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平等是指建立在性别平等意识的前提下,实现生活中的両性机会平等,实現理想层面的结果平等。
两性机会平等包括两性在法律、政治、经济等机会上的平等;两性在工作报酬上的平等和在获得人力資本和其他生产资源上的机会平等,还包括两性在“发声”的平等,因为西性平等的发声机会可以展示商性影响决策的能力和贡献的大小。
结果平等是指在承认基本差异之上的事实平等。
追求两性机会平等的社会制度是实现西性结果平等的基础。
但两性平等的概念依然是在统治关系的逻辑中,性别平等的实现要御底改变其意识形态,伙伴美系社会的提出,为未来的改变提供了重要的可能性。
所谓出生性别比也叫出生婴儿性別比,是指某一时期内每100名出生女婴所对应的出生男婴数,其计算公式为:出生性别比=该年该地出生的男婴数/该年该地出生的女婴数*100%。
出生性别決定着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分年龄性别比以及总人口性别比。
这说明:第一,出生的男婴数量略大于出生的女婴数量。
第二,出生男婴数量和女婴数量之比差别不会很高。
社会性别研究:视两性为研究对象,既关注女性经验也关注男性经验,特别讨论导致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
父权制:通常被视为一种权利和权威制度,狭义上是指“父亲的统治”,是只有老年人组成的统治集团里年长男性的权力,这一权力向生活在这一制度的社会中的从属女性和青年提供互惠利益。
性别社会角色:是指社会依照人们的生理特征将某些社会责任和权利交付给男性和女性,形成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性别认同:是描性别气质与第一性征的一致性状況,是个人对所属性別群体相対稳定的理解和认知。
人们在认识、自己生理性别的同时也理解和认识了他们的社会性别角色和性别规范,是人们対于自身作为某一性别存在的确认。
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是社会生活中为人们广泛接受的对男性和女性性别属性的相对稳定的看法和观念,更多地指对男性和女性在心理学特征方面的差异的固定看法。
人们普遍认为男性是有抱负的、有独立精神的、富有竞争性的;女性是依赖性强的、温柔的、软弱的。
关于缠足:对于女性身体上的控制。
关于缠足的原因,有多种解释,但主要目的是控制女性。
其表现形态是: 1 ) 确定男女有别。
儒家伦理重尊卑,男尊女卑就表现为男女服饰、言行、体态的严格区别,它是有规矩来定的。
(2)迎合男性审美。
中国古代士大夫普遍把女性的纤纤玉步、弱柳扶风之态视为美,缠足达到了这一男性审美需求(3).约束女性。
«女儿经»上说“(裹足)不是好看如弓曲,恐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拘東。
”(4)维护女性贞操。
女性举步维艰、整日闭门守房可以帮助她们守节。
“男性備好''的生育文化强化了女性的生育功能。
男性偏好”的生育文化源通流长,父系继嗣制度和过于成熱的农业生产制度。
缠足是男权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控制女性身体,人为地造就女性的柔弱、顺从和依附的气质,由此可衬托男人的强壮、自主和能干。
社会化:是指使人们获得个性并学习其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的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它是联系个人和社会的必要环节,它是个过程,常常被称作社会化过程。
微观上,社会化过程是个人成长发育为社会成员、独力地參与社会生活的过程,宏观上,社会化是指社会群体为了使该群体发展延续下去,接照一定方式方法培养下一代的过程。
性别社会化:是社会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学习如何做个男人或女人的过程,它反映了多重因素对男人和女人的共同作用。
它从人一出生就开始了。
性別社会化的内容涉及性别期望、性別角色和性别认同。
社会通过各种手段教化个体有美性别规范和相美的象征意又,个体同样加人到这一过程中,学习和使用性别规范和其象征。
生命周期也叫生命历程,是指一个人由出生到死亡的全程,是人们在不同年龄阶段展现的生活道路.继续社会化指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文化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
继续社会化表明人的社会化即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塑贯穿人的一生。
性别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男性或女性定型化的期望和看法。
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角度的固有印象。
性别基模理论:通过性别基模的概念消除社会学习理论和性别认知理论中与实证研究结果中不相符的概念,强调性别基模是建立在性别规范、性比期待和社会实践基础上的。
受众研究是分析大众传媒的接受者对传媒的需求和对传媒的使用。
传统受众研究主要分析的结构型特征,如性别、年龄、阶层和种族的受众状况。
情境中的社会性别: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指以他人或社会再现的那些不断复制和强化的社会性别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性别信念系统;第二使之特殊的、行为发生的具体情境。
在情境中人们一方面被社会性别信念限制,另一方面有参与这些信念的保存和重构。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 性别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之分, 生理性别指两性在生理方面的差异, 是先天的。
社会性别, 泛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 社会性别常常在社会制度( 如文化、资源分配、经济体制等) 中及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传递和巩固。
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及影响:有些广告以美女作为促销手段,片面强调女性的观赏价值;广告对女性形象的表述、女性角色的定位、女性社会地位的承认等仍存在着明显的误区,强化性别歧视或者对妇女造成伤害,也导致了女性生活、形象、发展当中的不少消极取向。
我国的电视广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性别歧视,无形中夸大了男女两性的职业差异,贬低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实质是对女性独立人格的否定。
物化女性、女性形象多元化在媒介中缺失的原因:从女权主义和意识形态的视野审视(没有彻底改变根深蒂固的社会无意识的偏见,男性话语仍在社会各领域占据绝对优势,而女性话语却占据很微弱的位置。
