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郗)超,字景兴,一字嘉宾。
少卓荦不羁,有旷世之度,交游士林。
善谈论,义理精微。
超性好施,一日中散与亲故都尽。
其任心独诣,皆此类也。
桓温辟为征西大将军掾。
温迁大司马,又转为参军..。
温英气高迈,罕有所推,与超言,常谓不能测,遂倾意礼待。
超亦深自结纳。
时王珣为温主簿,亦为温所重。
府中语曰:“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超髯,珣短故也。
寻除散骑侍郎。
温怀不轨,欲立霸王之基,超为之谋。
谢安与王坦之尝诣温论事,温令超帐中卧听之,风动帐开,安笑曰:“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
”太和中,温将伐慕容氏于临漳,超谏以道远,汴水又浅,运道不通。
温不从,遂引军自济入河,超又进策于温曰:“清水入河,无通运理。
若寇不战,运道又难,因资无所,实为深虑也。
今盛夏,悉力径造邺城,彼伏公威略,必望阵而走,退还幽朔矣。
若能决战,呼吸可定。
若此计不从,便当顿兵河济,控引粮运,令资储充备,足及来夏,虽如赊迟,终亦济克。
若舍此二策而连军西进,进不速决退必愆乏贼因此势日月相引且北土早寒三军裘褐者少恐不可以涉冬非惟无食而已。
”温不从,果有枋头之败,温深惭之。
谢安尝与王文度共诣超,日旰..未得前,文度便欲去,安曰:“不能为性命忍俄顷邪!”其权重当时如此。
凡超所交友,皆一时秀美,虽寒门后进,亦拔而友之。
及死之日,贵贱操笔而为诔.者四十余人,其为众所宗贵如此。
性好闻人栖遁①,有能辞荣拂衣者,超为之起屋宇,作器服,畜仆竖,费百金而不吝。
又沙门..支遁以清谈著名于时,风流胜贵,莫不崇敬,而遁常重超,以为一时之俊,甚相知赏。
(选自《晋书卷六十七》)【注】栖遁:通指隐居、遁世、退隐,也喻指不问政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进不速决退/必愆乏贼/因此势/日月相引/且北土早寒/三军裘褐者少/恐不可以涉冬/非惟无食而已B. 进不速决/退必愆乏/贼因此势/日月相引/且北土早寒/三军裘褐者/少恐不可以涉冬/非惟无食而已C. 进不速决/退必愆乏贼/因此势/日月相引/且北土早寒/三军裘褐者少/恐不可以/涉冬非惟无食而已D. 进不速决/退必愆乏/贼因此势/日月相引/且北土早寒/三军裘褐者少/恐不可以涉冬/非惟无食而已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参军,官名,负责参谋军事的幕僚。
B. 日旰,即正午,太阳正当顶的意思。
C.诔,古代文体,指哀悼死者的文章。
D. 沙门,出家佛教徒的总称,也指佛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郗超年少时性格十分任性和独行其是,且爱好施舍。
他曾经在一天之内就把家中库房里的钱财全部分散给了亲朋故旧。
B. 郗超有旷世之才,深受大司马桓温的礼遇。
他经常指出桓温所看重的另一下属王珣的短处,既让桓温高兴,又惹桓温恼怒。
C. 郗超有军事天才,善于谋划。
当桓温计划攻打北魏慕容氏时,他向桓温进献了两条计谋,桓温因为没有听从而落得大败。
D. 郗超喜欢结交知识分子,提拔优秀的年轻人。
尤其对那些喜欢清谈的人才,他不惜花费重金为他们修房造屋、购买衣物。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度便欲去,安曰:“不能为性命忍俄顷邪!”其权重当时如此。
(2)凡超所交友,皆一时秀美,虽寒门后进,亦拔而友之。
【答案】1. C2. B3. B4.(1)王文度打算离开,谢安道:“你就不能为了性命,先忍一忍吗?”郗超当时权势的高重就像这个样子。
(2)凡是郗超所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优秀人才,即使是贫寒人家的年轻人才,郗超也提拔他们并且把他们当做朋友。
【解析】1. 题中,“进”和“退”是一组反义词,“速决”和“愆乏”意思也相反,故可考虑含有它们的是两个对称性语句,可在“速决”和“愆乏”之后分别断句;“此势”是“因”的介宾词,其后可断句;“日月相【参考译文】郗超,字景兴,还字嘉宾。
年轻时卓越超群,放荡不羁,有旷世之才,在文人和知识分子中中交游广泛。
他善于清谈,见解义理精妙入微。
他个性喜好施人钱财,他曾在一天之中就把家里库中钱财全部分散给了给亲朋故旧,他的任性和独行其是,都像这件事一样。
桓温被升官为征西大将军后征召郗超进入桓温幕府,担任府椽,后改任大司马参军。
桓温英气高迈,很少推崇他人,但在与郗超交谈之后,却认为他的见识深不可测,因此尽心礼待。
而郗超也一心追随桓温。
当时王珣担任桓温的主簿,也被桓温所看重。
幕府中的人都说:“参军是大胡子,主簿是矮子,他们都既能让主公喜欢,也能让主公生气。
”原来郗超是个大胡子,王珣是个矮子,所以人们这样说。
不久,郗超被任命为散骑侍郎。
桓温心里有造反的思想,想篡位当上皇帝,郗超替他出谋划策。
谢安同王坦之曾经到桓温那里谈论政事,桓温让郗超藏在幕帐内躺着偷听,风把幕帐吹开现出了郗超,谢安笑着说:“郗先生真可说是进入幕府的嘉宾啊。
”太和年间,桓温将要在临津攻伐北魏的慕容部族。
郗超以道路遥远为理由极力劝谏,认为汴水久未浚治,会影响漕运。
桓温不听,执意进军,并由济水进入黄河。
郗超再次劝谏,向桓温进献计谋说:“将清水引入黄河,不会打通运河河道。
如果敌人据守不交战,我军的粮道就会断绝,将无从得到资助,实在值得深深担忧啊。
现在正值盛夏,我们应当全力直接攻打邺城,敌军惧怕主公您的威略,一定会望风而逃,退回到北方的幽州和朔州。
如果主公您不听从我这个计策,那就可以把军队驻扎在黄河和济水边上,坚守河道,控制漕运,储蓄充分的粮食等到年夏天再继续进攻。
这样虽然有些拖延战事,但是最后也一定能取得胜利。
如果放弃这两个计策,让部队向西进军,就可能向前进不能速战速决,而向后退就一定会产生失误而导致困境。
敌人会借这个机会拖延战事。
