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抢盐”事件背后的反思

“抢盐”事件背后的反思

“抢盐”事件背后的成因与反思研究
(姓名:毛义武学号:050720109)
摘要:江南一带的民间口语中,常用“盐钵头出蛆”来比喻不可能的事情。

不料,日本地震引起核泄漏的事故,带出了一个“盐钵头出蛆”的故事,周边地区民众纷纷抢买食盐和海产品,使得市场食盐断档。

个社会群体性的一致行为事件,其出现即使偶然,也一定含有必然性和合理性:民间的生存智慧告诉我们,代价和风险永远是做事的首选。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太平盛世的老百姓,人人都是风险厌恶者。

如果只是花最小的代价却可以规避掉最大的风险,何乐而不为?一包盐2块钱,一箱盐50包也只有100元(买一箱在家囤着也只是极个别的人),不会坏不会馊,而无盐的结局可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这笔账不需要巴菲特的脑子都能算清。

谁都不愿意自己的生活被一坨盐弄得狼狈不堪。

关键词:抢盐反思
当日本还陷在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危机中时,中国却陷入了一场莫名的疯狂抢购。

3月16日起,中国各地忽然爆发市民抢购食盐“盛况”,大量超市销售一空。

个别不良商家借机提价,北京一箱40多元的食盐卖到600元。

各地盐业公司纷纷采取措施保障充足供应。

微博上很多人的问候语都变成了,“你买盐了吗”。

网上抢购食盐的理由基本有两个,一是吃盐防辐射,二是核辐射污染海盐。

对此,卫生部门第一时间就辟了谣,表示吃盐不防辐射,另外中国食盐中海盐比例不超20%。

而海盐也大多产自东南沿海,距离日本较远。

一、食盐抢购的成因分析
食盐抢购的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作为一个社会危机事件,其背后一定存在一个客观的刺激因素、存在一个动机、存在一个客观的行为链等社会群体事件的必要条件。

就目前温州的抢购谣言大致说法:“受日本地震的影响,其核电站出现核泄漏,核泄漏又会污染海水,海水被污染后晒取的食盐将会受到污染,导致合格的食盐的有效供给不足,未来食盐必定涨价,所以要抢购食盐”。

众所周知,目前我们市场上的食盐商品有效供给稳定,但是在《微观经济学》领域,我们却发现温州所有的小店中食盐售罄,因此就抢购食盐问题而言,其潜在的根源成因不是微观经济领域的供需矛盾,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非理性预期”在短期内爆发,导致了社会食盐的有效需求急剧增大,而社会生产能力、有效供给
不可能在短期内满足食盐“非理性预期”条件下的“有效需求”,其价格飙升的主要诱因在于潜在消费者的非理性预期导致的非理性需求。

盐是一种生活、生存的必需品。

就《人类学》而言,依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分析,广大的抢购实验的消费者主要基于一种生存需求(最底层需求)的冲动。

这种冲动具有一种超越任何其他需求的优先等级。

任何一个社会群体行为,总是存在一定的综合诱因,一个固定的综合动机,一个客观的心理活动并激发决定行为的决策过程。

依据美国心理学家E.托尔曼的“动机理论”,行为的动机是指望得到某些东西,或者企图躲避某些讨厌的事物。

此次食盐抢购风波过程中,处于开放式舆论环境中的潜在抢购食盐的消费者首先存在一个动机,即确保未来的生活条件、利益最大化,其次整个社会舆论环境中的新闻报道成为抢盐行为的主要诱因,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抢盐者大部分处于社会底层收入阶层,对于物价上涨十分敏感,物价节节攀升的经济现实中公众的潜意识中普遍存在心理焦虑,因此当上述三者综合作用,其潜在的非理性思维很愿意相信“抢盐是符合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因此凭借经验采取实际行动,期望通抢购食盐途径或手段来达到保障未来生活必需品、利益最大化的行动目的。

二、食盐抢购背后的反思
内地出现“抢盐潮”后,政府多管齐下,及时辟谣,加大食盐供应,并严惩哄抬盐价的商家,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抢盐潮”迅速平息,取而代之的是消费者的“退盐潮”。

不难看出,不够理性的消费者再一次成了虚假信息和市场炒作的受害者。

相信,习惯盲从的消费者能够从这起“抢盐事件”中吸取教训。

他们今后不会再轻易听信谣言,学会理性购物。

有人说,“抢盐潮”再一次凸显内地一些消费者的不理性、缺乏独立思考和基本知识以及盲从心重。

笔者倒认为,透过这些表面现象,我们可以看清问题的本质,就是,内地消费者怕的并不是日本的核辐射,而是内地食盐价格的可能上涨。

消费者已经从“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和“药你死”中吃尽了苦头。

他们因此会吸取教训,学会抢购和囤积即将涨价的生活必需品。

加之现在通胀压力加大,物价普涨,不涨价的商品越来越少。

消费者会紧盯这些价格低廉和平稳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波动,并随时采取抢购和囤积行动,这其中就包括食盐。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行为背后的社会心理过程和其潜在的规则。

