受访学生比例5.1%,138名大学生觉得基本没有变化;但255名大学生觉得所居住环境气候在10年内有变化这这有较大变化,占比近60%。

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大学生还是对气候变化影响了自己所居住环境持认同态度。

小部分认为完全没有变化或者基本没变化的同学可能来自偏远山区远离工业影响,或者来自已经高度发展的大中城市。

结果如表3所示,不同性别受访者在气候变化的认知上几乎无太大差别,可见在气候变化认知上没有性别的差异,这可能与受访者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缘故。

考虑到年级因素,在选择“完全没有变化”的同学中,大一人数最少,只占4.5%;大二人数最多,占了近6成;大三和大四受访者比较均匀分别占18.2%和13.6%。

其他不同认同程度的选项,不同年级学生占比基本持平,不作详细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文科学生选择“完全没有变化”的占一半,而理工科数据平均,分别占27.3%和22.7%。

这说明,相对于理工科学生,文科学生对于气候变化关心程度不够,极有可能是专业性质决定的,理工科学生在能源机械行业知识面较广,会更容易注意到由能源机械产业引起的环境恶化问题,并且致力于研究开发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技术。

考虑到受访者来自哪里,22个觉得“完全没有变化”的受访者全部来自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来自乡镇和农村的学生都觉得居住环境气候有变化或者有较大变化的比例很大。

表3 不同特征的受访者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情况组别近10年,你所居住环境气候有变化吗完全没有基本没有有有较大变化不知道性别男45.5% 55.8% 48.7% 55.0% 43.8%女54.5% 44.2% 51.3% 45.0% 56.3%年级大一 4.5% 33.3% 28.7% 21.7% 18.8% 大二63.6% 29.7% 21.5% 38.3% 31.3% 大三18.2% 25.4% 40.0% 25.0% 31.3% 大四13.6% 10.1% 5.1% 11.7%其他 1.4% 4.6% 3.3% 18.8%专业性质文科50.0% 41.3% 38.5% 43.3% 56.3% 理科27.3% 23.2% 28.7% 23.3%工科22.7% 31.9% 25.6% 26.7% 43.8%其他 2.2% 6.2% 5.0% 拒绝回答 1.4% 1.0% 1.7%来自哪里直辖市或省会城市54.5% 34.8% 32.3% 31.7% 56.3% 中小城市45.5% 49.3% 33.8% 36.7% 31.3% 县城或乡镇9.4% 17.9% 10.0% 6.3% 农村 6.5% 15.9% 21.7% 6.3%(二)大学生认知气候变化的渠道针对431位被访者,课题组进一步调查了被访者感知气候变化的信息渠道。

如表4 显示,183 位被访者是通过互联网感受到气候发生了变化,占被访者的42.5%;173 位被访者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或者杂志获得气候变化的信息;较少的人通过学校、亲人或朋友等途径获知气候变化的信息;令人失望的是仅有9人通过环保组织获得气候变化的认知。

也就是说,当代大学生感知气候变化的途径比较单一,基本是靠网络或电视等新闻媒体报道,而学校和环保组织在促进农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上作用发挥得不够。

表4 431位被访者认知气候变化的渠道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互联网183 42.5% 42.5 42.5%学校43 10.0% 10.0 52.4% 亲人或朋友23 5.3% 5.3 57.8% 电视、广播、报纸、杂志173 40.1% 40.1 97.9% 环保组织9 2.1% 2.1 100.0%合计431 100.0 100.0(三)当代大学生对气候变化责任承担的认识当代大学生在“对于气候变化谁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去解决它”这个问题上,意见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如图3所示,175位大学生认为每个公民都应该承担解决气候问题的责任,占受访者总数4成;120名被访者觉得政府应承担更大的责任,占27.8%;另外,93名大学生认为科研机构应该承担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占21.6,可能觉得科研机构应该研发出环境友好型技术或设备,以免对气候产生更大的破坏。

政府公司企业科研机构每个公民不知道图3 应该承担更大责任解决气候变化的各项比例考虑到性别、年级、专业性质等因素,认为哪个组织或机构应该承担最大责任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详细比例见表5。

首先考虑性别,不同性别在各个选项上面不存在明显差别,说明男女大学生对待气候变化责任问题的认识上无明显差异,不管性别如何,对气候变化谁应该承担更大责任认知一样。

在认为政府应该承担更大责任的人群中,大一、大二以及大三占比基本相同,平均约占3成;其他选项的情况也基本一致。

考虑到学生家乡,明显可以看出,在选择“每个公民都有更大责任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受访大学生中,来自“直辖市或省会城市”或“中小城市”的大学生占比重更大,说明,这些学生的自我环保明显强于来%%自小城镇和乡村的同学,他们更多的认为环保应该从自己做起,而来自乡村的大学生可能由于环保教育不够,导致环保意识相对不强。

表5 不同特征的受访者对气候变化责任的认知情况组别对于气候变化谁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去解决它政府公司企业科研机构每个公民不知道性别男54.2% 43.0% 68.8% 50.3% 63.6% 女45.8% 57.0% 31.3% 49.7% 36.4%年级大一25.8% 32.3% 25.0% 26.3% 36.4% 大二27.5% 28.0% 37.5% 29.7% 18.2% 大三33.3% 28.0% 31.3% 32.0% 45.5% 大四10.8% 7.5% 6.3% 6.9%其他 2.5% 4.3% 5.1%专业性质文科35.8% 49.5% 37.5% 43.4% 9.1% 理科29.2% 17.2% 34.4% 22.3% 63.6% 工科31.7% 24.7% 25.0% 29.1% 18.2% 其他 1.7% 8.6% 3.1% 3.4% 9.1% 拒绝回答 1.7% 1.7%来自哪里直辖市或省会城市29.2% 30.1% 62.5% 36.6% 36.4%中小城市44.2% 38.7% 28.1% 38.9% 45.5% 县城或乡镇9.2% 23.7% 9.4% 10.3% 9.1% 农村17.5% 7.5% 14.3% 9.1%(四)当代大学生参与到改善气候变化行动的热情程度如下表6所示,愿意为改善气候条件做出贡献的大学生受访者有350名,占受访大学生总数81.2%;选择“无所谓”与“不愿意”的仅79名,占18.4%。

这说明,在改善气候条件个人努力方面,情况还是乐观的,有8成以上的大学生愿意从自身做起,为改善气候条件而贡献,对于气候条件逐年恶化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这说明表5您愿意为改善全球气候条件做出贡献吗频率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愿意350 81.2% 81.2%无所谓71 16.5% 97.7%不愿意8 1.9% 99.5%不知道 2 0.5% 100.0%合计431 100.0政府出台一系列的环保政策市可以获得广大大学生群里的绝对拥护的,大家都会以身作则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约束自己的行为,尽量做到节能环保绿色出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