况且北方冷冻来得早,我们的军队很少有穿皮毛衣衫的,我担心他们难以度过冬天,碰到的困难不只是没有粮食而已。
”桓温不听从他的建议,果然后来有枋头的败仗,桓温十分惭愧。
谢安曾与王坦之一同去拜访郗超,一直等到天色已晚也未能入见。
王坦之打算离去,谢安道:“你就不能为了性命,先忍一忍吗?”郗超当时权势的高重就像这个样子。
凡是郗超所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优秀人才,即使是贫寒人家的年轻人才,郗超也提拔他们并且把他们当做朋友。
到郗超死去的那天,拿起笔为郗超写诔文的人不管是富贵的和贫贱的有四十多人,郗超就是这样被大家所尊重。
郗超喜欢那些隐居、退隐的人,若果有辞去荣华富贵的人,郗超就为他修造房屋,制作家具和服装,豢养奴仆,即使是耗费百金也不吝惜。
还有,佛门和尚支遁凭着清谈在当时很出名,风流倜傥,显贵一时,没有谁不崇敬他。
然而支遁非常看得起郗超,认为郗超是当时的俊杰之才,他们互相十分了解和欣赏。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
年十二能文。
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举成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
时帝益倦于政,而万安、刘吉、尹直居政府,智愤之。
道出三原,谒致仕尚书王恕,慨然曰:“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
方今小人在位,毒痡四海,而公顾屏弃田里。
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
”恕奇其言,笑而不答。
明年登进士,改庶吉士,遂上疏曰:“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疏入,不报。
智既慷慨负奇,其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亦并负意气,智皆与之善。
因相与品核公卿,裁量人物。
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
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复上书曰:“少师安持禄怙宠,少保吉附下罔上,太子少保直挟诈怀奸,世之小人也。
陛下留之,则君德必不就,朝政必不修,此弊所当革者也。
致仕尚书王恕忠亮可任大事,尚书王竑刚毅可寝大奸,都御史彭韶方正可决大疑,世之君子也。
”帝得疏,颔之。
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
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
鼐常朝当侍班,智告之曰:“祖宗盛时,御史侍班,得面陈政务得失,立取进止。
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
”及恕赴召至京,智往谒曰:“后世人臣不获时见天子,故事多苟且。
愿公且勿受官,先请朝见,取时政不善者历陈之,力请除革,而后拜命,庶其有济。
若先受官,无复见天子之日矣。
”鼐与恕亦未能用其言。
会刘概狱起,吉使其党魏璋入智名,遂下诏狱。
智身亲三木,仅属喘息,慷慨对簿曰:“智见经筵以寒暑辍讲,午朝以细事塞责,纪纲废驰,风俗浮薄,生民憔悴,边备空虚,私窃以为忧。
与鼐等往来论议诚有之,不知其他。
”谳者承吉意,竟谪广东石城。
智至广东,总督秦纮檄召修书。
弘治四年十月得疾遽卒,年二十有六。
天启初,追谥忠介。
(选自《明史·邹智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B.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C.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D.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县城举行的考试,因考期在八月,故又称为秋试、秋闱。
B.侍班,指古代臣下轮流在宫内或行在所随侍君主,记事、记注起居,或处理其他事宜,即“入直”。
C.三木,桎、梏、拲合称“三木”,可以枷在犯人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因为是木制的所以称为三木,一般借指较重的罪行。
D.对簿,指受审问。
簿,狱辞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诉状。
在古代审讯时,依据状文核对事实,故称对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邹智生性耿直。
他路过三原,拜见退休尚书王恕,为王恕的遭遇打抱不平,并表达了上书天子的意愿,王恕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B.邹智嫉恶如仇。
万安、刘吉、尹直把持朝政,他十分愤恨,等到孝宗即位时,便对此三人进行弹劾,后来刘吉被罢免,所以对邹智怀恨在心。
C.邹智向皇帝推荐王恕,等到王恕受诏进京后,又建议王恕先拜见皇帝陈述弊政,后接受官职,否则难以再见到天子。
D.邹智与御史汤鼐意气相较,关系友善,他们经常在一起品评人物,理论朝纲与民生。
但后来被品评过的少保刘吉指使同党魏璋构陷邹智入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
(5分)(2)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
(5分)【答案】10.D11.A12.B13.(1)我此行并不是为了求取科举功名,是想上书天子,改变风俗,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