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沉默的语用功能及文化内涵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下出发,首先对沉默语的共同语用功能进行了总结。
其次,以中美文化为例,指出沉默在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表现。
最后分析了其差异产生的原因。
通过该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层次的了解沉默,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误,提高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
一、引言
沉默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虽然有着共同的表达形式,但是,处于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们对沉默持有的态度和理解具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导致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失误。
为了保证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沟通的顺利,本篇论文总结了沉默的语用功能,深入的对比了中美在沉默语上的表现差异,分析了差异存在的原因。
二、沉默的内涵
沉默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属于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的一种方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来说,沉默泛指一切的非言语交际行为。
所谓非言语交际行为涉及对输出者或接收者来说具有潜在信息价值的一切非言语因素,包括面部表情、穿着打扮、身体的接触、手势、身势、眼神、和讲话人之间的距离等(李杰群2002:271)。
从狭义上来说,它是指在讲话或交谈中不作出有声的表示,而作出无声的反应或停顿(毕继万2001:46)。
本篇论文中主要从沉默的狭义方面进行讨论。
三、沉默的语用功能
1.表露社会文化特征
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行为一样,都可以通过某种交际方式来标识或体现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职业、地位和年龄。
比如:在东亚文化体系中,以中国文化为例。
年幼者在长辈面前应少言多听,而不应在年长者和地位高的人面前夸夸其谈。
这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卑有序”和“讷于言,而敏于行”文化理念。
2.传达心理语言
在交际过程中运用沉默语以表达交际者的心理活动过程。
例如当交际者在不了解跨文化差异的前提下贸然问及一位美国女孩的年龄及婚姻状况时,对方在回答之前会出于尴尬和惊讶的沉默一会。
表现出了交际者此时紧张和惊讶的心理状态。
四、中美文化中的沉默
1.态度差异
在中国,沉默被赋予了一种积极意义。
比如,中国人常说“沉默是金” “言多必失”。
在东方人看来,沉默是可以使内心平静达到身与心的宁静与和谐。
在美国,人们对待沉默往往持消极的态度。
在美国文化中,人们交谈的会话模式为“乒乓球”式,如果某一交谈者在会话中出现沉默不语使得交际中断,会让听话者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
这在美国文化中是所反对的消极行为,会让听话者觉得是讲话者缺乏自信的行为或是不愿交谈的不礼貌行为。
2.编码方式差异
中美文化之下人们的交际中存在不同的编码方式。
根据霍尔的观点高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之下人们的交际依赖于交际情景,话语信息并非只存在于言语表达中,而是要结合交际情景和话语者的心理状态来探寻和揣摩。
低语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中的话语信息会直接体现在语言符号的编码过程中。
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一般说话会“开门见山”,而中国人为什么会“三思而语”“传情达意”的缘故了。
五、差异产生的原因
1.语言观不同
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属道家学说和儒家文化。
根据老子的观点,人类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的,人不可能用言语穷尽大自然神秘莫测的真理。
大自然的“道”——规律是其自身默默运作,不可言语的。
儒家思想也和道家文化一样,孔子经常教导弟子“慎言、寡言和戒言”强调君子应“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告诫弟子应少言,而是将苍白的话语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去。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自古希腊时期开始,人们就有比较积极的语言观。
西方人擅长用语言来表达和解释一切事物,大多数人们习惯用清晰的语言和具有感染力的言辞,来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避免出现沉默使会话陷入尴尬。
2.价值观不同
东方人一般崇尚的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强调集体的利益大于个体,当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相互冲突时,个体利益要服从集体的利益,因此东方人以礼貌、平和、中庸的处事方式和态度而著称。
这种价值观在会话方面的表现一般是说话委婉、谨慎、含蓄、和沉默。
然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人崇尚的是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权益、个性解放、自由发展。
体现在会话上就是積极倡导言论自由,说话明了,不饶弯子,敢于坚持己见。
喜欢标新立异,追求自由的西方人,在双方谈话中会毫不吝啬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所以在会话中他们很少以沉默的方式来回应对方。
六、结语
综上所述,沉默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种交际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相同的语用功能和不同的交际功能,因此在当今多文化交汇的社会中,沉默语的功效不容忽视。
同时要注意沉默的跨文化差异,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保证在跨文化环境之下,会话的成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