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歌唱咬字吐字问题摘要:歌唱艺术是用人的声音唱出来的带有语言的音乐,它是语言化的音乐艺术,也是音乐化的语言艺术。
歌唱的民族特色、表现手法,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的影响和制约,语言不同,所表达的思想与感情也不同。
演唱者在演唱的同时应该更加注意语言的重要性,从每一句歌词的咬字吐词入手。
因此,咬字与吐词是歌唱中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歌唱语言咬字吐词在学习了普通话语言的语音规律和歌唱的基本特点之后,学习者会发现由于“说”与“唱””会有很大区别。
歌唱时节奏的托拍、音本质上的不同,纳入到歌唱语言以后的字音,与“说高的变化、共鸣腔体的夸大都要要求对字音做相应的调整,以达到歌唱语言的特殊要求。
任何为了声音美而不顾咬字、吐字规律的做法都违背了歌唱的科学规律。
一、汉语语音的结构特点在汉语普通话中,一个音节包括三个部分,声母、韵母、声调。
(一)声母声母就是汉语中的辅音,也称作辅音字母。
例如“好”字,“h”是声母,“行”字,“x”是声母。
在我国传统声乐理论中,根据这些辅音声母在口腔中的发音部位分为五类,称作“五音”。
(二)韵母韵母就是汉字中的元音,是声母后面的部分。
例如“好”字,“ao”是韵母,“行”字,“ing”是韵母。
在我国声乐理论中,根据这些韵母发音的着力点共分为四类,称作“四呼”。
所谓“四呼”,就是传统的音韵学根据韵母发音的着力部位和口型变化概括为开、齐、合、撮四种形态。
十三辙就是分析和归纳了汉语普通话音节中韵母所属的韵律,是收音归韵的方法和规律。
(三)声调声调就是字的声调,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一个音节或字单独发音时,具有区别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称作“四声”。
也就是我们小时候学过的汉语拼音表中的“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声调具有区别字义,正确地表达词义的重要作用。
要能做到很好的咬字与吐词,我们就要认真地研究汉字音节的结构特点,细心分析,掌握规律。
二、歌唱中咬字吐词的基本方法与要求语言是歌唱的基础,了解汉语语音结构特点,对我们歌唱有很大帮助。
除了这些以外,做到“字头清晰,字腹准确,字尾快收”也很重要。
(一)字头的唱法歌唱中的咬字主要指字头的部分。
字头咬的准不准确将直接影响到歌唱语言表述的清晰程度。
一般情况下,歌唱中的字头要吐得准确、敏捷、因为它是一个字的先导。
当代歌唱语言研究学的理论认为,要使字音准确无误,首先必须找准字头发音时在口腔中阻挡气流所触及的部位。
字头的发音要敏捷,清晰有力。
字头要唱的轻巧,灵活。
(二)字腹的唱法字腹即字的主要母音也就是元音,也是韵母中的韵腹部分。
在吐字咬字的过程中,字腹所占的时值是最长的,它是表达字意和情感的关键。
可见,字腹是一个字的核心。
歌唱中声音是否圆润、连贯、主要取决于吐字发音的准确与流畅。
这样才能把字唱的清晰准确。
(三?)字尾的唱法字尾是一个字的结束,又是字腹的延伸。
这个“尾”收的如何,直接影响到字意和情感的表达是否圆满。
字尾有以元音结束的也有以辅音结束的,无论结束在什么音上,字尾都要收的轻巧准确,恰到好处。
要把气息拖在音韵上,保持高位置。
这样,才能体现咬字与吐词全过程的完整性,同时也为下一个字的引发作了铺垫。
三、歌唱中咬字与吐词应注意的几个关系歌唱的任务是真切,优美的表达歌曲的内容。
要达到这个效果,首先必须要让听众听清楚每一个字。
而要真正的做到字正腔圆,就必须很好的解决和处理好以下几个重要的关系。
(一)字与字的关系首先:歌唱中字与字的关系必须做到连贯统一和字与字之间的良好过渡。
在字音转换时要保持打开腔体的稳定。
不管字怎样变化喉咙的打开状态要保持不变。
其次:咬字时高位置不能掉。
要在一个共同的位置上换字,发挥每个字的音色和个性。
只有把每个字的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而共性中的每个字又不失它的个性。
这样才能做到“字正腔圆”。
(二)?字与气的关系歌唱离不开气息,语言应立足于气息的流动和支持、气息是歌唱的动力。
歌唱中的每一个字都必须在正确的呼吸的支持下吐发。
所有的字都要在气息的轨道上走动和过渡转型。
在把字用气串联起来的同时,还要注意气息的恰当运用。
气息不但支拖着每个字,而且直接影响着字的力度。
气息不足就会声跌字落,气息过猛就会失去平衡,字就容易冲散走形。
所以,只有以正确的呼吸作为歌唱吐字的基础,才能达到好的艺术效果。
(三) 字与声的关系歌唱中字与声关系的最高境界是既要有准确、清晰的吐词咬字技巧,又要与通畅、圆润、动听的声音相结合。
要达到这种境界,这就要求歌唱者在不断的练习和学习中要认识到字与声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并做到作品在情感、风格方面要求的综合能力。
歌唱时要求吐词清晰、灵活,而发声却讲究咽喉部的稳定,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而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处理好唇、齿、舌、牙、喉之间的关系。
(四?)字与情的关系任何艺术创作都必须遵循正确的道路和方法,当我们拿到一首新的歌曲时,除了要熟悉旋律的高低走向、节奏变化、艺术风格等,还应该认真感受歌词本身内在的深刻含义。
歌唱就是用声音来艺术性的表达人类感情。
语言是人类思想感情的信号。
字本身在歌唱中就是传情达意的。
因此就必须做到“字里传情”。
但是仅此还不够,还必须通过吐字来表现一定的音乐形象和风格,才能真正做到字里传情。
对一些具有一定感情含义的字,应当加以强调,运用一些特殊唱法,才能使韵味浓郁。
并且要处理好歌唱语言的节奏、轻重、快慢、连、韵味等语调、语气的表现。
最后才能达到“词尽而意未尽”的效果。
只有把歌唱中的字和情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声情并茂”,才能更好地体现歌曲的内涵。
咬字吐词不准确,不但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歌曲的民族特色和思想感情。
