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培养小学生地动手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地动手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
前些天看到了以下社会调查甚是感慨:1、目前有许多本科毕业生因找不着工作又去重读技
校, 2、目前有许多大学生因动手能力差在竞争上岗中又被淘汰,3、目前有许多大学生在
实际工作中因缺乏创新能力而无所作为。

4、许多家长不满足于当前的应试教育而希望自己
的孩子能够多动手、多动脑,使自己的孩子能够像爱迪生、法拉第一样,从小就能够多参加
科学实验活动。

5、学校领导、教师更希望能够培养出高素质人才!6、至今我国还未能拿
到一个诺贝尔奖(日本已拿到 4 个)更希望我国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人之初,每个人
都一样,知识和能力如同一张白纸,一片空白,成人后,有些成了专家、学者,对人类作出
了很大贡献;而有一些却不学无术,成了无能之辈。

这样的结果除了先天因素之外,就是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所造就出来的。

但是,同等的先天条件,同样的学校和授课教师,其结果为什么还是有天壤之别呢?我觉得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以考分来判断学生的标
准,因为学生的素质不是单纯由成绩来表现的。

在一个强调素质教育的时代,只要求学生好好学习争取高分是远远不够的,其他方面的素质也需要一起培养的,尤其是孩子的动手能力。

现在社会越来越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这是很多终日埋头苦读的学生所欠缺的。

以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很坏的影
响。

明智教师和家长不仅重视孩子学习成绩,更重视孩子的能力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就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做,就是要动手去体验,体验生活,体验知识,体验社会。

并不是心灵手才巧,而是手巧才
能更聪明。

动手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儿童期,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手的操作可以直接促进视觉、触觉、动觉及感知觉的发展和相互间的协调。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
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体验。

”在教学和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动手
能力的培养。

在此,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减少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马虎的孩子,最根本的根源在于动手能力的欠缺。

要加
强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首先,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
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动手做,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比如说,让学
生收拾房间、整理物品,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一个整理房间有技巧的人,也一定是主次分明的人,可以分清重点,做事有条不紊的人,并且能具有合乎逻辑的归类性。

所以会动手的人,也一定是聪明能干的人。

对于小学生,可以让他动手去做的工作有很多,例如做家务,做习题。

家务包括自己整理物品、房间、抽屉、文具、玩具,和草稿纸、作业。


稿纸要整齐。

作业也一样,不是能看出答案就算完了,而是一步步写在纸上。

这个过程还可以培
养小学生的责任感,自己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承担责任。

家长可以监督孩子,但不要替代孩子去做,包括不要帮助孩子检查作业。

检查是孩子对自己行为承担责任和后果的一个
重要步骤,如果这一步由家长(老师)代替,实际上是家长(老师)替孩子承担了行为后果。

而家长(老师)成为仲裁者也减轻了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责任意识。

让孩子动手参与可以锻炼孩子的很多能力,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大脑思维得到锻炼,责任感也能得到提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果在一个包办代替的家庭,
孩子会理所应当的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别人应该替他们做好的,所以一旦有什么问题,他们首先会找别人的责任,他们会说父母没替自己做好。

而责任感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当一个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时,就要对相应的事情负责。

孩子只有学会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才能逐步地发展为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父母和教师的包办代替,实际上是
剥夺了孩子的生存发展的能力,是在残害自己的孩子。

在目前中国的家庭中,越是成绩好的孩子,动手的机会越少,我曾经见过一个神童,五岁时,各科综合评测就已经达到初中一年
级的水平,这孩子弹得一手好钢琴,非常优秀,但是她对自己的妈妈寸步不离,因为她已经养成了每天要妈妈帮助穿衣喂饭的习惯,离开妈妈,她的生活难以自理。

试问一个生活琐事
都不能自行处理的人才是不是真正的人才?这是个让人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二.相信孩子能行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
能得到发展。


成人要减少为孩子做事的冲动,在生活中,只要孩子自己可以做到的,就让孩子自己去做;
在学习上,也要尽量让孩子自己完成,如孩子做作业的时候,父母不要插手,让孩子自己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理解消化,这样孩子会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具备较好的动手实践能力。

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孩子的事大人不管,放手由孩子自己来做。

小学生思维以实物为主,
因此教师要适当放手让学生操作。

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

例如在认识物体这节课中,每种物体的特点都让学生自己来说,让学生通过看、摸、交流等过程,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与大家分享?? 有的学生表述不够清楚、不够准确,教师应及时纠正,同时要给予鼓励、表扬。

学生通过操作,自己发现新知,这样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同时
还培养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在形象思维阶段要依靠事物或者动作行为起点,所以让学生操作物质化的实物来揭示出数学知
识是至关重要的。

三.把握时机,在大自然中培养动手能力。

在孩子的眼中,大自然也是他们无限乐趣的源泉。

学生好奇好动,生来酷爱大自然。

他们可以为了玩水、玩沙、捡石子、采野花、堆雪人、打雪仗、制作动物标本而忘记吃饭。

因此教
师要利用学生这一天性,在学校尽可能多地带领他们搞一些小种植、培土、插花、捡花瓣、
编草帽的活动。

在春天教学生扎风筝,一块到野外放风筝,夏天教学生玩打水仗的游戏,秋天一块到野外捡落叶,进行树叶粘贴,冬天则可让学生冻冰花,堆雪人。

还可以带领孩子爬
山郊游,让孩子观察春夏秋冬自然景色的变化;和孩子一起种植花草树木,了解植物生长过程;养些小动物,让孩子观察它们的习性动态。

充分利用大自然,一年四季都可进行锻炼,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古人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诗句正是对儿童在接触
大自然中一些活动的写照。

四.鼓励学生大胆动手,保护学生的动手热情。

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启发他们积极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动手
操作,而且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
中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对于实践操作成功的
学生,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对于操作能力差的或有失误的学生也应肯定其敢于大
胆动手操作的勇气,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地保持强烈的动手欲望和兴趣,养成大胆动手的习惯。

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用恰当的方法,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不要叫孩子干他们
力所难及的事
父母都希望能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

但是可能很多父母没想到,动手能力的强弱也同领导能
力密切相关,一个能妥善整理自己的房间的人,也一定是一个懂得组织、分层负责和监督的
人,也是一个能懂得轻重缓急的人。

儿童时期的习惯培养就像一粒种子,等到秋天要收获的时节才
匆匆忙忙开始播种,就已经太晚了。

而在生命的春天就开始有意识有计划地撒种、灌溉、施肥,
才能让这小小的种子及早发芽、茁壮成长。

动手能力是孩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它的培养也要
在儿童时期开始。

很多家长都有“长大了自然就好了”的想法,这对孩子太冒险了,因为孩子的成长道路,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我们不知道孩子会遇到什么,如果一切都寄托于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来解决本应该由我们承担的责任,这似乎没有尽到为人父母应尽的义务。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知识的记忆是短暂的,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孩
子受益一时,方法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应贯穿其人生成长全过程中,但其中又以小学阶段尤为重要,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家长共同努力,并保持一致,多给孩子学习锻炼的机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