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隔离室制度
篇一
隔离区划分
为了更好地执行消毒隔离的各项规定,便于消毒隔离顺利进行,保证消毒隔离效果,要做好隔离区的划分。
在隔离区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及污染区,并规定人们在此区域活动的规则。
隔离病区应划分为:三区(相对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两缓冲(带)、两端(清洁端、污染端)、两走廊(内走廊、外走廊)。
各区域应有明显的标识和界线,如用醒目的颜色区别或用文字图标,以时刻提醒工作人员严格遵守隔离规范。
清洁区——没有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传染病医院的办公区、职工生活区等。
综合医院感染疾病科工作人员更衣室、配餐间、防护用品储物间等。
半污染区——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传染病隔离区内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内走廊、通过间、缓冲间等。
污染区——已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感染疾病科门诊病人候诊检查区、诊室污物处置室、患者检查室、标本存放室、X拍片室。
病房中病人的病室、洗漱间、外走廊、污染端等。
隔离区——所有房间均有良好的通风条件,方向从洁到污。
并保证空气在清洁区、半污染区及污染区之间不能对流。
各区之间的缓冲区域均要设置非手触式流动水洗手设备或快速手消毒剂,并应备有盛放使用过的防护用品的带盖容器,如隔离衣、口罩、帽子、防护目镜、手套、鞋套、防护服等按规定的容器放置并处理。
在传染病医院和综合医院的感染疾病科,除严格地划分隔离区外,并应该严格规范在隔离区的行为,要求每个进入隔离区的人员严格遵守,并有领导和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检查,大家互相提醒、互相检查、互相督促,使每个人在不同的隔离区域都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的各项规则。
(一)隔离区工作要求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选择传染病传播途径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隔离种类(接触隔离、空气隔离、飞沫隔离)。
医务人员进入隔离区必须严格执行个人防护要求方可进入。
医务人员需加强工作计划性,集中治疗护理,尽量减少进出病室次数。
医务人员在进入和离开病区时应注意呼吸道、口腔粘膜、眼结膜及外耳道的防护,下班前必须进行卫生处置(清洁消毒并经沐浴后更衣)后方可离开病区。
1 隔离区管理要点
各类人员严格分清“三区、二线”(三区:清洁、污染、半污染;二线:清洁路线、污染路线),并落实各项消毒措施以保证三区功能。
物品设置合理有序,标志清晰,相对固定,用后按规定分类处置。
抢救物品要做到班班交接、清点、及时检查补充,随时处于应急状态。
2 人员流动方向
工作人员进入病区和穿戴个人防护流程:医务人员上班进入更衣室,将所有清洁衣物脱掉,更换刷手衣(上班专用内衣),穿工作鞋在相对清洁区与半污染区之间的缓冲区穿防护服、戴帽子、口罩、手套进半污染区医生、护士办公室进病房前在半污染与污染区之间缓冲区加穿隔离衣,第二层口罩、防护镜、帽子、手套、鞋套进入病房。
工作人员出病区和脱卸个人防护流程:在病房门外缓冲区脱鞋套,解隔离衣袖带,腰带,摘第一层手套解隔离衣领带,轻脱隔离衣,将外面卷起放入带盖容器中,摘防护镜,脱第二层帽子,摘第二层口罩、手套,分别放置在不同功能的容器中,洗手、消毒进入半污染区医护办公室下班前在半污染区与相对清洁区之间缓冲区脱防护服、帽子、口罩、手套,分别放置在相应的容器中,洗手、清洁消毒口、鼻、耳道后脱刷手服沐浴更衣离开病区。
(二)隔离区病人的管理
甲类及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肺炭疽等严密隔离的传染病疑似患者、临床诊断患者需置单人病房,并与确诊患者隔离收治,重症患者与一般患者分室收治,必要时重症患者应收治在有负压病房条件的重症监护病房或具备监护抢救条件的病室。
呼吸道传染病要求患者戴好口罩,并不得随意离开所住的病室,更不能串病室。
各房间门均应保持关闭状态。
严格探视制度,不设陪护,谢绝探视,如有患者特殊需要时探视者需与医务人员一样做好严密的个人防护。
患者所需的生活用品需经外勤及医务人员经清洁端传递进病室,做好交接。
家属需询问病情,可设热线专人负责电话解答。
病室要24小时开窗通风,但不得与医务人员办公室对流。
病人入院流程:门诊、污染通道、病室。
病人出院流程:消毒、沐浴更衣、清洁通道、出院。
(三)隔离区物流方向
清洁物流均需经清洁路线送入病区清洁端,并由病区专人负责清点接收,如送餐、送防护用品、一次性医疗用品、送办公用品、日常用品、送药品、送清洁被服、送消毒灭菌后物品等。
1 洗衣房取污染被服路线
