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方医案

经方医案

少阴证:同事一狼疮女患者,近期天冷口烦渴,唇干,多睡困乏,言“气力不够,如七八十岁老者”,头晕,肢厥,仅手心汗,腹满,大便时干时稀,舌上苔滑,阳脉微弱,阴脉弦紧,血压偏低,此真少阴证,慎勿妄治也,予四逆汤温之,数服而愈。

寒客少阴:忆某年堂姐夫春节间饮酒及饮食不节,咽喉遂肿痛,或予抗生素口服,或以清热利咽成药,屡治乏效,迁延日久,苦甚。

余曰:“咽为少阴经络所过,此为寒客少阴也”,与半夏汤少少含咽,数服而愈。

上热下寒证:上周门诊,一罗姓白塞病患者前来开益赛普,翻其门诊病历,已用该药半年以上,因既往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数年乏效,故而改用益赛普。

然自言疗效仍差,口腔溃疡严重,疼痛剧烈,影响饮食和睡眠,苦不堪言,平素嗜饮,生活不规律。

观其舌苔厚腻发黄,大便偏烂,为上热下寒,寒药或热药均不宜,唯寒热并用可一试,与甘草泻心汤,一周后复诊,溃疡已愈,颇喜,要求继续调理。

更服一周,未发,遂予停药。

半年后复诊仍无恙。

少阴口渴:近一周忙于抢救一消化系统受累的狼疮患者,始呕吐频,干呕至胆汁出,自利,躁烦,嗜睡,昏,肢厥,唇口干燥,烦渴,饮水不解反吐,经抢救呕利渐止,精神转佳,仍厥逆,时燥烦,烦渴持续不能缓解。

此属少阴证。

论曰: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

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俱。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予试以附子理中汤小勺频饮以防呕逆,孰料尽药后患者倍感腹温肢暖,口渴亦解。

若非亲而验之,真不知参、附之神效!
水郁腹痛:忆读研期间,曾治一亲戚,产后缺乳,自以麦芽煎水服用,后腹痛甚,腹中水声如吼,无肢厥、心下悸、小便不利,数治终无效。

此为麦芽寒水郁于腹中,故而得此疾,水去病自除。

于仲景诸方中求之,此非五苓散、茯苓甘草汤所能当,乃以大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与之,二服诸苦霍然。

有前医未曾治愈者,偶逢而询之:“病何以愈?”亲戚即以我方予之,阅后感慨:”此经方也!“
桂枝加附子汤:一类风湿关节炎女患者,年近五十,怕风,汗多,覆以衣被,不敢去之,此病何以得之?某年夏父生病住院,其去看望,途中热甚汗多,至病房空调下久坐后既得之,此为荣卫不和,予桂枝加附子汤服之,当晚即感身暖舒畅,而翌日已能去衣揭被。

类桂枝证:本周出门诊时,一狼疮患者食用小店炒粉后出现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周身不适,口渴,下利(臭秽),腹痛,苔白,脉促,此非太阳中风也,仲景云:“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

”予大剂葛根芩连汤两付,翌日热退汗止,恶风消失,周身舒畅,唯腹痛明显,左下腹按之甚,续以桂枝加大黄汤而愈。

伤寒轻证:韶关的秋日忽凉忽热,昨日上半夜稍热,下半夜转凉,某赤身而卧竹席,遂稍感寒,晨起后头昏沉眩晕,身不适,微似有汗,为感冒轻证,午时予桂枝汤,小憩须臾,一身烘热,微汗而解。

和其荣卫,以通津液:邓某,我们风湿科一位狼疮患者,自诉便秘严重,一周方解一次,硬如羊屎,无恶臭,伴多关节烦痛,汗出,尤以胸背部为多,稍恶风,口苦明显,上腹顶胀,饭后尤甚,小便正常,苔白,脉细弱,予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服周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每日清晨皆有,上腹不适消失,自诉“消化功能已经正常”,喜来告我,我亦叹此方有良效。

仲景于【伤
寒杂病论】中曰:“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截然汗出而解”,又云:“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

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

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仲景早早就教导我们,治疗阳明病非独承气辈、麻子仁丸等刚剂,有时宜用桂麻各半汤、桂枝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等轻剂,即“和荣卫”、“通津液”、“小发汗”等等,可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痞证:室友吴某,重症医学科医生,近期上腹不适,按之濡,伴口苦,牙龈肿痛,晨起眼红,大便稍不畅,舌质红,少苔,脉浮,当为“痞证”,予大黄黄连泻心汤,沸水浸渍,须臾出汤液服之,一服牙龈肿痛如失,大便遂畅,数服诸症渐瘥。

吴某慨叹曰:区区二药,未曾料效捷如斯!不久因数饮酒及进食辛辣复发,自与前药服之而无效,余曰:此为酒辣之品引动湿热,前以寒药清之,今不宜再予药石攻伐。

后自多食水果、蔬菜调理渐愈。

桂枝汤:堂妹患过敏性鼻炎3年,一直服用抗过敏药。

近期鼻炎加重,一日喷嚏达数十次,常连续不断,不能自已,鼻涕亦多,无汗,手较凉,服用抗过敏药已乏效,甚为苦恼,气温改变时上症更严重,初予麻黄细辛附子汤,服数剂后症状稍有减轻,不再连续打喷嚏,但出现汗多、便秘,眼睛痒,予更方为桂枝汤,服用三剂后喜来告我:“喷嚏鼻涕眼痒症状仅在晚睡前和晨起时发作一下,白天不明显,大便已通,一日两次,稍稀,汗不明显”,嘱其减白芍量至原方量2/3,继续服用,巩固疗效。

