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声乐演唱中的咬字吐字-大学生毕业论文

浅谈声乐演唱中的咬字吐字-大学生毕业论文

【标题】浅谈声乐演唱中的咬字吐字【作者】李霞【关键词】咬字吐字歌唱语言【指导老师】甘小云【专业】音乐学【正文】引言声乐艺术是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有机结合的艺术。

文学语言——作为声乐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借助字音来表达的。

我们就必须客观地认识到语言是歌唱的基础,它不仅是产生优美动听旋律的依据,而且又通过语言的咬字发音与流畅动听的旋律的结合,给观众塑造出深刻丰富的音乐形象,从而产生深入心灵的艺术效果。

在国内外就有很多的声乐教育家、研究人员对声乐演唱中咬字吐字的问题及现象进行过研究,为声乐事业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语言是歌唱的基础,歌唱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艺术,歌唱艺术直接受语音的影响和制约。

从古到今的声乐家们在声乐训练与演唱中都十分重视歌唱的咬字吐字问题。

明代魏良辅说得好:“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

”他将“字清”为三绝之前,而以字带声,字正腔圆,以字行腔,腔随字走,正是民族唱法演唱风格的特点,由此可见要咬字吐字在民族唱法中的重要性。

现今有姜家祥老师在他的《民族唱法探索》一文中告诉我们:“作为歌唱艺术,还包括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曲调、圆润的嗓音、丰富的感情。

其中,语言是个重要因素和重要表现手段”。

美国声乐教育家赛吉尼斯?卡吉在他《论学习歌唱》一书中说:“我的论点的根据是发音与吐字的方法有它们的共同点。

首先,歌唱者必须学习把语言与它们发声一块儿做”;“歌唱者如不能用适当的语气变化朗读歌词,也就不会把歌唱好”;“在声乐教学课程中,语言基础课应是声乐学生必修课之一,并且应当认真细致地在第一学年里学,或者学到充分掌握为止”。

意大利美声学派杰出的代表卡鲁索也强调说:“高质量的声音必须有相应的口形和字韵”。

鲁伯特?劳伦斯?威尔在《您的嗓音》一书中说:“在整个发声艺术中,正确地理解在说话的水准上歌唱的含意是最最重要的。

当一个人能在正常的说话的水准上歌唱时,就自然而不费力的会有丰富的胸腔和头腔共鸣,且能治疗喉音。

任何连唱音阶都将变得完全自动化”。

卢齐厄?马南在《歌唱艺术手册》一书中,用很大的篇幅论述了咬字问题,最后他说:“总之,美声学派的作曲家和教师一致强调咬字精确对于演唱古典歌曲是很重要的”。

这充分说明,声乐艺术要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准确掌握表现语言的能力和良好的咬字吐字功底,否则声音再好也无济于事。

因此,重视研究歌唱艺术的语言,掌握在歌唱发音时咬字吐字正确的方法,做到演唱时的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是一个演唱者成功歌唱的重要素养之一。

一、歌唱中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读法为结构规律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思维活动,它同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载体,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

人们可以借助语言交换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中华民族是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也为独特的中国民族声乐奠定了基础。

中国民族声乐是在人类生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声乐艺术基础就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个地域、民族都有不同的地方音调和风俗人情,演唱时要用不同的地方语言才能表达其内容、色彩。

如北方民歌的风格大多偏于激昂、豪放;南方民歌则委婉、细腻;西藏民歌高亢、明亮;新疆民歌则欢快、轻巧。

对字而言,它有四种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它是构成丰富语言的灵魂。

但是,很多民歌中由于受地方语言语调的影响,会有一些变化。

记得大一民族音乐课,老师为我们讲解陕北民歌《兰花花》,记忆最为深刻。

这是一首流行于陕西和青海、甘肃、山西部分地区的叙事歌。

歌曲旋律属于信天游的曲调,由上、下两句组成,曲调悠扬柔美,节奏舒缓自由,歌词口语化,很具地方特征。

当她为我们范唱这首歌曲的时候,全班的同学笑成一团。

尤其当老师为我们指正时,提醒我们要把“兰线线”的“线”唱成“线儿”,把“下”(xia)唱成(ha);“我”(wo)唱成(e),还有那个“实实的”(shishide)唱成(siside)。

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善用比、兴,旋律多表现得婉转、细腻、抒情。

如江苏靖江民歌《荡湖船》,其旋律平和流畅,节奏平稳,具有江南地区轻柔抒情的风格。

歌曲中“撑”唱成“撑呀么”;“小”唱成“小呀么”,将旋律的婉转、抒情表现了出来。

总之,要唱好一首歌曲,一定要对它的语言风格、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唱什么像什么,只有这样,演唱的气质、格调、情感等方面才能处理得恰到好处。

语言和音乐的结合是歌唱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早在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强调:“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这说明我国传统声乐中也要求“字正腔圆”。

同样,美声唱法也有它独特的语言学体系和发音规律:意大利语以它清晰的元音、明朗的音色和饱满的音响,成为世界各国学习美声唱法和声音训练的语言基础;德语有较重的舌根音与喉音,法语中重鼻音是它的语音特色。

可见,语言学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问,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不论演唱中文或外文作品,都必须掌握汉语或外语的语言发音方法,准确熟练地掌握语言的拼读规律,这是完成歌唱语言表达的语音基础。

汉语的语言是方块字,每一个字就是一个音,听起来是有棱有角的;而欧洲语言是由子音和母音组成,它是多音节字,听起来比较“圆”。

意大利语之所以适合去演唱,是因为它有个天然的条件,即意大利语的词尾大都是元音。

因此,在用美声唱法演绎中国作品时,就要求演唱者尽量把每个字咬得“圆”一点,就像用欧洲语言的感觉去说中文的字,这样的字听起来就较为“字正腔圆”了。

“字正”是“腔圆”的前提,但同时它又必须建立在“腔圆”的基础上。

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将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字和声融汇,使之相互协调、相互和谐,就能使声乐艺术成功;反之,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都不能取得理想效果。