只有掌握好咬字与吐词的基本规律,认真的学习咬字吐词的基本方法与要求,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找出咬字与吐词中的突出问题并加以改正和解决,才能做到字正腔圆,字清意明,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歌曲与作品的音乐形象与音乐风格,才能正确的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才能更好,更愉快的放声歌唱。
如果处理不好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演唱者的水平发挥,还会使整首歌曲的情感和风格都受到影响。
因此,咬字吐词是歌唱中的重要环节,我们在学习歌唱之前要正确掌握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咬字与吐词的规律。
参考文献:[1] 雷礼.歌唱语言的训练与表达[M]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 罗依琪.声乐艺术与实践[M].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3] 韩勋国.声乐艺术基础[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汤雪耕.怎样练习歌唱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5] 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6] 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摘要]汉语是我们国家最主要的语言体系,在声乐演唱中也最为广泛和普通。
了解民族声乐艺术的咬字与吐字,是学习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咬字吐字民族声乐语言艺术千百年来,中国历代声乐家们对民族声乐唱法的特点和规律都曾做过精辟的论述。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著多半集中于元、明、清三代。
如:[元]燕南芝庵的《唱论》,[明]魏良辅的《曲律》,[明]沈宠绥的《度曲须知》,[清]徐大椿的《乐府传声》,[清]李渔的《闲情偶寄》等。
这些论著都从各种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中华民族唱法对歌唱的咬字吐字、歌唱的发声、共鸣、润腔及情感的表现的要求、规范和审美标准。
民族声乐是我国人民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民歌自然唱法、说唱、戏曲唱腔的基础上,在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西洋声乐艺术科学的发声方法而形成的一种中国独有的一种演唱风格,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科学发声技术的新型声乐艺术。
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民族声乐的语言艺术语言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歌唱语言和说话不一样,要求在科学的歌唱状态中,在通畅优美的歌声中把语言表现出来,语言效果既要符合汉语吐字归韵的特点,也要符合五音(唇、齿、牙、舌、喉)四呼(开、齐、撮、合)的规律。
在这方面民族声乐十分重视语言与音乐的关系,它根据演唱语言的发音规律来处理发声、共鸣、行腔,讲究字音的五音、四呼、出声、归韵、收声。
它是通过人的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有别于其它音乐艺术,作曲家利用音乐的高低、快慢、强弱、圆、顿和节奏的变化,使歌词的思想感情更为丰富、更优美、更动听、更有艺术感染力。
作曲家使整首歌词和乐曲的感情融为一体,协和统一。
歌中的每个字都生动活泼、富于歌唱性,都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的一部分。
如果失去了优美的语言,那就成了“乐器化”的声乐。
完美的歌唱艺术。
既要有清楚的语言,又要有悦耳的声音。
歌唱中的语言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掌握正确的咬字吐字。
正确的咬字吐字首先要解决好发声与咬字吐字的关系和歌唱中字与字的关系这两大问题。
中国的汉语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语言之一,它不同于意大利语那样只有五个母音“a、e、y、u、o”与子音相拼,构成语言,所以,在意大利源流的美声唱法中,总是以声音为主,咬字为辅。
正因为中国语言的复杂性,才使中国的声乐技巧中读字占首要地位,因此,在学习民族声乐时就应该首先懂得出字收声的要点,懂得使用唇、齿、牙、舌,喉等发声器官,即“五音”、“四呼”与送字的方法,似乎即所谓“开启、撮、合”四势,凡读字,“五首为经,四呼为纬,经纬分明,字字清晰。
”也正因为中国的语音这一特点,才使得古往今来的大部分声乐著作中对于“字正”都作了重点论述的对象。
我国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
”要把字顺顺溜溜儿不是疙瘩瘩融化在歌声之中,即声中无字。
要在吐字清晰而不是以字害声的基础上,把字变成音乐化的有声字。
就是字中有声,我们唱的歌词,如果咬字吐字不清,将使听者费解。
二、民族声乐中咬字与吐字的特点民族声乐的咬字一般是指字头部分声母的发音,声母大部分不颤动声带,发出的不同性质的音响。
因此,声母的时值短暂,不能延长,要求准确、短促、有力,它与韵母结合发声时,就可发挥其有效的作用。
在我国传统声乐理论中,将所有的辅音声母的发声部位分为五大类,即称之为“五音”,即唇音:b、p、m、f舌音:d、t、n、I牙音:j、q、x齿音:z、c、s、zh、ch、sh、r喉音:g、k、h这五大类声母发音时,用力部位要分明,出口不能含糊。
唇音字用力部位上下嘴喷口应有力清晰,舌音字用力部位在舌头,牙音字用力部位在牙(前上下牙间),齿音字用力部位,在上下齿之间,喉音字用力部位在喉(但注意不是喉音)。
声母读音的准确、有力、清晰是十分有助于歌曲情感的表达,也就是说歌唱的咬字中字头是很能表现情绪的。
总之,我们可掌握这样的原则:声母的发音注意口腔各部位的灵活多动,而韵母的发音应注意咽腔部位的适度打开,做到咬字时既能将字头字腹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