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寄情》教学设计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言志:王冕《墨梅图》、项圣谟《大树风号图》、郑思肖《墨兰图》、任仁发《二马图》、龚开《骏骨图》抒情:徐谓《墨葡萄图》、八大山人《安晚帖》、凡?高《艺术家的卧室》、菲利普?格斯顿《画家的桌子》、库淑兰《剪花娘子》激情:胡一川《到前线去》、李桦《怒吼吧,中国》、徐悲鸿《奔马》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晦和象征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
过程与方法: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
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搜索作品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进行欣赏的良好习惯,创作美术作品表现自己的个人情感。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策略:从学生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
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互动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
教师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适当安排在讨论过程中。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我们上一堂课讲了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这堂课我们讲的是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中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提问: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的“四君子”是什么?“四君子”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2、设问:为什么称他们为君子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看一下这的几幅图片:梅,傲雪傲霜、不惧寒冰、自强不息。
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他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梅花以她的不惧寒冰,高风亮节的形象,鼓励着人们的自强不息。
兰,高洁,比喻人品的清高。
以它那朴素、清香的品格赢得文人对其青睐、更有很多画家通过画兰花表达自己高雅的性情、崇高的志向与骨气。
“兰生幽谷,无人自芳”,据传孔子称之为王者之香。
竹,劲节清高,洒风弄月(比喻“气节”)。
竹子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它性质朴而淳厚,品清奇而典雅,形文静而怡然,“末出土时已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
”竹以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
苏东坡有诗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菊,(傲霜)清雅高洁。
花形优美,色彩绚丽,自古以来被视为高风亮节、清雅洁身的象征,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直是文人雅士所向往的那种无拘无束、不受尘世沾污的世外桃源的生活。
梅兰竹菊,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也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有很大关系。
而四君子之名的来源,是出于古代的贤人君子,而梅兰竹菊四者也一直被用之来美喻其高风亮节。
基于这种内在的品德之喻,“四君子”之称,就确实恰如其分了。
托物寄情,艺术家是如何来托物言志的?美术家是如何表现个人情感的?带着问题进入这堂课的学习。
二、新授课1、植物的人格化:《墨梅图》,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被称为“画梅圣手”作品题诗(七言题画诗)为: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译文:我家画中洗砚池边的梅树,花开朵朵,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
小组讨论:(1)梅花是什么颜色的?(2)为什么作者要画成墨梅?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王冕是借用传统的表现方法画中文字能传递的信息:“不要人夸好颜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由此可见,本作品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3)王冕这样称赞梅花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梅花是一种通用的图式,但是每位画家的具体形态都不一样。
现实中的王冕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坚贞不屈、孤芳自赏。
《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这首诗题为“墨梅”,表现了诗人在元朝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此画意在述志,王冕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
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墨兰图》学生自主讨论:图中的兰花有什么特殊之处?是否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郑思肖是宋元交接时期的人物,号“所南”,是怀恋南宋王朝的意思。
他的“标准品牌”是“无根兰”,也就是说画的兰花没有根和泥土,别人问:根和泥土到哪里去了?他回答说,被番人(指蒙元统治者)掳去了!所以他画的兰花,除了表示一种高洁的品格之外,还有强烈的人格象征意义。
