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钢轧制常见缺陷原因分析
2.产生原因及危害
产生原因:
xx流道质量控制不良或铸坯冷却不良。
危害:
可能导致顾客使用过程中出现分层,影响焊接质量。
3.预防及消除方法
xx铸流道质量和铸坯冷却控制。
4.检查及判断
用肉眼检查;
中心偏析I级允许存在;有中心偏析II级的产品不能用于汽车大梁等风险产品,但可用于其他产品。
7.7辊印(M07)
3.预防及消除方法
①精心搬运钢卷;
②合理设定卷取张力,控制卧卷堆放的层数,必要时采用立卷堆放。
4.检查判断
用肉眼检查,用卷尺测量钢卷内、外径;
允许存在轻微扁卷,但钢卷最小内径和最大外径不得超过标准规定的范围。
7.13瓢曲(M13)
图7-13-1
图7-13-2
1.缺陷特征
钢板的纵横部分同时在同一个方向出现翘起的现象称瓢曲。
产生原因:
①板坯内部聚集过多的非金属夹杂或夹渣;
②板坯内部存在严重的中心裂纹或中心疏松,经多道次轧制未能焊合。
危害:
导致后续加工使用过程中出现分层或焊接不良;在冷轧轧制时可能断带。
3.预防及消除方法
①加强炼钢冶炼、浇铸过程控制,提高钢质纯净度;
②加强板坯质量验收,不使用存在严重中心裂纹或中心疏松的板坯。
2.产生原因及危害
产生原因:
①辊型不合理,轧辊磨损不均;
②轧辊的辊型与来料板形配合不良,精轧后机架压下量过大;
③钢带跑偏或辊缝调整不当;
④轧辊冷却不均;
⑤钢带温度不均。
危害:
影响钢板外观质量,严重时后工序无法加工使用。
3.预防及消除方法
①合理配臵辊型,合理更换轧辊;
②合理编排轧制计划,保证不同规格带钢合理过渡,合理分配各机架的压下量;③加强辊缝楔形差值的检查,轧制过程中保持轧件对中良好;
3.预防及消除方法
加强板坯检查验收,不使用表面存在严重夹杂或夹渣的板坯。
4.检查判断
用肉眼检查;
钢带表面不允许存在夹杂缺陷。对局部夹杂缺陷允许用修磨的方法清除,但不得超过标准规定的深度和范围。
7.4分层(M04)
图7-4-1
1.缺陷特征
钢带断面出现连续或断续的线条状分离的现象称分层。
2.产生原因及危害
④加强轧辊冷却控制;
⑤加强板坯加热和轧制过程中冷却控制,保证钢带温度均匀。
4.检查判断
用肉眼检查,用适当工具测量钢带不平度;
钢带允许存在轻微浪形,但不平度不得超过相关标准的规定。
7.15镰刀弯(M15)
L带钢xxW带钢宽度A镰刀弯值
图7-14-1
1.缺陷特征
沿钢带长度方向的水平面上向一侧弯曲的现象称镰刀弯。
2.产生原因及危害
产生原因:
①因脱氧不良、吹氩不当等导致板坯内部聚集过多气体;
②板坯在炉时间长,皮下气泡暴露或聚集长大。
危害:
可能导致后序加工使用过程中产生分层或焊接不良。
3.预防及消除方法
①加强板坯质量验收,不使用气泡缺陷暴露的板坯;
②严格按规程加热板坯,避免板坯在炉时间过长。
4.检查判断
用肉眼检查;
②合理编排轧制计划;
③控制好层流冷却;
④加强矫直机压下设定,定期更换压力辊、矫直辊;
⑤钢板堆放应平直。
4.检查判断
用肉眼检查,用适当工具测量钢带不平度;
允许存在轻微瓢曲,但其不平度不得超过标准规定的范围。
7.14波浪(中浪、双边、单边浪)(M14)
图7-14-1
1.缺陷特征
沿钢带轧制方向呈现高低起伏的波浪形弯曲现象称浪形。根据分布的部位不同,分为中间浪,肋浪和边浪。
不允许存在气泡缺陷。
7.3表面夹杂(M03)
图7-3-1
图7-3-2
1.缺陷特征
板坯中的夹杂或夹渣经轧制后在钢带表面暴露的块状或长条状的夹杂缺陷称表面夹杂。其颜色一般呈棕红色、黄褐色、灰白色或灰黑色。
2.产生原因及危害
产生原因:
板坯皮下夹杂轧后暴露或板坯原有的表面夹杂轧后残留在带钢表面。
危害:
可能导致后序加工过程中产生孔洞、开裂、分层。
3.预防及消除方法
①加强板坯缺陷清理,避免清理深宽比过大;
②合理配臵辊型和分配轧制负荷,避免带钢出现大波浪;
③合理设定卷取速度,防止卷取过程中堆钢、起套。
4.检查判断
用肉眼检查;
不允许存在折迭缺陷。
折边(M18)
图7-18-1
1.缺陷特征
钢带卷取后边部凸出部分被压折的现象称折边。
2.产生原因及危害
产生原因:
产生原因:
①异物压入,脱落后形成压坑;
②卸卷小车托辊表面粘肉;
③卷筒、卸卷小车部件松动;
④吊运钢卷过程中机械损伤;
⑤切边或剪板过程中带钢跑偏,飞边压入钢带。
危害:
在后续加工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孔洞或断带。
