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填空题
1.院前急救的三大要素为通讯,运输,医疗。
2.各种抢救药品、物品要实行“四定”,是的指定数量,定地点,定人管理,定
期检查。
如无禁忌证,应将ICU病床抬高30-40 度。
3.急诊护理评估分两个阶段初级评估与次级评估。
4.初级评估的目的是快速识别有生命危险需要立即抢救的患者。
5.次级评估的目的是识别疾病与损伤的指征。
6.心搏骤停可由以下4种心律失常引起: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无脉性电活动和
停搏。
7.完整的CPCR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三个阶段。
8.心血管急救生命链包括以下5个环节:立即识别心搏骤停并启动急救反应系统,尽早进行
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快速除颤,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综合的心搏骤停后治疗。
9.基础生命支持关键步骤包括:立即识别心搏骤停并启动急救反应系统,早期心肺复苏,
快速除颤终止除颤。
10.CPR的基本程序是C-A-B,分别指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11.当病人意识丧失,无呼吸或仅有叹息样呼吸时,应立即启动急救反应系统,并即刻开始
CPR 。
12.专业急救人员,应在10s内,内判断患者有无反应,同时快速检查有无呼吸。
13.专业急救人员10s内秒内不能明确触及大动脉搏动,应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
14.成人胸外按压部位为胸部正中,胸骨的下半段,两乳头连线之间的胸骨处,按压频率为100-
120次/分,按压的深度为5-6cm ,按压与通气比为30:2 ,按压中断的时间不能超过10s 。
(以2015版指南为准)
15.单人心肺复苏时,成人的按压/通气比例为30:2 (以2015版指南为准)
16.双人心肺复苏时,成人的按压/通气比例为(以2015版指南为准)
17.单人心肺复苏时,儿童和婴儿的按压/通气比例为30:2 ,按压深度为4~5cm 。
(以2015版指
南为准)
18.双人心肺复苏时,儿童和婴儿的按压/通气比例为15:2 。
按压深度为4~5cm 。
(以2015版
指南为准)
19.对于颈部没有损伤的病人,开放气道选用仰头抬颌法,有损伤者选用托颌法法。
20.口对口人工呼吸每次吹气约持续1s以上秒。
21.球囊面罩通气的频率为10-12次/分。
22.单纯CPR通常不能终止室颤,终止室颤和无脉性室速最迅速,最有效的方法是除颤。
23.对于院内发生的心搏骤停,从室颤到给予电击的时间不应超过 3 分钟,并且应该在等待除颤仪
过程中进行心肺复苏。
24.除颤之后应该立即给予5个循环30:2的高质量CPR(2分钟),接着再检查脉搏和心率,必
要时再次除颤。
25.除颤两电极板之间距离应超过10 cm,如病人带有植入性起搏品,应避开起搏器至少10 cm。
26.抢救患者时首选的给药途径是静脉通路。
CPCR的首选药物为肾上腺素。
对CPR、电除颤
和肾上腺素无反应的室颤和室速,首选药物为碘胺酮。
27.口咽通气管不可用于清醒或半清醒的患者,因为其可能刺激引起恶心和呕吐,甚至喉
痉挛。
28.当PETCO2<10mmHg时,提示血流非常小,当PETCO2突然增加至40mmHg左右时,提示
恢复自主循环。
29.对于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时可给予高浓度或100%氧气吸入,一旦患者出现ROSC,应调节氧流
量维持血氧饱和度大于或等于94% ,避免体内氧过剩。
30.为保护大脑功能,对复苏后病人采取低温治疗,常将其体温降至32-34 ℃,持续12-24 小时。
31.一旦从水中救出,对反应和无呼吸的淹溺者应立即心肺复苏
32.可迅速倒出淹溺者呼吸道、胃内积水的方法有膝顶法,肩顶法,抱腹法。
33.清除胃肠道未吸收毒物的方法有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
34.铅中毒解毒剂为依地酸钙钠;亚硝酸盐中毒解毒剂为小剂量亚甲蓝;苯二氮卓类中毒
拮抗药为氟马西尼,阿片类受体拮抗剂为纳洛酮。
35.有机磷杀虫药的中毒机制主要为抑制体内胆碱酯酶的活性。
36.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的毒蕈碱样症状,可用药物阿托品对抗
37.正常人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为100% ,降至70% 以下即提示有机磷农药中毒。
38.CO中毒的特异性实验室检查为血液COHb测定。
39.海氏手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抢救食物、异物卡喉所致窒息的抢救方法。
40.除颤的适应证主要是心室颤动心室扑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双向波除颤仪选
择能量通常为120-200 J ,单身波除颤能量为360J 。
41.加压止血包扎适用于小动脉中,小静脉毛细血管出血。
将无菌敷料覆盖在伤口
上,用手施加压力,一般需要持续5-15 分钟才可奏效。
42.人工气道护理的重点是脱管气道阻塞和气道损伤。
43.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 。
44.血液净化常用的方法包括:血液透析血液灌注血浆置换。
45.急诊运转模式:独立自主型半独立型轮转型。
46.急诊护理应急预案常见类型:常见急诊的应急预案,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灾难批量伤员的应急预
案。
47.急诊科的任务:急诊急救,教学培训,科研,接受上级领导指派的临时救治任务。
三、名词解释
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
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急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ICU)
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既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它既是适合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适合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3.院前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事故等
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既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4.急救绿色通道:是指医院为急危重症病人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包括在分诊、接
诊、检查、治疗、手术及住院等环节上,实施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急救服务。
5.急诊分诊:是指对病情种类和严重程度进行简单、快速的评估与分类,确定就诊的优先
次序,使病人因为恰当的原因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治疗区获得恰当的治疗与护理的过程,亦称分流。
6.心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是心脏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7.室颤(VF):是指心室发生无序的激动致使心室规律有序的激动和舒缩功能消失其均为
功能性的心脏停跳是致死性心律失常。
8.无脉性室性心律失常(VT):心电图特征为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
QRS波群形态畸形,时限超过0.12秒,ST-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心室率通常为100-250次/分,心率基本规则,但大动脉没有波动。
9.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心搏,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应用胸外按压或其他
方法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恢复苏醒和挽救生命的目的
10.心肺脑复苏(CPCR):脑复苏是心肺功能恢复后,主要针对保护和恢复中枢神经系统功
能的治疗,其目的是在心肺复苏的基础上,加强对脑细胞损伤的防治和促进脑功能的恢复,此过程决定病人的生存质量。
11.基本生命支持(BLS):1.立即识别心搏骤停并启动急救反应系统 2.尽早进行心肺复
苏,着重于胸外按压。
3快速除颤。
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5综合的心搏骤停后治疗。
12.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是在基础生命支持的基础上,应用辅助设备及特殊技
术,建立和维持更为有效的通气和血液循环,识别及治疗心律失常,建立静脉通路并必要的药物治疗,改善并维持心肺功能及治疗原发疾病的一系列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