少阳证:一詹姓老妇,既往类风湿关节炎和地贫,始病呕吐,目眩,当夜恶寒发作,翌日晨高热无汗,当地诊所予退热针后,热无缓解,但颈项微汗,颈以下无汗,口淡无味,默默不欲饮食,脉弦数,舌上白苔。

此属少阳证,仲景云:“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又云:“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少阳慎不可强责其汗。

遂予柴胡注射液先后肌注两次,渐转为低热,仍头项汗,余无汗,继以小柴胡汤,数时后覆被,周身微汗而解。

心下水证:大学见习时,乡中一邻里电话诉一身尽冷,肢厥,上腹最甚,肠鸣,小便利,夜寐时常以热水袋敷于上腹之上方能入睡,然翌日诸症如前,苦甚,治二十余日不愈。

电话与我求方治疗,初时予附子、干姜、半夏之属而乏效,为惑之。

后闻其曰“脐上水声鹿鹿”,此“心下悸”是也。

仲景云“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

不尔,水渍入为,必作利也”,又云“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此即茯苓甘草汤证也。

一服症减,再服而愈。

灰指甲:前不久回家,一亲戚因灰指甲来求治,予荆芥连翘汤,两倍于常量,浓煎外洗患趾,八剂告愈。

柴胡桂枝证:小姑近日得太阳病,无热、头痛、鼻涕多、咽喉肿痛、有汗、口苦、食亦觉苦,全身关节痛,为柴胡桂枝汤证,与五剂而愈。

外用膏药亦需辨寒热:数月前,同门因在家劳作过甚致腕关节肿胀疼痛,屈伸受限,已有时日,初用“氟比洛芬巴布膏”后症状加重,后更为“复方南星止痛膏”而获效。

对急性期属热者前者较合适,而对慢性期属寒者后者为佳,用药当明辨寒热之别,即便“小小膏药”亦不例外。

复方南星止痛膏组成:生天南星、生
川乌、丁香、肉桂、白芷、细辛、川芎、徐长卿、乳香(制)、没药(制)、樟脑、冰片
寒咳:案一:某亲戚之子得太阳病,初时发热,后咳嗽久不愈,痰色及苔皆黄,小便尚可,有汗,恶风。

先与小陷胸汤投石问路,三剂乏效,即更为小青龙汤去麻黄、白芍加苦杏仁、桔梗,二服而瘥。

案二:上案亲戚同患太阳病,初咽痛甚,后表似解,微咳嗽,痰不易出,汗出,入暮口渴,二便和。

与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桔梗、天花粉等,数服而愈。

案三:余祖母素有喘疾,伤于寒,内外俱病,经治不愈,喘满咳吐,痰脓难出,微汗,此为隔上病痰,与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桔梗、紫苑、冬花,数服诸症悉除。

临证热咳之外尚有寒咳,寒咳多为咳久而不愈,或呛咳难忍,剧则胸痛掣腹,入夜难眠,甚为痛苦,屡与寒药如“瓜蒌、石膏、黄连”之属而乏效,盖与小青龙之“干姜、细辛、五味子”等辈可速愈,援引仲景法,有汗去麻黄,口渴加花粉,烦躁入石膏,痰脓难出者桔梗为优,喘重者添杏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案一:予弟伤于寒,初时寒热作,续汗出咳嗽,已周余。

刻下干咳甚,夜间尤重,伴咽不适,感风即上二症剧。

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两剂,一昼愈。

余弟以前感寒后曾出现类似情况,是时身无汗,与麻黄汤,二服而愈。

案二:余一周前曾食咸鱼,后咳嗽、痰粘,微喘,小汗,鼻中涕出,咽干不适。

忆昔时遇此症屡用“干姜、细辛、五味、麻黄”而乏效,今更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二日愈。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10 白芍10 生姜4片(切厚)大枣4枚(劈)炙甘草6 厚朴15 苦杏仁15 仲景云: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又云: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桂枝加附子汤证:一周前,母亲感冒,电话诉头昏,恶寒,鼻塞,有汗,又伴口干、鼻孔及唇周灼热,自觉“火大”。

于当地医院杂治数日,病仍不解,恶寒较前加重,言“干活时尚不自觉,静息时全身怕冷明显,手冷如死人之手”,余曰:勿妄自治也。

予桂枝加附子汤服之,一剂愈。

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一周前,我亲戚的舅妈患伤寒,电话诉:恶寒重,无汗,喘息,不得卧,烦躁,小便黄,大便溏,无头痛、发热、咳嗽、口渴等,既往幼时起即患慢性支气管炎。

此时想起【金贵要略】中有关肺胀的原文“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伤寒论】中“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此症与原文颇为相似,思前顾后,尝试与1剂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小青龙汤诸药10克,石膏30克),虽然开出方,但是心里还是担心疑虑,岂料1剂后诸症大减。

研读伤寒金贵时,余尝怀疑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是否存在,是不是原文记载有误,因为小青龙汤证常见到,但是加石膏汤证到底有没有呢?今日见到这一例,不知道能不能说明这一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