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能源汽车能源管理系统

新能源汽车能源管理系统

电动汽车的能源管理系统与辅助装置
• 第一节 电动汽车的能源管理系统

第二节 充电器

第三节 电源变换装置

第四节 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 第五节 燃料电池汽车氢安全系统
• 第六节 电动汽车的基础设施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了解电动汽车能源管理系统与辅助装置分类,
掌握组成、构造和工作原理、特点、应用。 • 本章重点: • 电动汽车的能源管理系统 、充电器、电源变换
• 优点:
• 充电速度较快,且随着充电的进行,充电电流 会逐渐减小,电压设定适当时,充足电时会自动 停充。
• 缺点:
• 不能保证蓄电池彻底充足电,如果蓄电池放电 深度过深,充电的电流会很大,不仅会危及充电 器的安全,而且可能对蓄电池造成损害。若充电 电压选择过低,后期充电电流过小,又会导致充 电时间延长。
• (5)通信功能 电池管理系统与车载设备或非 车载设备的通信也是重要功能之一。根据应用需 要,数据交换可采用不同的通信接口,如:模拟 信号、PWM信号、CAN总线或I2C串行接口。
• (6)安全管理 具体功能为:防止电池过热而 发生热失控;监测电池的电压、电流是否超过限 制;防止电池过度放电,尤其是防止个别电池单 体过度放电。
图8-5 燃料电池汽车能源管理系统结构
• 2.混合动力汽车的能源管理系统 • (1)长安混合动力汽车的系统结构 • 该车的能源传递路线有四条: • 第1条路线为从四缸电喷发动机到轮胎; • 第2条路线为动力电池组到轮胎; • 第3条为从发电装置ISG到动力电池组; • 第4条路线为轮胎到动力电池组,在汽车下坡或制
• 1.电池管理系统
• 主要包括: • 动力电池组管理系统 • 热(温度)管理系统 • 高压电线线路管理系统
• (1)动力电池组组成:
• 需要多节单体电池或多个蓄电池串联起来,
• 总电压:200~ 400V。 • 动力电池组管理系统一般采用微处理器通过标
准通信接口、CAN总线和控制模块等对动力电池 组进行管理。
图8-6 长安混合动力汽车的系统结构
• (2)开关型控制 策略由系统初始化 模块、数据采集模 块、数据处理模块 和数据显示模块组 成主要的系统软件。
图8-7 开关型控制策略系统控制流程图
• 蓄电池的充电状态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设定 为60%和80%。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控制发电机控 制器,监控和管理电动机控制器;监控电池组工 作状况;根据电池组电量自动启动或关闭发电机 组,对电池组进行充电或停止充电。
• 5、安全防护
• 动力电池组的总电压可以达到200~400V,高电
压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一般要求将动力电池 组与乘坐区分离。汽车停止使用时,自动切断电 源,电动汽车发生碰撞或倾覆时,电池管理系统 应能立即切断电源并报警,不会发生电解液对人 体的伤害或引起火灾。
• 6、典型的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
是非常重要的。
三、燃料电池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 能源管理系统
• 1.燃料电池汽车的能源管理系统
• 能源一般有三个:燃料的化学能、储能装置储
存的能量和回收的汽车动能。用燃料电池替代了 内燃机。
• 能源管理策略的任务就是控制汽车动力系统的 能量传输和转换过程,从而达期望的系统响应。 具体地说,就是在不影响汽车性能和部件寿命的 前提下,均衡各部件的工作负荷,从而降低能量 损失,提高燃料经济性。
装置和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 本章难点:电动汽车的能源管理系统 •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节 电动汽车的能源管理系统
• 定义:
• 电动汽车能源管理系统是对动力系统能源转换
装置的工作能量进行协调、分配和控制的软、硬 件系统。
一、概述
• 组成: • 硬件:传感器、ECU控制单元和执行元件。
• 软件系统主要是对传感器输送来的信号进行计算 处理,对能源转换装置的工作能量进行优化分析, 并向执行元件发出指令,控制其动作。
• 纯电动汽车,能源转换装置组成:
• 由蓄电池、电动机/发电机、功率变换器及动力
传递装置等。
能源传递路线:
由蓄电池到车轮(行驶) 由车轮到蓄电池(能量回收)两条。
• 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汽车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 量转换装置通常有发电装置(发动机/发电机或燃 料电池)、功率变换器、动力传递装置、能量储 存装置、充放电装置等。
• ① 蓄电池效率是SOC的函数,并与内阻密切相关。 必须选择一个蓄电池的最佳工作区域,降低充放 电损失,同时保留额外的吸收峰值功率的空间。
