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0-04-25作者简介:刘玉梅(1965-),女,汉族,河南开封人,心理学硕士,海南医学院人文社科部心理学副教授。
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海南省教育厅资助课题:海南民俗文化心理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HJSK2010—45。
2010年第2期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No.2总第39期Journal of Hainan Radio &TV University General Serial No.39跨文化视角下的世界海洋文化刘玉梅(海南医学院人文社科部,海南海口571101)摘要:海洋是一切生命之源,海洋是人类的母亲。
人类在开发和利用海洋以及与海洋接触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历史印记、物质遗产和观念意识组成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既像大海一样博大精深,也像人类自身一样源远流长。
只有研究海洋文化,才能真正认识和了解海洋,并且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海洋。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将为世界海洋文化注入新的内容。
关键词:世界;海洋文化;中国;海南中图分类号:G 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743(2010)02-0020-04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人类再一次走向海洋。
此时,我们已不再像过去一样简单地开发和利用海洋,而是进一步深入和全面地认识海洋,亲近海洋并融入海洋,创造新的海洋文化,走向真正的蓝色文明。
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不仅仅包含发达的海洋经济,还应该包含先进的海洋科技、健康的海洋环境和深厚的海洋文化。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要从以内陆与黄河为基础的黄色文明走向以蔚蓝色大海为基础的蓝色文明,尤其需要高度重视研究和建设现代海洋文化。
一世界海洋文化的形成从全世界范围来说,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开发和利用都经历了从以海为食到以海为路再到以海为家这样三个阶段,海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此密切相关。
(一)人类以海为食阶段起始于远古时期,并一直延续到现在一些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地区,人们与海洋的关系依然停留在“靠海吃海”状态。
这些沿海地区的居民通过捕鱼拾贝,直接向海洋索取食物。
人们的活动区域局限在河海相交的河口、海边,充其量也只到达近海。
以海为食的阶段仅仅是人类利用海洋的开始,人类对于海洋充满神往,同时也充满畏惧。
这种生产与生活方式产生的海洋文化,其核心内容是对海洋自然力的崇拜和恐惧,许多关于海洋的神话和传说就产生于这一历史阶段。
中国关于龙的图腾崇拜是这种原始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
(二)人类以海为路阶段是15—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在这一时期,东西方都出现了载入史册的数次伟大的航海探险活动。
它们分别是:公元1405—1433年,郑和率领中国由两万多人和二百多艘舰船组成的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七下西洋。
1415年,葡萄牙大军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北非的休达,通常认为这是葡萄牙殖民扩张的开端。
1497年,达·伽马率领葡萄牙船队绕过·02·非洲的好望角到达印度。
由此一系列的航海活动建立起东西方商品贸易与文化交流通道。
这一时代的海洋是人类创造财富和扩张领土的重要途径,由此产生的海洋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崇尚武力征服。
1519年9月20日,航海家麦哲伦以实践证明了地球是圆的这一科学假说。
航海促进了全球范围内商品流通与文化交流;航海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以海洋为背景的英雄史诗,宗教信仰和科学技术产生于这一阶段。
(三)人类即将进入以海洋为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以海洋为“新家园”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海洋资源成为人类主要的经济基础;开发海洋的实践活动成为人类社会高新科技的摇篮;海洋权益成为国际关系新秩序的核心;海洋环境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甚至,海洋自身也成为人类生活与居住的新空间。
“以海为家”是人类对海洋充满新希冀的时代。
当地球上人口压力越来越大、环境越来越恶化、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陆地资源越来越贫乏的时候,人们把目光重新投向海洋。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70%以上的地表面积是海洋,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人类的祖先诞生于海洋,海洋曾经伴随我们成长。
但是,人类再一次走向海洋不是远古时代人类利用海洋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更高层次上、更高科技水平上开发和利用海洋。
“以海为家”也是人类冷静反思与海洋关系的时代。
经过工业革命和全球化的急风暴雨,如今的海洋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众多海湾变成了“死海”。
许多海洋生物携带有害病菌或病毒,海面油污狼藉,甚至在不少海区,有的海洋生物行将灭绝!近年来大面积的海面或沿海地区发生“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异常现象、台风和海啸袭击,众多的沿海国家和地区,甚至内陆国家和地区都深受其害。
因此,人们不得不对过去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和检查: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怎样相处,才更加合乎自然规律,也更符合人文精神?这是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
二世界海洋文化的共性第一是开放性海洋文明有别于大陆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前者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航海所带来的人口高度流动性,从异质文化中不断汲取新的营养是其必然的结果;而后者则受交通的阻隔,表现出较强的封闭性。
在经济活动方面,海洋文明是商业和贸易的同义语。
重视发展海外市场,成为海洋文明最重要的经济要求。
第二是多元性容忍异质文化和多种文化的共存和竞争成了海洋文明开放性的补充。
