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名言1、子曰:“成人之行,达乎情性之理,通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
若此,可谓成人。
既知天道,行躬以作义,饬身以礼乐,成人之行也。
”(《说苑》卷十八)2、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5、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为政》)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8、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为文也。
”(《公治长》)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10、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荀子教育名言1、“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大略》)2、“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王,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仪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反纷乱里,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文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性恶》)3、“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儒效》)4、“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不乎四体,行乎动静。
”(《劝学》)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7、“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
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老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
水深而回,树树落则粪本,弟子通利则思师。
”(《致仕》)8、“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师君,是礼之三本也。
”(《礼论》)9、“今之人性恶,必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今之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
”(《性恶》)10、“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
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随虽欲无进,得乎哉?”(《修身》)孟子教育名言1、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公孙丑上》)2、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3、孟子曰:“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离娄上》)4、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离娄下》)5、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告子》)6、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源。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离娄下》)。
7、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告子上》)8、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
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尽心上》)9、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离娄下》)10、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尽心上》)颜之推教育名言1、习闲成懒,习懒成病。
2、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3、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4、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5、巧伪不如拙诚。
6、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
7、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
8、夜觉昨非,今悔昨失。
9、不修身而求今名于世者,就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10、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11、婚姻勿贪势家。
12、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
13、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
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者;行诚孝而见贼,履行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
朱熹教育名言1.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3.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4.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5. 守正直而佩仁义。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守:操守。
做人要存正直之心,行仁义之德。
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6. 朋友,以义合者。
7. 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
宋·朱熹《朱子语类·易九》底:同“的”。
8.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9. 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
10. 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11. 《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序说》大学:书名。
修身:修养自身品性。
齐家:管理好家庭。
治国:治理好所在的地区。
平天下:使天下太平。
正心:使心思端正。
诚意:使意念真诚。
12.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13.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14.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5. 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四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正大光明。
类别:道德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人之操履无若诚实。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操履:操守。
诚实是人的最高品德。
16.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17. 礼即理也。
18. 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
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二》圣贤:圣人贤人,古代指道德、学问都极为杰出的人。
心地:佛教语。
佛教以三界唯心,心如滋生万物的大地,能随缘生一切诸法,故称之。
为人以心地高洁为最重要。
19.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 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21. 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
22. 学者须先立志。
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
23. 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
宋·朱熹《仁说》实行并保存真诚的心,这是人生美好的源头,行动美好的根本。
24.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精致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王守仁名言1、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4、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5、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6、心即理也。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7、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8、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9、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10、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11、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
12、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3、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14、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5、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6、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7、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9、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20、夫学贵得之于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21、为学大病在好名。
2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3、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24、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25、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董仲舒名言1.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
2. 匿病者不得良医。
3. 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
4. 仁者所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
5.善无小而不举,恶无小而不去。
6.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7.百乱之源,皆出嫌疑。
8.众少成多,积小致拒,故圣人莫不以掩致明,以微致显。
9. 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
10 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
11.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12. 天之道,有序而时,有度而节。
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谓之道也。
13.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14.圣人为天下兴利也。
15. 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
16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17.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18.气之清者为精,人之清者为贤,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
19. 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20.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末石全为善也。
21.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
22. 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
2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24.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25. 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26.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27. 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28. 承天意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