作品欣赏徐渭作品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
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
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自我鉴赏:徐渭《墨葡萄》之发现总结: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之一2、动物的人格化提问:植物中例如“四君子”等都能寄托人们的思想情感,那动物是否也能寄托思想情感呢?朱耷《安晚贴》题诗比较晦涩,但这条孤独的、翻着“白眼”的鱼本身就足以体现一种强烈的愤世嫉俗的情绪。
画中的诗是:“左右此何水,名之曰曲阿。
更求渊注处,料得晚霞多。
”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谢中郎(谢万,东晋谢安的弟弟)经曲阿后湖,问左右:“此是何水?”答曰:“曲阿湖。
”谢曰:“故当渊注渟著,纳而不流(指水只流进来,不流出去)。
”传说因为秦始皇认为曲阿湖有王气,就凿动了湖的入水口,破坏其王气,因此名为“曲阿”。
联系画面来看,表达了一潭“死水”中的鱼的感受。
以此寄托作者的身世之感和孤傲情怀,更进一步的表现了画家的愤世嫉俗之情。
本画暗示的意思就是:朱耷自己如此鱼一样处于一潭死水中,复明的希望渺茫,今后只有独善其身,保持崇高的气节。
《二马图》(元代)任仁发松江(今上海)人。
现藏北京博物馆。
任仁发擅长人物、花鸟,尤精于画马,在元代与赵孟頫齐名。
《二马图》“得唐人遗法”,在虚拟的空间内作肥瘦二马,下边肥马呈花斑橙白二色,骨壮膘肥,上边瘦马棕色,瘦骨嶙峋,肋骨清晰可数,缰绳绕于颈项,俯首垂肩,起步不高,神气凋丧,与肥马形成强烈对比。
全画以劲细流畅的线条勾勒,行笔富于变化,设色明丽,造型谨严而写实。
两匹马均形态逼真,表现准确,其皮毛的质感,毛色的过渡,极为细致巧妙,是任氏晚年的画马杰作。
任仁发的绘画,继承了唐宋以来重视写实的优良传统,又有新的发展创造。
《骏骨图》(宋代)龚开画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低首漫步风中,腰间15条肋骨历历可数,铜骨铁臀,精神矍铄,仍有千里之志。
自题诗:“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
今日有谁怜骏骨,夕阳沙岸影如山。
可见龚开有意画瘦马,以瘦骨丰肋来显现骏马的精神,为自身及千万个怀才不遇者写照。
奔马(现代)徐悲鸿徐悲鸿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此画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
长沙为日寇所占,他连夜画出《奔马》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
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本段小结: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一:创作的形象比较传统、隐晦、委婉;追求了人格的完美,完善表达作者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消极。
遗民美术的悲凉心境,遗民大多对前朝抱着敬重和怀念之心,所以在新的朝代中,往往不会与当时的统治者合作,尤其在外族人入主中原的元朝和清朝尤为明显。
同学们可以发现在这两个朝代,文人从音乐、美术方面有诸多的作品出现,他们以这样的艺术形式表达人格的高尚和对当时的社会的厌倦和忧愁。
他们的作品大多是抒发情怀,所以我们呢看到上面的作品基本都体现了,自由、放松、无拘无束的笔墨情趣。
总结: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之二3、静物的人格化《到前线去》(木刻 1932年)(现代)胡一川《怒吼吧,中国》(木刻 1935年)现代李桦集体讨论:(1)它们和前面的作品有什么样的区别?都是人物画,情感披露是比较的直接。
(2)作者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希望全国人民奋起抗争的爱国情感。
(3)这种感情的特点和社会意义是什么?有积极意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我们要积极面对生活、面对新社会。
总结: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之三4、活动:学生互动环节,托物寄情之语言表达游戏:A组、B组,两组学生。
每组2人。
其中一个学生面对视频做动作,另外一个学生面向同学用一个词语表达出来(第1-2个动作是;两个字的词语,第3个动作是四字成语)5、随堂检测作业:《艺术家的卧室》小组讨论:画它描绘了一幅什么场景?画中的物品跟画家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凡·高的《艺术家的卧室》,A:画的是作者本人的居住创作的地方。
B:凡·高没有按照传统的透视画法来描绘这间卧室,而是采用了平面化的手法,使人感到紧张和焦虑。
两件油画作品表现的都是艺术家的身边之物,也是他们非常熟悉、抱有深厚感情的东西。
他们细心地描绘这些物体,是要表现自己特殊的心情。
C:成对的椅子和枕头暗示他对高更的盼望。
创作该作品的这段时期凡·高住在法国南部一个叫阿尔的地方,几乎不和外人来往,而高更是他最亲密的朋友。
6、视频欣赏:爱国诗歌朗诵《母亲,我叫钓鱼岛》三、课后总结:1、两种形式的托物寄情表达方式的区别2、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发现,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都会把自己的情绪、情感投入进去,而这些又通过作品达到了新的升华,从而成为了全人类可以共享的精神。
所以我们要掌握艺术家常用的象征或者隐喻手法,并在欣赏时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去理解作者的情绪或者情感,这样我们就能在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同时,又达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的目的,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完善充实。
四、课后拓展作业:观看幻灯片完成作业,要求如下:1、根据以上提供的中国钓鱼岛图片,运用本堂课所学内容,创作托物言情主题作品。
2、创作手法不限。
3、要求:通过作品的展现,能表现自己的个人情感,运用恰当的托物言情表达方式与个人作品相联系,充分体现自己的个人情感和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