例如:由于海洋的分隔,希腊文化的各个实体保持了它的多样性。
多样性促进了竞争,而竞争又促进了发展。
同时由于海洋的保护,每一个城邦都有可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点而又可以有选择地吸收他人的优点。
希腊的活力就在于文化的多元性。
古希腊相互独立的城邦国家并存共处是这种文化得以产生的现实基础。
第三是原创性和进取精神对于人类来说,从陆地进入海洋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挑战,征服海洋会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和进取精神。
例如:古希腊人较少有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束缚。
从希腊神话中可以看出,在希腊人的眼中,没有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神也是如此。
古希腊人能够在各种文明聚集的地中海中崛起,很大程度是靠了这种精神,而海洋似乎是这一精神的试金石。
三先进海洋文化主导的海洋文明从地图上看,作为欧亚大陆一部分的欧洲大陆像一只巨兽,把头伸向茫茫大海。
它三面临海,大西洋挡在它的西面,北冰洋和地中海分别环绕它的北部和南部,欧洲任何一个国家,即使是内陆国家离大海都不太远。
海在欧洲人生活中,自古就有着重要地位。
他们靠海而生,出海打鱼,航海从事贸易,到更远的地方去安家落户,拓展新的家园。
地中海是欧洲人最早开展活动的区域。
尽管东方国家的沿海地区也有与欧洲国家相似的海洋文化,却有着迥然不同的文明进程。
这是因为从文化到文明存在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区别。
如果海洋文化只是这个国家或民族中的一部分人,或者一个局部地区的物质和精神特征,它在整个国家和民族并未成为占据主流地位的强势文化,也无法形成海洋文明。
·12·中国和印度都是临海国家,都有相似的海洋文化,但是,却没有具有开拓和冒险精神的海洋文明。
因为中国和印度都有着幅员辽阔的大陆腹地,居民主要以农耕为生,海洋文化在整个民族文化中没有占据主流地位。
印度人主要生活在内陆的恒河流域,热带气候和丰富的物产导致印度人悠闲和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印度人是佛教的创造者。
他们的智慧与兴趣远离了一般民族所关注的现实社会领域,他们重视生命的永恒价值,消极地对待今生。
他们倡导自制与自我牺牲,向往在虚幻的彼岸世界中找到永生。
中国人则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后来拓展到长江流域,但基本上仍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活动。
诗书礼乐是士大夫最高的人生理想。
重义轻利,安土重迁,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及对社会,包括家庭、亲友、国家的历史责任,是他们共同的性格特征和价值取向。
东西方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价值取向与海洋密切相关。
以希腊人为代表的西方民族热衷于个人的英雄事业,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和探索自然的奥秘,他们在海洋的冒险中表现出最大的热情与勇敢。
然而,在东方文明中,海洋文化只是一种边缘文化,或者亚文化。
大陆的内河流域有着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物产,也有着成熟的内部商品循环体系,当然也就有了相对稳固的政治构架和思想意识。
在这样的文化体系中对外拓展的需求并不急切,人们没有必要去冒航海的风险,付出迁移的代价。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洋文化只是大陆文化的一种补充或点缀,无法成为主流文化,这就是东西方文明差异所在。
四中华民族的海洋文化特征中国是一个有着960万平方千米内陆疆土的大陆国家;同时又是一个有着近1.8万千米大陆沿海海岸线,5000多个岛屿和300万平方千米管辖海域的海洋国家,是环太平洋沿岸的海洋大国。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内陆疆土,利用陆地资源,创造灿烂农耕文明的民族;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发沿海疆土、利用海洋资源和发展海上贸易,开创过灿烂海洋文化的优秀民族。
中华民族的祖先勇敢而智慧的实践,为人类海洋事业、海洋科学和海洋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体系中,既有属于内陆型的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也有属于边缘地带的海洋文化。
在世界海洋文化宝库中,包含有大量中华海洋文化的瑰丽宝藏。
但是,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海洋文化并没有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缺憾。
然而,这也是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使然。
(一)中国的海洋文化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中国历史上的海洋文化具有强烈的悲天悯人、救苦救难的道德取向,缺乏向大海寻求旷世伟业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卫填海”的神话、徐福蹈海求仙的传说等,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悲剧。
至于中国人最信仰的南海观世音和东南沿海一带所信奉的妈祖女神,也是以救苦救难为基本教义的海洋文化。
视海洋为畏途,视渡海为凶险的观念,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海洋意识中,沉淀在中国的海洋文化之中。
在真实的历史上,中国除了郑和之外,鲜有举世闻名的航海英雄。
(二)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安土重迁观念,使其与西方以殖民为目标的海洋活动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西方人航海的目的除了聚敛财富,就是为了殖民。
东方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强烈扩张性形成了鲜明对照。
当时的中国大陆有数十倍于欧洲的人口,但是在整个大航海时代,中国没有向海外主动进行过任何形式的殖民活动。
对于在外漂泊的航海者来说,“叶落归根”是他们坚定不移的信念;对于最高统治者来说,“万邦来朝”是他们最高的理想。
(三)中国的海洋文化具有强烈的自然主义色彩,与西方海洋文化中浓厚的人文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中国关于海洋的传统文化中,所表现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抗争,无论是精卫填海,还是妈祖救难,虽然其中也歌颂了主人翁的美好品德,但更多反映的是人们希望战胜自然的心理。
而西方的海洋文化与此有很大不同,他们将神祗拟人化,然后叙述光明如何战胜黑暗、正义如何战胜邪恶;歌颂他们之间的美好亲情和爱情,赞美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创造的丰功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