3.预防及消除方法
①防止异物压入;
②加强卸卷小车托辊表面质量检查和修磨,定期更换托辊;
③加强卷筒、卸卷小车点检,防止部件松动;
④卷取xx设定不合理;
⑤卷筒传动端磨损严重,回转时有较大的离心差;
⑥带钢有较大的镰刀弯、楔形或板形不良。
危害:
塔形严重的钢卷无法开卷使用。
3.预防及消除方法
①加强助卷辊间隙调整;
②保持夹送辊辊缝水平;
③合理设定卷取机前侧导板,保持带钢对中;
④合理设定卷取xx;
⑤定期更换卷筒,防止卷筒严重磨损;
⑥加强带钢板形控制。
3.预防及消除方法
①合理配臵轧辊辊型,注意辊缝调整;
②加强板坯加热温度控制,保证轧件温度均匀;
③合理设定精轧侧导板开口度;
④保持连轧过程中秒流量一致。
4.检查判断
用肉眼检查;
不允许存在轧烂缺陷。
7.9压痕(压印、压坑)(M09)
图7-9-1
1.缺陷特征
钢带表面无周期性分布的凹凸印迹称压痕。
2.产生原因及危害
③严格执行板坯加热工艺,防止板坯边部过烧;
④合理设定立辊侧压和精轧、卷取侧导板开口度;
⑤控制好轧件边部冷却,防止边部冷却过快。
4.检查判断
用肉眼检查;
允许存在轻微边裂,但边裂深度不得超过标准规定的范围。
伤(M20)
图7-20-1划伤
1.缺陷特征
钢带表面低于轧制面的线状机械损伤称划伤。高温划伤,常呈灰黑色;常温划伤,呈灰白色,有金属光泽。
①钢带卷取不良,存在塔形,在搬运和堆放过程中出现折边;
②钢卷卷边错动,或因钢卷松动,使一些带圈层突出,搬运和堆放过程中出现折边,这类折边常发生在厚度较薄的钢卷上;
③侧导板的衬板严重磨损,导致薄规格带钢边部刮折。
危害:
可能导致钢带宽度不合;后工序切边不良,甚至轧制断带。
3.预防及消除方法
①通过控制钢卷塔形的方法避免钢卷卷取后出现塔形;
7.17折迭(M17)
图7-17-1
图7-17-2
1.缺陷特征
钢带表面局部区域金属折合的现象称折迭。
2.产生原因及危害
产生原因:
①板坯缺陷清理深宽比过大;
②辊型配臵不合理或轧制负荷分配不合理等,导致带钢产生大波浪后被压合;③卷取速度设定不合理,带钢在卷取中出现堆钢、起套。
危害:
可能导致冷轧断带,存在折迭的钢板无法使用。
2.产生原因及危害
产生原因:
①板坯表面原有的结疤、重皮等缺陷未清理干净,轧后残留在钢带表面上;②板坯表面留有火焰清理后的残渣,经轧制压入钢带表面。
危害:
导致后序加工使用过程中出现金属剥离或产生孔洞。
3.预防及消除方法
加强板坯质量验收,发现板坯表面存在结疤和火焰清理后残渣应清理干净。
4.检查判断
用肉眼检查;
3.预防及消除方法
①定期检查轧辊表面质量,发现辊子掉肉或粘有异物时及时处理;
②轧制过程中出现卡钢、甩尾、轧烂等异常情况时,及时检查辊子表面质量,防止辊面损伤或异物粘附;
③检查发现轧辊网纹时,立即停机检查轧辊表面质量。
4.检查判断
用肉眼检查,根据辊印周期确定责任工序;
允许存在轻微辊印,但其深度或高度不得超过标准规定的范围。
不允许存在结疤缺陷,对局部结疤缺陷,允许修磨或切除带有结疤部分带钢的方法消除,如结疤已脱落,则比照压痕缺陷处理。
7.2气泡(M02)
图7-2-1闭合气泡
图7-2-2开口气泡
图7-2-3开口气泡
1.缺陷特征
钢带表面无规律分布的圆形或椭圆形凸包缺陷称气泡。其外缘较光滑,气泡轧破后,钢带表面出现破裂或起皮。某些气泡不凸起,经平整后,表面光亮,剪切断面呈分层状。
②精心搬运钢卷,避免突出的带圈层损伤,采用卧卷堆放;
③加强对侧导板衬板的检查,及时更换磨损严重的衬板。
4.检查判断
用肉眼检查;
允许存在轻微折边缺陷。可采用修复或切除的办法清除。
7.19边裂(M19)
图7-19-1
图7-19-2
1.缺陷特征
钢带边缘沿长度方向的一侧或两侧出现破裂的现象称边裂。边裂严重者钢带边部全长呈锯齿状。
4.检查判断
用肉眼检查,用适当的工具测量塔形高度;
允许存在轻微塔形,但塔形高度不得超过标准规定的范围。
7.12扁卷(M12)
图7-12-1
1.缺陷特征
钢卷呈椭圆形的现象称扁卷。
2.产生原因及危害
产生原因:
①钢卷在搬运过程中,承受过大的冲击;
②钢卷卷取张力偏低,卧卷堆放或多层堆放钢卷。
危害:
影响钢卷包装和搬运,严重的扁卷无法开卷使用。
2.产生原因及危害
产生原因:
①轧辊磨损不均,辊缝呈楔形;
②轧件两侧温度不均,轧制过程中延伸不一致;
③立辊或侧导板的中心线有偏差;
④轧辊发生轴向串动或两侧轴承磨损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