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中的行政问责制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行政体制中的行政问责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文章简单介绍了我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中行政问责制的现状、产生原因以及研究的意义,并介绍了施行行政问责制应遵循的原则,重点分析了我国行政问责制现存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为后续高效实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中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行政问责制、研究
1前言
1.1行政问责制的概念界定
所谓行政问责制,是指一级政府对现任该级政府负责人、该级政府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在所管辖的部门和工作范围内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给行政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
现在意义上的“问责制”是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物。
问责制最早出现英语辞典中,代表的是“accountability和responsibility”两个单词;其强调的是追究责任和承担责任,之所以会出现“问责制”是因为当时西方政治存在不民主的一些问题,某些官员肆意使用自己的权力,而他们并没有履行自己的责任,问责制则是对这些不民主行为的约束。
我国的行政问责制来源于委托代理理论,在委托代理理论中,将群众和政府的关系看作是一种经济委托代理关系;政府的权力来自公民,政府只是作为行政的主体,只有得到公民的认可有具有实质的意义,另外政府在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自此,“行政问责制”开始在我们公共行政广泛的应用。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引发了国人关于行政问责制的关注。
我们一般对行政问责的对象理解不够全面,行政问责的对象,从狭义上理解,是各级政府和政府的组成部门,以及各级政府和政府组成部门的授权部门;从广义上理解,行政问责的主要对象是国家公务员,即所有行使公共权力的组织与人员都应该成为行政问责的对象。
1.2行政问责制的产生及其原因
目前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对行政问责制进行研究,国外方面:美国著名学者杰·M·谢菲尔茨是最早提出行政问责制概念的。
行政问责制在我国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目前处于较薄弱状况,急需完善的状态。
当前中国政府行对政体制中
的行政问责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基本都是区域实施,这里我们以长沙市和天津市为例,长沙市政府规定了“市人民政府对现任市政府领导,市政府各职能部门、直属机构、派出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和各区、县(市)政府的行政主要负责人(以下统称“行政问责对象”)在所管辖的部门和工作范围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给行政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另外天津市政府规定了“市人民政府对行政责任问责的对象在其所管辖的部门和工作范围内,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工作,造成工作损失,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的制度”。
而我国政府在2003年经历SARS事件2008年煤矿事件以后,我国政府开始注重行政问责制。
我国行政问责制之所以产生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促成的。
群体事件和公共安全危机的爆发是行政问责制产生的直接原因。
而行政体制改革的进行则是行政问责制形成的根本原因。
1.3研究综述和研究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当前中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中的行政问责制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即使研究,也是研究的深度不够。
2011年来自武汉大学的研究者王静在研究的《中国行政问责制的研究》一文中提到当前中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中的行政问责制的实施是具有积极的完善体系价值,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行政的行为越来越广泛,而随之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对行政行为的监督管理非常的重要,目前在公共行政行为方面,我国政府使用较多的是“行政问责制”。
2 行政问责制主体内容和遵循的基本原则
2.1 行政问责制主体内容
行政问责制的主体内容:行政问责制的主要内容包括行政主体必须接受问责主体(立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公众等)经常性的质询、听证,必须经常向有关方面汇报工作,对问责主体的询问要做出及时而且令人满意的答复。
行政问责制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对行政政治责任、行政法律责任、行政职责责任以及行政伦理责任等的追究制度。
行政问责制的体系由行政问责的主体、行政问责的客体、行政问责的事由、行政问责的方式、行政问责的结果五大方面构成。
2.2 行政问责制原则
(一)权力和责任统一的原则
当前中国政府在行政体制中实施行政问责制,就是为了强调职权与行政责任是不可分割的,既无权力的责任,也无责任的权力。
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