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公开课)
在写景中蕴含新生的美好事物,往往蕴藏在旧 的不好的事物之中这一深刻道理。(1分)。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 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 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 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 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 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 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停泊
七言律诗
作者介绍
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玄宗 开元年间进士,本诗选自《全唐诗》。
出处及背景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三面临 江。诗人这次途经北固山去游吴中,但见 船下江水潮平岸阔,头顶南雁北归,触发 了心中情思,于是写下这首传世佳作。
诗体简介
律 诗 的 特 征
1.共有八句。
2.二、四、六句押韵。
3.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4.颔联、颈联是对偶句。
五言律诗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又顺又和 端直高挂着的样子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进入、闯入
归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阳边。
到达
《次北固山下》
叙事: 客路 舟行 (漂泊异乡)
写景: 平 阔
正 悬
春意萌动
日 生 春入年 抒情: 鸿雁传书 (思乡愁绪)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 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 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客路”, 既与“行舟”构成对应,暗含旅途奔波 之意;又为尾联抒情设置了伏笔。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这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 象出船行的图景吗?
写船上所见景色。 那是一幅“潮水涨满、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 帆高挂、顺风直下”的行船图景。
“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 “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壮丽风景表 现出来了。
生于 新生美好事 物的象征
进入、闯入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颈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生”与“入”用了 什么手法?日与春有何含义? 当残夜未全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 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露春意。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生于
旅途
羁旅天涯的漫漫征途远在青山之外, 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逐浪向前。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江面宽阔; 风平浪静,一片白帆高高悬挂。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 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 面已呈现勃勃春意。 家书什么时候才能到达呢?希望 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吧。
4.该联与尾联有何联系?该联包含了
怎样的哲理?
时为尾联抒情做了铺垫。时光易逝, 又到年底,诗人还漂泊在“客路”,顿生 思乡之情。 运用对偶、拟人手法,揭示了新生的 美好事物,往往蕴藏在旧的不好的事物之 中这一深刻道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诗人为何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乡 书”与“归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 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 带给洛阳家乡。“乡书”、“归雁”与 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 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 之情,表达了诗人淡淡的乡愁。
主旨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作者运用对偶、拟人、设问等手法, 通过对北固山下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的描 绘,抒发了淡淡的思乡之情。同时揭示了 新生的美好事物,往往蕴藏在旧的不好的 事物之中这一深刻道理。
1.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思乡之情”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脍炙人口, “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2分)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 答: 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