男性作为具有主动性的主体,对女性有着欣赏的资格和评价的权利。
从男性视角出发所展示的女性身体,把女性描绘成被观看的对象的手法,否定了女性的行为能力和主观性,她们被迫屈就于男性的目光与需求。
麻痹了女性的社会性别意识)、受中国特有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大众文化的通俗性和趋众性(传播含有性别歧视的语言和信息。
大众传媒不断强化男权意识,标举男权价值,通过大量的、重复的、高频率出现的含有男权文化观念信息的传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解决措施:打破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文化、强化传媒的性别责任意识、建立多元化监督机制、用法律的武器维护妇女的权益、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
一、“剩女”及其社会性别视角分析社会性别是指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以及基于此种划分的社会性别分工、价值判断和权利结构。
社会性别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西方女权运动发展起来的,社会性别学是女性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社会性别学理论认为,男女不平等的原因不在于先天决定的生理性别,而是后天形成的社会性别,而社会性别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建构的。
社会性别学理论把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同社会文化建构的性别区分开来,揭示了男女不平等的根源。
社会性别视角既是一种科学方法,又是一种观察视角,运用这种理论和视角,我们就能够在人们认为是正常的、历来如此的社会现象中,识别出两性关系上所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这个理论还告诉我们,男女关系上所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并不是由于男女生理性别的差异形成的,而是后天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的,它可以随着社会文化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一)传统观念的原因:受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影响,大部分人在婚姻上有意或无意地按照“梯度理论”选择自己的配偶。
即:男性一般都愿意选择社会地位、身高和学历上均低于自己的女性,也就是说,在对象选择上,男性有“低就”的择偶倾向。
而女性则要求其选择的配偶在身材、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薪金收入等方面的条件均高于自己,也就是说,女性在对象选择上有“攀高”的择偶倾向。
由此形成了所谓的“男高女低”婚姻模式。
二)女性自身的原因: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特征,生育、家庭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女性在职业上的发展,有着丰厚收入、工作条件好的女性,一般都怕因结婚、生小孩而失去了工作上的晋升空间。
,还有以下原因:一是有些女性自视甚高,女权主义意识强烈。
在与男方的相处中,一旦男方与自己的见解相左,就会立刻产生反感情绪。
二是有些女性认为自己很优秀,择偶眼光过高,对男方挑剔甚多,使得择偶范围狭窄。
三是生活方式保守,生活圈子小,这也是造成择偶困难的原因之一。
三)社会原因:从社会的原因来讲,婚姻挤压则是导致社会上部分人不能成婚的重要原因。
所谓婚姻挤压,是指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同期群中出现的数量不平衡现象,在婚姻市场中,如果男性供给大于需求(即出现男性过剩与女性短缺)时,称之为男性婚姻挤压;反之,称之为女性婚姻挤压。
四)部分媒体的引导: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对女性的性别偏见并没有完全消除,而这些性别偏见往往被部分大众传媒进一步渲染和传播。
五)有的媒体过度关注剩女现象,给剩女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对策:男女双方都应树立正确的择偶观念、大众传媒应自觉营造有利于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环境(大众传媒应做好舆论宣传和引导工作,以性别公正意识去引导不合时宜的性别观念,用理性的眼光认真审视基于男女两性生理差别的分工。
要引导受众正确认识这一社会现象,赋予两性分工公正合理的价值评价。
在人与人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伙伴关系,而不是不顾生理差别片面追求男女平等。
)、国家对生育问题的宏观指导(为防止出现新的大龄未婚人口,国家要从“剩女”现象的出现原因及现状出发,制定相关的人口政策。
要通过宣传教育来提高社会对女性的尊重与理解,赋予女性平等的社会地位,通过立法来保护女性的平等参与。
另外,要确保男女双方有一个和谐的婚恋范围,要致力于建立健康的家庭机制,通过道德和法律等手段对破坏婚姻和家庭的行为进行谴责和制裁。
)社会性别论认为,传统观念所界定的性别刻板印象并不是两性生理差异的必然结果,而是被个体所在的社会文化所赋予的,是男权文化的产物。
强调男女所扮演的性别角色由社会文化所规范,是可以改变的。
克服性别刻板印象,摆脱传统性别角色的框架,摒弃刻板化的性别角色分工,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性别认知,促进女性的全面发展。
一、性别视角的社会工作方法一) 建立平等的协作关系信任关系本身就有治疗的功效。
建立信任、真诚、平等的合作关系,在妇女社会工作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建立信任关系的技巧:1)具有性别敏感性的倾听、反应感受和表达同感;2)接纳妇女的防卫和否认行为以及带来的问题,而不是责怪;3)鼓励妇女表达个人化的而故事和经验;4)肯定妇女在家庭中所承担责任的价值;5)尊重妇女的语言表达逻辑; 6)社会工作者是促进者而非指导者,与服务对象建立的是一种双向的协同关系,即互惠互利、患难与共的俄关系;并且鼓励妇女以“自己的话”来描述自己的经验。
(二) 协助妇女重新界定问题,提升意识协助妇女重新界定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个方面:1)无论妇女带来的问题是什么,都不要将问题个人化,以减低妇女的自责;2)分析问题的成因,厘清思路,找出问题成因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