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探究面粉的发酵方式及原理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探究面粉的发酵方式及原理


➢ 能力目标
掌握通过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 学会蒸馒头这一生活技能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小组合作的意识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实验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计
处理方式
✓ 重点:实验设计、科学探究 ✓ 难点:发酵原理的理解
✓ 重点:组内方案设计与组间方案讨 论;动手实践整个科学探究过程 ✓ 难点:阅读资料了解原理,演示实 验加深理解
学情分析
➢ 已有的知识与能力
➢ 吃过馒头,有的参与制作过馒头 ➢ 知道制作馒头需要发酵 ➢ 有一定科学阅读的基础 ➢ 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 缺少的知识与能力
➢ 发酵的原理和方式 ➢ 科学合理设计实验的能力 ➢ 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
本课例为生物、化学跨学科知识整合课例。课例整合了生物、化学的相关知识,如 下表所示。
上锅蒸,6分钟
• 继续完成任务单 • 整理照片及问题,发送到群里
将本组蒸好的馒头装到贴有
相应标签纸的碟子里,给其他 组各分一碟
科学方法:观察
➢明确的目的 ➢全面而细致 ➢及时做记录
科学的观察馒头 外观 触感(蓬松度) 气味 口感
完成任务单并拍照发送到群里
教学效果与反思
本课例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完成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其中“反思与评 价”部分以线上交流的方式进行,这既能让学生及时记录问题、整理问题、梳理 讨论,又方便学生对问题即时进行网络搜索寻找相关证据并得出结论。本课例中 将“查阅资料”调整到实验过程中进行,一方面是学生对于发酵有一定的认知, 另一方面能科学地统筹规划课上的时间。学生在等待发酵的过程中能够静下来安 心阅读,学习有关的原理和实验观察,充分利用每一秒钟。课上时间紧凑,各环 节时间统筹得当,学生们在各个环节活动中松弛有度,加强了时间观念。
• 泡打粉发酵的秘密
NaHCO3(碳酸氢钠) + 酸→ CO2 ↑ + 其他物质
• 酵母粉发酵的秘密
C6H12O6(葡萄糖) +O2→CO2↑+ H2O C6H12O6(葡萄糖)→C2H5OH (酒精) +CO2↑
观察面团的变化,并记录现象
继续揉面30秒
将面揉成条状,用刀均匀切成4份 观察面团截面,并拍照
——探究面粉发酵的方式
探究的变量是什么?应该如何设计实验?
组号
发酵粉种类
1
5g 酵母粉
2
5g 泡打粉
3
5g 小苏打
4

面粉及水 面粉100g,水56g 面粉100g,水56g 面粉100g,水56g 面粉100g,水56g
发酵时间 15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如 何 揉 好 面 团 ?
图1)将称取好原材 料混合均匀。再将称 取好的水分加入一大 半,拌匀成絮状
图2)用手把面 絮拢成团,将 剩余的水加入
图3)把盆子里所有 的面都合拢成团, 此时盆中没有多余 的干粉
图4)手腕发力手 掌按压面团揉面, 至表面光滑不沾 手
• 小苏打发酵的秘密
NaHCO3(碳酸氢钠) 加→热Na2CO3(碳酸钠) +CO2 ↑ + H2O
生物 酵母菌能够通过呼吸 作用分解葡萄糖,产 生水与二氧化碳,并
释放能量。
பைடு நூலகம்化学
碳酸氢钠加热能够分 解成碳酸钠、二氧化 碳和水; 碳酸氢钠与 酸反应能生成二氧化
碳。
整合焦点 面粉发酵
课题设计
胖馒头之谜 ——探究面粉发酵的
方式与原理
跨学科概念图
教学设计
➢ 知识目标
了解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及产物 掌握碳酸氢钠的分解反应以及与酸的反应
教学过程
依照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假设与猜想-查 阅资料-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实验结论-反思与评价”进 行教学。
课例中,“查阅资料”部分于“进行实验”中发酵同时 进行,“反思与评价”部分交于学生线上交流讨论。
由面粉变成馒头需要发酵吗? 不同的发酵方式蒸出来的馒头区别吗?
酵母粉
泡打粉
小苏打
本课例中学生以分组方式进行讨论和实验,在任务单上已经给各组成员有了 四个明确的分工安排,让学生能清晰明了自己的任务,在操作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本课例中“实验设计”环节时间稍显不足,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对于混合发 酵粉这一设计没有进行讨论,因此,可以考虑在此环节上再多用一点时间,让学 生能够更全面的讨论实验设计。
胖馒头之谜
——探究面粉的发酵方式及原理
课例背景
本课例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馒头制作,在馒头的制作过 程中需要经过“醒面”这一步骤。“醒面”这个步骤其实就是发酵。 发酵的常用方法,既包含化学发酵法(泡打粉),又包含了生物发酵 法(酵母)。
本课例从学生实际生活经历出发,整合了化学和生物的学科知 识,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学习面粉发酵的原理,通过一个完整的科学 探究过程探究不同发酵粉对最后馒头成品的影响,使学生将感性的生活 经验上升到理性的科学认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