• ② 控制蓄电池的充放电深度,放电深度和频率会 影响到电池的循环寿命。
• ③ 电池所存储的能量在整个循环工况下要达到平 衡。
能源管理系统的结构
• 根据当前车速、电池 SOC等,以及驾驶员 的转矩需求信号,决 定当前汽车的最佳档 位。如果转矩需求为 负值,即为制动状态, 就需要根据预先设定 的制动能量回馈策略 来确定电机的回馈转 矩。在确定了所有负 载的功率需求后,可 以根据功率分配策略 计算出对燃料电池系 统的需求功率,来保 证在满足当前动力需 求的前提下获得较好 的整车能量效率。
• 功能:
• 能量管理系统采集从纯电动汽车各子系统通过
传感器收集到的运行数据,完成下列功能:选择 电池的充电方案、显示蓄电池的荷电状态 (SOC)、监控蓄电池的动作、预测剩余行驶里 程、调节车灯亮度、调节车内温度以及回收再生 制动能量为蓄电池充电等。其中,电池管理系统 (BMS)是能量管理系统(EMS)中的一个主要 子系统,它处理蓄电池的显示、测量、预测和全 面管理等问题。
动工况时,由发电机/电动机ISG将汽车的再生或 制动的能量存储到动力电池。
• 电控单元ECU和电 子油门对发动机进 行控制。ISG通过 ISG控制器和驱动 器进行控制,电池 能量管理系统对电 池组的荷电状态进 行控制。通过 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 总线,混合动力系 统中所有控制子系 统向多能源动力总 成管理系统发送子 系统运行信息,并 且接受多能源总成 管理系统的控制命 令,通过多能源动 力总成管理系统来 实现混合动力系统 的控制协调。
第二节 充电器
• 目前的电动汽车蓄电池仍以铅酸蓄电池为主, 正确使用蓄电池,及时进行充电可有效降低汽车 的使用成本。
一、蓄电池的充电方法
• 1.恒压充电 • 2.恒流充电 • 3.快速充电 • 4.智能充电 • 5.均衡充电
• 1.恒压充电
• 恒压充电是是保持蓄电池充电压一定的充电方
法,对每个单体蓄电池均以某一恒定电压进行充 电。
(2)功能
• 1)动力电池组管理 监控动力电池组充电和放电 时的电压和电流、动力电池组的温度变化等。通 过显示装置来动态显示蓄电池在充电和放电工作 过程中的SOC的变化,避免动力电池组过充或过 放,保护蓄电池不受损害,保持电池组的最佳工 作状态。
• 2)单节电池管理 对单节电池动态电压和温升的 变化进行实时测量,对电池组中各个电池的不一 致性进行监控和管理,能够及时地发现和剔除有 性能缺陷的单体蓄电池。
• (2)电池状态估计 电池状态估计包括 SOC (state of charge)和 SOH(state of health) 两个方面。SOC告诉驾驶员电池的荷电量,以此 可以估计汽车还能行驶的里程;SOH告诉驾驶员 电池的寿命还有多久。SOC和SOH是进行能量管 理的重要参数。最常用的SOC估计方法是Ah计量 结合效率补偿的方法。
• 电动汽车能源管理系统的功用: • 是在满足汽车基本技术性能和成本等要求的前
提下,根据各部件的特性及汽车的运行工况,使 能量在各个能源转换装置之间按最佳路线流动, 从而达到最高的整车能源利用效率。
• • 各能源转换装置为: • 发动机、储能装置、电动机动力传递装置、功
率变换模块、发电机和燃料电池等。
2.电池管理系统的功能
• 显示荷电状态 (SOC)、提供电 池温度信息、电池高 温报警、电池性能异 常早期警报、显示电 解液状态、提供电池 老化信息、记录电池 关键数据。
• 图8-2 电动汽车电池管理 系统功能示意图
• (1)数据采集 电池管理系统的所有算法都以采 集的数据作为输入,采样速率、精度和前置滤波 特性是影响电池管理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电动 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的采样速率一般要求大于 200HZ(50ms)。
• 能量传递路线:
• 一是由发电装置到车轮,
• 二是由蓄电池到车轮,
• 三是由发电装置到能量储存装置,
• 四是由车轮到能量储存装置(能量回收)。
二、纯电动汽车的能源管理系统
• 输入能源管理 系统电控单元 ECU的参数有 车辆运行状态 参数:行驶速 度、电动机功 率等;各电池 组的状态参数: 工作电压、放 电电流和电池 温度等;以及 车辆操纵状态: 制动、启动、 加速和减速等
• 开关型控制策略的优点:
• 是保证发动机工作于效率最高点,所以其热效 率高,有害排放少。缺点主要是蓄电池充放电频 繁,加上发动机启动、停止时的动态损耗,系统 总的损失功率增大。
• (3)“功率跟踪型”控制策略
• “功率跟踪型”控制策略是由发动机全程跟踪 汽车功率需求,只有在蓄电池的充电状态为最大 值、并且蓄电池提供的功率能满足汽车需求时, 发动机才停机或怠速运行。此策略的优点是蓄电 池充放电次数减少,因而系统内部损失减少;另 外可以采用小容量的蓄电池,从而减轻汽车质量, 减小行驶阻力。其主要不足是发动机必须在较大 的工况范围运行,平均热效率较低,有害排放较 多。
• ② 确定燃料电池系统的运行状态(开启或关闭) 从而获得最大的燃料经济性。
• ③ 根据驾驶员转矩需求和子系统的限制条件来确 定车轮转矩命令。
• ④ 确定动力系统的驱动模式和各模式之间的转换 机制,确定传动系的速比。
• 其中,蓄电池工作状态的控制是能量管理策略所 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