洗衣房病区污染端洗衣房工作人员用清洁双层布制污衣袋不经清点与病房清洁工一起将病房的污衣袋放入洗衣房的双层清洁污衣袋中,扎紧袋口,保持污衣袋外清洁由污染路线运回直接进入洗衣房的高压锅先消毒(或先用消毒液浸泡)再正常洗涤。
2 供应室回收流程
用封闭污染车从污染出口进入各区污染端将初步消毒处理后医疗器械经污染路线回科再消毒后洗涤包装高压灭菌分类存放、备用。
3 医用垃圾处置流程
医用垃圾均需由隔离区外的清洁工用专用垃圾袋与病区清洁工两人配合将污染垃圾袋放入双层垃圾袋中,扎紧袋口,注意保持双层垃圾袋外面清洁→用专用垃圾贮存箱密闭贮存,后送焚烧。
4 检验科取病区血、尿、便标本流程
检验科工作人员用专用容器——经污染路线——各病区污染端——回检验科。
传染病院和感染疾病科医务人员在诊治传染病病人中,不可避免要近距离接触患者,受感染的危险性大,必须采用隔离防护措施,才能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造成感染的危险。
但防护并不是越多越好,科学有效的防护是防止医务人员感染的有力保证。
一般可分区分级防护。
(一)基本防护(一级防护)
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工作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凡接触传染病人时要加穿隔离衣。
(二)加强防护(二级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务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的工作人员;转运诊断或疑似为传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加用以下防护用品。
隔离衣(防护服)、外科口罩(N95医用防护口罩)、鞋套、乳胶手套、防护眼罩、面罩等。
(三)严密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SARS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作传染病人尸解的医务人员。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应使用面罩,密闭式呼吸保护装置等。
传染病隔离病区内划分为三个区域,原则上穿着隔离防护服装不超过三层即可。
隔离防护关键不在多,而在每个隔离区内,都要有相应的一层隔离防护服装,并按顺序穿脱,保证隔离防护到位。
注意穿隔离防护服时要按要求穿戴,里外层顺序不乱,脱隔离防护服时也要按要求顺序脱,并慢脱轻放。
配备的隔离防护服装要保证质量,既要保证有效的厚度又要保证使用有效的材质。
同时要尽量保证医务人员穿着舒适,穿脱方便,利于操作。
篇二
1、隔离室为独立区域,收治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
2、进入隔离室工作人员应换鞋、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
穿隔离衣前,将所需物品备齐,牙隔离衣后只能在规定范围内活动。
隔离衣按规定挂放,并保持衣领清洁,每天更换,如有潮湿或污染应立即更换。
3、不同病种传染患儿分室安置。
衣服、床单每日更换,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接触患儿的一切用物相对固定,彻底消毒后,才供第二人使用,患者出院或死亡后医疗器械、用品等用物须作终末消毒。
4、保持室内整洁,每天用消毒液拖地2 次,桌面及物体表面用消毒液擦拭2 次。
打扫卫生用的清洁用具按病种分室专用,并有明显标志,用毕消毒。
5、传染性分泌物三次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或已渡过隔离期,医生开出医嘱后,方可解除隔离。
篇三
加强传染病的隔离,降低传染病的传染率,以确保儿童的健康。
1.隔离室的常规要求:
(1)隔离室应设置在相对离健康班,通风、采光、设施齐全,有独自的通向园内的出口。
(2)每周对隔离室内的桌椅、床围栏、玩具用1:200的洗消灵一次,不能浸泡的玩具、图书需放在阳光下曝晒3—4小时。
(3)开窗通风,以保证室内的空气流通。
(4)隔离室每周紫外线消毒一次,照射时间不少于30分钟。
并及时记录。
(5)建立患儿登记本。
2.隔离室内有患儿时要做到:
(1)隔离室内的用品专用,用后彻底消毒,进入隔离室必须穿好隔离衣。
(2)儿童患传染病应立即隔离,并遵医嘱进行预防投药。
(3) 隔离期间不要使患儿有孤独感,在室内提供一些玩具,图书及开展游戏,使患儿在快乐的氛围中等待家长接患儿离院。
3.患儿离开隔离室的要求:
(1)开窗通风,保证空气的流通和室内空气的新鲜。
(2)用1:200 的洗消灵擦拭床围栏、小桌椅和患儿接触密切的物件,不能浸泡的玩具、图书放在阳光下曝晒3—4小时。
(3)用1:200 的洗消灵消毒地面,并用紫外线照射30分钟。
(4)将患儿的呕吐物、排泄物按胃肠道传染病(包括各类肝炎)的消毒方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