其重点是研究社会心理的现象,抢购食盐行为,作为一种社会性、集群性的心理行为表现,有其固有的社会环境激励、心理传导过程,如果我们将焦点聚焦到某个抢购食盐的消费者(以下称:张三)心理活动过程,以及其作出抢购实验的行为,然后再将其行为置于整个社会环境中观察,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很多奥妙。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大类本能:其中一种是生存本能,如饮食和性等。

购买食盐便是这种本能的行为之一。

抢盐行为作为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在正常的现实生活(食盐供需平衡)中都不能自由发展,而常常会受到压抑。

但是这种本能一旦受到了外部足够刺激条件,就有可能唤醒这种本能的冲动,进行抢盐。

构成食盐抢购的刺激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谣言,还有就是生活区的便利店买不到盐的事实。

上述两个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张三对于谣言的坚信,并加入“抢盐的大军”中来。

抢购食盐,其行为链成立的前提是百姓潜意识中存在一种普遍的心理焦虑。

首先是日本的地震及其核泄漏带来的负面影响,构成了对张三的一种潜在的心理焦虑;其次是目前物价上涨的事实,导致了普通民众的购买力下降,这在张三的潜意识中构成了另一个心理焦虑因素,并有可能在外部刺激条件下产生抢购冲动。

同时我们注意到电视节目中对于日本地震、核电站泄漏事故的长篇累牍的过度报道,过度的感官刺激加剧了中国百姓的心理焦虑的程度,并且导致张三等民众的理性心理承受能力不断下降,进一步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抢购食盐的心理暗示及其心理基础,加剧了刺激的强度。

张三作为一个社会人、经济人,在整个开放的舆论环境中,既有潜在的心理焦虑问题,又有受到各种信息、图片、声音带来的感官刺激,这种刺激在大脑中予以沉淀,构成了其未来行为决策的基础。

依照法国心理学家勒朋的《群集心理学》理论,群集状态下的个人,不论在倾向还是意志上,或者在判断、观念上会有一种趋向一致方向、形成一个同质性群集的心态,而个人意识会被淹没和消失。

个人的个性在整个社会的群集心理的作用下,显得十分被动和消极。

同时一个集群的行为,首先要存在高度的刺激(日本地震、核泄露新闻报道)和心理暗示(商品涨价报道),其次存在相互的情绪感染(买不到盐的事实、信息以链式反应的速度迅速传播),第三是情绪的激发群体心理(抢购、囤积食盐)。

此次抢盐风波,我们可以在《群集心理学》领域
十分清晰的观察到整个行为发生的诸多要素。

这些要素,恰恰在整个社会群体的过程中,个体心理受到了群体心理的影响,为了保证个体和群体之间的整体一致性,往往会丧失其个体的理性思维,其个体的潜意识中会认为:“我应该相信群众(的意见)”,而根本不考虑群体思维结果的理性是否正确。

抢盐的心理在早期酝酿过程中,可能仅仅是少数人的一种个体思维逻辑,但是一旦到了便利店中买不到食盐的时候,这种个体认识,就按照链式反应的速度迅速转化为群体意识。

应该说,中国国民绝大多数还是价格敏感型消费者,能省一角钱就省一角钱,这缘于勤俭持家、喜欢储蓄的文化传统,也与百姓福利水平不高、存后顾之忧有关。

物价上涨,尤其是市场炒作所导致的物价暴涨,无疑是百姓的大敌。

由此可见,当前,物价平稳,已经成为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的第一要素。

对政府而言,确保物价平稳,尤其避免物价暴涨,不仅是重大民生,而且是当今最大的政治。

政府把稳定物价作为今年的第一要务,是明智的。

这次商家制造“抢盐事件”,说明投机者已把“市场炒作”视为哄抬物价并赚取暴利的惯用伎俩。

政府对此当提高警惕,应使严加防范市场炒作成为常态。

“防”比“治”更重要!
参考文献:
[1]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98.
[2]高兆明.幸福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1.
[3]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5.
[4]芮群伟. 2011-4-11 ,环球财经
[5]陈继瑜.2011年04月09日,求是理论网
[6]盛大林.2011-04-15 ,时代商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