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爱情唐诗宋词佳作赏析

爱情唐诗宋词佳作赏析

爱情唐诗宋词佳作赏析
年代: 唐作者: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赏析
诗的首联由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点明“思华年”的主旨。

无端,无缘无故,没有来由。

五十弦,《史记·封禅书》载古瑟五十弦,后虽一般为二十五弦,但仍有其制。


的一、二两句是说: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我也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
都唤起了我对逝水流年的追忆。

诗的颔联与颈联是全诗的核心。

在颔联中,庄周梦蝶的故事见《庄子·齐物论》: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诗句中的“晓梦”,指天将亮时做的梦。


迷蝴蝶”,指对自己与蝴蝶之间的关系迷茫。

面对群雄逐鹿,变化剧烈的战国社会,庄周产生了人生虚幻无常的思想,而李商隐则是有感于晚唐国势衰微,政局,命运如浮萍
而用此典故的。

用此典故,还包含着他对爱情与生命消逝的伤感。

他似乎已预感到自己将
不久于人世了,要把深深的痛苦与怨愤倾泄出来。

望帝的传说见《寰宇记》说:“ 蜀
王杜宇,号望帝,后因禅位,自亡去,化为子规。

”子规即杜鹃。

诗人笔下美丽而凄凉的杜鹃已升华为诗人悲苦的心灵。

深沉的悲伤,只能托之于暮春时节杜鹃的悲啼,这是何等的凄凉。

颈联紧接颔联,《新唐书·狄仁杰传》载:“狄仁杰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
诉黜陟。

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恪少有才名,孙权谓其父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珠”、“玉
”乃诗人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

诗人借这两个形象,体现自己禀具
卓越的才德,却不为世用的悲哀。

诗的尾联,采用反问递进句式加强语气,结束全诗。

“此情”总揽所抒之情,“ 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

可待即岂待,说明这令人惆
怅伤感的“此情”,早已迷惘难遣,此时当更令人难以承受。

这首诗在艺术上极富个性,运用了典故、比兴、象征手法,诗中蝴蝶、杜鹃是象征,珠、玉属比兴,它们创造出明朗清丽、幽婉哀怆的艺术意境。

年代: 唐作者: 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赏析
这是一首情诗。

因春雨而引发出许多怀思的情愫,有追思、有梦境、有挚情、有画意,极尽情思之苦,最后连情书都无法寄出,更可知这种思念的无奈而又无尽。

年代: 宋作者: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赏析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
词构思新巧。

词以长江起兴。

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
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

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
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遥隔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在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
下凸现出来。

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

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
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

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
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

这就是两句之间含
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

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

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

这“共饮”又似乎多
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

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
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

毛晋盛赞这几句为“古乐府俊语”《姑溪词跋》,可谓一语中的。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
别恨。

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
么时候才能停歇。

用“
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
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

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

此词以
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
约含蓄。

年代: 宋作者: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赏析
此词写暮春闺怨,一起一结颇受推赏。

“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既浓且密——生活在这种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遂环境中,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
到压抑与禁锢。

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
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

因此,李清照称赏不已,曾拟其语作“庭
院深深”数阕。

显然,女主人公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

但她精神上的极度苦闷,也是不言
自明的。

“玉勒雕鞍”以下诸句,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现实的凄风苦雨对其芳心的无情蹂躏:情
人薄幸,冶游不归;春光将逝,年华如水。

篇末“泪眼问花”,实即含泪自问。

花不语,
也非回避答案,“乱花飞过秋千去”,不是比语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临的命运吗?在泪
光莹莹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

这种完全用环境来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绪的笔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现了生活
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归难以明言的内心隐痛。

当然,溯其渊源,此前,温庭筠有“百舌问花花不语”《惜春词》句,严恽也有“尽
日问花花不语”《落花》句,欧阳修结句或许由此脱化而来,但不独语言更为流美,意蕴
更为深厚,而且境界之浑成与韵味之悠长,也远过于温、严原句。

年代: 宋作者: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
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词。

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

“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

“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


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

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
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

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
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

“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

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

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

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
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

“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
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

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

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
伊消得人憔悴”。

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