二、声乐演唱中咬字、吐字的重要性在了解咬字吐字的重要性之前,首先我们该掌握它们的概念。

所谓咬字,是指根据所发字音的需要,有控制地调整喉、舌、牙、齿、唇等发音器官处于正确的发音部位(或摆好相应的发音姿势),形成适当的气阻力度,将字头正确、清晰地喷发出来。

所谓吐字,是指在气息的支持下,按所发字音的要求,有控制的调整喉、舌、牙、唇等发声器官的姿态和气息的强弱,合理地把握字头、字腹、字尾各音段的时值长短及其音响的轻重明暗、相互间的圆滑连接和声调的高低抑扬,将字音正确、清晰、完整地发出来。

在声乐艺术中,正确的歌唱自然伴随着正确的读字,即咬字、吐字。

清晰的读字对于美好的声音是一种帮助,因为正确的读字本身就是一种声音的练习,它对于帮助、完善歌唱的共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尼.雨果曾认为“声音训练过程中,歌唱者的读字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包括一种通过语言形式来发声的技巧,这也是歌唱任何语言歌曲的先决条件。

”歌唱语言是在生活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加工,语言表现力的丰富生动,需要歌唱者对歌词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还要将语言和音乐结合起来。

因此,语言既是咬字、吐字的依据,又是发声、用气、共鸣等技术手段的依据,也是音乐曲调的依据。

一个歌唱者嗓音的好坏,发音能力是否完美,除了其天赋条件和呼吸的控制能力外,就要看他将语言中的韵母,在所应用的领域上掌握得如何。

可以说嗓音能力的实质就是演唱和驾驶韵母的能力。

演唱语言中的韵母发音与平时生活中的讲话有很大的区别,声音的线条主要是由各个韵母连贯而成,声音是否圆润,主要取决于歌唱吐字中韵母发音的准确、连贯、流畅性。

歌唱时呼吸的变化要灵活、自如、轻巧,不能僵硬,否则会影响舒展而准确的发音,要做到在发音时,不影响喉头的相对稳定,并要最大限度的延长每个字的韵腹,这样才能获得统一的、珠圆玉润的歌声。

中国的语言强调传言与明义,我国民族声乐的四个基本要素——“声”、“情”、“字”、“表”中,“字”是传言与明义的核心。

传统声乐艺术中的咬字准确、吐字清晰、依字行腔、字正腔圆等发展原则都体现了“重字”的传统,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重字”的传统,源自于曲艺、戏曲艺术,十分强调咬字和吐字的清晰与韵味。

宋代张炎所著的《词源》中说:“腔平字侧莫参商,先须道字后还腔”,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的“学唱之人,勿论巧拙……如出口不分明,有字若无字,是说话有口,唱曲无口,与哑人何异哉?”生动而具体地说明了歌唱咬字吐字的重要性。

而另一方面,在歌唱中,读字是表情达意的物质基础,字音准确、清楚、自然是歌唱的必备条件。

当歌唱者要表达一首蕴含着深刻思想感情的歌曲,而又没有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时,那么这种思想感情将毫无表现力,不能打动人心。

如果歌唱者在演唱时连歌词都难以让人听清楚,就更谈不上以声传情、打动观众,即使声音再圆润流畅也无济于事。

因此,有字才有声、有声才有情,要“字清情深”才能做到“声情并茂”,才能把歌曲的思想感情表达完美。

歌唱时一定要根据咬字吐字的基本方法及歌曲情感的需要,完整地表现出每个字来,要自然、果断地发出每一个母音,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完成了歌唱的咬字吐字。

我们追求的是一种从内到外的整体美,在声字结合上达到完美统一,才能真正突出声乐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特点。

总之,歌曲是以语言为基础来表达思想感情的。

字音准确、清楚、自然是歌唱的先决条件,只有解决好读字问题,才能把歌曲的思想感情完整的表达出来。

同时,发声和读字两者之间有着亲密不可分的联系,歌唱者不能离开语言去探索发声的问题。

因此,对咬字吐字的探讨和研究很有必要。

三、民族唱法中的咬字吐字民族唱法是由我国各族人民自己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歌唱艺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风土人情、地域文化各有不同。

所以,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

其主要特点是:口咽腔的着力点比较靠前,口腔喷弹力较大;以口腔共鸣为主也掺入头腔共鸣;声音色调明亮,声音个性强;气息运用灵活;以真声为主,到高音区结合一些假声。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方言,它的语气、语调、咬字、吐字也就自然不同。

就拿我们四川来说吧,有句古话说“天不怕,地不怕,最怕四川人说普通话。

”四川方言的特点就是平舌和翘舌就分不清楚,说普通话时,咬字吐字也自然就含糊不清,在声乐演唱中往往对声乐演唱水平的提高就有很大的局限性。

歌唱中的咬字与生活中的说话是不一样的,歌唱时的咬字,不仅要考虑字音的清晰,歌词内容情感的正确表达,还要有正确的、科学的发声。

在音乐旋律的节奏、音高上也要考虑到字音的准确。

当然,在声乐演唱中,不仅要字清、声美,而且要求有较宽广的音域,有伸展自如的音量,还要有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演唱过程中,会因为旋律的需要延长其旋律时值,拖上几拍;有时还会因为歌曲需要,变化其演唱形式。

而在我们生活中,即使是情感的需要,说话时字与字的间隙、停顿的长短也是有限的。

而歌唱中对那些用于情感表现的字,其咬字发音时就需要强调、突出、拖腔,来把歌曲内容表现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