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整理应急救护教案教学文案

最新整理应急救护教案教学文案

六、教学活动过程和设计意图:
Ⅰ、导入新课(5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什么课啊?
生:应急救护
师:(把“应急救护”写在黑板上)大家听到应急救护联想到什么内容或者说你认为什么是应急救护?
生:……
师:刚才大家讲的都是应急救护的一部分,那现在老师来给大家总结一下:应急救护是指在突发伤病或者灾害事故现场,在专业人员到达前,为伤病员所采取的初步、及时、有效的救护措施。这些救护措施不仅是对伤病员受伤身体的疾病的初步救护,也包括对伤病员的心理支持。那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应急救护?
4、调整体位,使病人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
5、观察呼吸:扫视呼吸6至10秒(用1001 1002 1003 1004的形式计时)
6、解开衣服、胸外心脏按压30次
(定位:乳头连线中央(成人);按压深度:5—6厘米;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
(开始按压时同时数:01、02、03……30)
生:……
师:二十一世纪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交通运输多样化等因素,意外伤害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那么如何最大程度降低意外伤亡率呢?对公众普及急救技术。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超过1%。在中学生中接受急救培训的占15.8%。在遭遇意外事件时,多数学生不能自救或为他人提供现场的紧急救助。因此,有必要在中学生中进行有关急救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为此我校特开展应急救护的实践课程。那到底怎样进行应急救护呢?这就是我们今天重点要讲的内容。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采用理论教学与情景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用实际的真实操作来指导学生,已到达更好的讲授效果。在讲授的同时,也让学生动手,将所学知识用于亲身实践上,以巩固教学成果。
五、教学设计说明:
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先介绍理论性的知识,是因为只有掌握一定的内容,才不至于在自己亲身实践手忙脚乱,出现许多不必要的错误,这样可以节约时间,还可以让学生掌握的更好。
(二)、固定
1、骨折的分类
(1)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完整,骨折断端与外界不相通。
(2)开放性骨折—骨折的断端刺破皮肤,与外界相通。
2、骨折的症状
(1)疼痛:局部剧烈疼痛,不能触摸并伴有明显的压痛。
(2)肿胀:局部肿胀明显或伴有淤血、出血。
(3)畸形:受伤的肢体出现缩短、旋转或成角。
(4)功能障碍:受伤的肢体功能和活动受限。
(四)、现场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1、评估周围环境是否安全,做好自身防护。
2、判断意识:“喂,你怎么啦!”(双手拍肩);“喂,你怎么啦”
3、呼救:(1.来人哪!救命啊!2、亮明身份(是救护员的可以说我是救护员,如不是救护员的说大家为我作证)3.指定一位人说:“这位先生(女士)请您帮忙打120,不管是否打通请都告诉我一声”;4、(如旁边有AED)指定一位人说:麻烦你去取一下AED.5.请问这里是否有急救人员或医护人员,如果有的话请过来帮忙。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次教学的主要对象为初中生,这部分学生受认知结构、能力水平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学生享受着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的成果,但对于科技与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还有待深化,一部分学生还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要通过各种情境资料和导学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活跃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形成较全面的历史观点。
教学重点:1、止血包扎的方法;
2、现场心肺复苏操作。
教学难点:现场心肺复苏操作
教具准备:1、敷料、绷带等;
2、心肺复苏教学的人体模型1-2具。
二、教材分析
本课程以紧急救护基本技能为探究对象,学生自主实践为内容。在教材的处理上以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心肺复苏等项目为重点教学内容。此外,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了解相关常识以外,还应掌握救护技能;并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救人和助人,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珍爱生命、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紧急救护是我校人防项目教育课程的活动项目之一。
Ⅱ、授新课
一、理论教学:(40分钟)
(一)、止血
1、出血的分类
(1)动脉出血:血色鲜红,大动脉出血呈喷射状,数分内可致命。
(2)静脉出血:血色暗红,长时间出血也可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毛细血管出血:血色鲜红,为渗出性出血。
2、包扎法
(1)环形包扎法
(2)螺旋形包扎法
(3)“8”字形包扎法
(4)回返式包扎法
2、自制简易担架:
(1)被服担架:取衣服或大衣两件,翻袖向内成直筒,各插入一根木棍或竹竿,再将纽扣扣牢就成担架。
这是软担架,不能用于脊椎损伤的伤员的搬运。
(2)门板担架:凡超出人体宽度长度的木板和门板均可作为担架使用,而且使用于任何重伤伤员。
注意事项:用担架搬运时,伤者要躺于靠前一侧,后面的人能看到伤者的脸,头微仰起,抬的人要注意轻拿轻放
过程与方法:首先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如何对伤员进行止血、包扎、固定以及现场心肺复苏。在介绍完理论知识后,在实验教室,任课老师对相关项目进行逐步的示范教学,在学生初步掌握后,请学生进行实地操作,以检验所学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社会责任感;
2、增强服务社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骨折固定的目的
(1)制动止痛:通过固定,减轻伤员的痛苦,有利于防止疼痛性休克。
(2)防止伤情加重:通过固定可以避免骨折断端移动在搬运过程中继续损伤组织、血管、神经或内脏。
(3)包扎伤口,减少出血,便于运送。
4、骨折固定的方法
上肢:屈
下肢:直
(三)、搬运
1、搬运的方法
常用的搬运方法有徒手搬运和担架搬运两种。一般轻伤员,转运距离较近,可以采用徒手搬运;重伤员和脊椎骨折伤员,转运路途较远,采用担架搬运和运输工具转运。
《应急救护》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应急救护
2、课时:3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预习与之相关的内容。
4、教师课前准备:活动地点安排、活动器材检查、班级分组工作。
一、教学课题
知识与技能:1、了解应急救护的基本知识;
2、掌握止血的方法、骨折的固定方法、简易担架的制作;
3、学会操作现场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