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自然法与法自然的文化分析——陈晓枫
自然法与法自然的文化分析——陈晓枫
“ 道法自然” 是尽人皆知的名言 , 那么当它被换成“ 法自然”之 后 , 为什么不仅没有人提出异议 , 而且还被竞 相沿用 ? 其中的原因应与古汉语习惯省略主语有很大关系 。 正是这种语言习惯所规定 , “法自然” 被简括出来 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就引发了许多与自然法的比较研究 。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武汉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 ① 《老子》 四十二章 。 ② 梁治平 :《“法自然” 与“自然法”》 , 载《中国社会科学》 1989 年第 2 期 。 10
自然法观念蕴涵的最后一个重要概念是法 。 自然法是作为与实在法对称的正义论 , 等同于道德的价值体 系 。称之为法是因为 法与正义的密切关 系和法 在实际生 活中的 重要地 位 。 法是公 民权利 和自 由的保 护者 。 中国古代的法虽有平之如水之意 , 但与自由权 或公民权之类概 念完全无 涉 。 它的主要内 容是刑赏 , 完全是 义 务本位的 。
为探讨中国法律传统在转型中的本土资源问题 , 许多学者力 求找寻中 国历史 传统与 西方文化 传统的 相
通之处 。 面对西方绵延数千年的自然法影响 , 有的论者 对应找到 了中国文化 中被称为“ 法自 然” 的 观念 , 并 对 此进行了大量求同证异的研究 。 这种研究真的能发掘出有价值的资源吗 ? 本文基于文化分析 , 提出自己的陋 见 , 以求证于方家 。
梁文认为老子的自然与卢梭的自然状态关于自然 、文明 、情欲 、法律的许多 议论 , 若孤立地看 确有惊人 相 似之处 , 不同在于 , 老子所说的自然与理性 、正义无 涉 。 我们的理 性或“ 理” 也 与自然 、正义等不 相干 。 我们 的 理性主要是实践(人伦实践)理性 , 而不象西方有发 达的纯粹理 性作为基 础 。 正义这个概 念我们则 完全陌生 。 因为正义的观念是公民社会的产物 。 而古 代中国 基本上 是礼治 社会 , 礼的第 一个特 点便是维 护和 制造不 平 等 。 这一点 , 与强调平等的自然法又恰成对照 。
与此相反 , 西方的“ 自然法”建立在“ 天人相分” 、自然与人类对立的基础上 。 知识体系的建立 , 人类理性的 发现 , 使人们逐渐地将人与自然区分开来 , 人类的独立意 识逐渐被 强化 。“自 然法” 说便是在这 种“天 人相分” 的思维方式下提出来的 , 而且它进一步加剧了 这种对立 。1
梁治平认为由于道德观念的内涵不同 , 自 然法的概念是独特的 , 中国没有 , 其他古代东方文明也不曾有过 与之相同的概念 。 他认为传统的自然法主要由自然 、理 性 、正义 、平等 、法这五个概念构成 , 而自然 、理性 、正义 含义相同 。 他就此比较了中西文化在这几个概念上的差异 。12
③ 梁启超 :《 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 梁启超全集》 第五卷开明专制论)北京出版社 1999 年版 。 ④ 《礼记·乐记》 。 ⑤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 ⑥ 参见邓建华 :《 儒家自然法思想及其启示》 , 载《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 年 第 1 期 。 ⑦ 参见崔永东 、龙 文茂 :《“ 中国古代无自然法” 平议》 , 载《 比较法研究》 1997 年第 4 期 。 ⑧ 丁以升 :《 道家的“法自然” 观及其影响》 , 载《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1999 年第 5 期 。 ⑨ 参见崔永东 、龙 文茂 :《“ 中国古代无自然法” 平议》 , 载《 比较法研究》 1997 年第 4 期 。
一 、“法自然”从何处来 ?
遍查诸 子百家 , 均无独 称“ 法自 然” 者 , 唯一 能贡 献 剪辑 之材 的 , 当 为“ 人 法 天 , 天法 地 , 地 法道 , 道法 自 然” ① 这一节 。 近代学者如梁启超等关于法理学的论述(见后 文), 尚 未出现“ 法自 然” 的字样 , 我们 现在能 够 看到的最早使用“ 法自然” 的学者是梁治平 。② 梁文虽在文章标题中示明了“ 法自然” , 但这并不 是读《 老子》 断 句有误 。 该文所说的“ 法自然” 正是师法 和效法 自然 , 并不含 有稍后 其他学 者将“ 法自然” 类 比“ 自然法” 的 内 容 。 梁文也不赞同将礼视为自然法 。 梁文之后 ,“ 法自然”之说流布期刊 、著作 , 一时 竟成通行观念 。
陈晓枫等 :“ 自然法”与“ 法自然”的文化分 析
二 、众说纷纭的文化比较
自然法与法自然的比较文化分析中 , 诸说 基本上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 认为法自然 就是中国 的自然法或 从 某种意义上来说类同于自然法 ;另一类观点则 截然相反 , 认为法自然并非自然法 , 且中国根本没有自然法 。
1.“ 求同” 论 在求同说中 , 自梁启超开始 , 即认为儒家的法理学就是自然法 。“ 儒家之论 , 其第一前提曰 :有自然法 。 其 第二前提曰 :惟知自然法者 , 为能立法 。 其第三前提曰 :惟圣人能知 自然法 。 次乃 下断案曰 :故惟圣 人为能 立 法 。” ③ 自然法渊源于天 , 圣人能知天意 , 而人民公意与 天意有 着密切 联系 , 所以梁 启超得 出了儒家 也是主 张 立法应以民意为准的结论 。 故不言而喻的是 , 历史上的 中国也有自然法 。 此后更有邓建华等学者认为儒家视 道德伦理等同于自然法 , 称儒家自然法为“ 礼” , “礼也者 , 理之不可易也” , “ 礼者 , 天地之序也 。” ④ “ 夫礼 , 天之 经也 , 地之义也 , 民之行也 。 天地之经 , 而民实之 。 则天之明 , 因地之性 , 生其六气 , 用其五行 。 气为五味 , 发为 五色 , 章为五声 。 淫则昏乱 , 民 失其性 , 是故为礼以 奉之 … …” ⑤ 礼系人 类自然 之法理 , 亦 为人类一 切行为 之 规范 。所谓“ 礼也者 , 理之不可易也” , 即是指礼渊源于人的 理性 , 而 且是亘古 不变的 。 然而 人类依此“ 自然 之 理“ 的抽象原则 , 复制出许多具体的规程仪式 , 用以作 为人与事 物的准则 , 使人类 有所遵循 。 所以 儒家的自 然 法即礼既指自然之法律原理 , 同时又兼指人类 依自然之法律原理而制定出来的行为规则 。⑥ 有论者认为儒家自然法与西方自然法在观点内容 上相似 , 体现于“ 仁爱” 之似“ 博爱” ;“ 诚信” 之似“ 守信” 以及“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之类似于“ 欲人之施于我者 , 则我施之 于人” 等等 , 有相同的伦理价值追求 。⑦ 当然儒学历代宗师毕竟未道出“法自然” 这一句 , 故 在说明中国也有自然法之后 , 还须拐到道家去 , 说明在 法律传统上儒道合流的特征 , 从而引出“ 法自然” 。 丁以升载文述 :《 老子》 虚构出一个“ 天下有道”的理 想社会 , 而判断是 否“有 道”的 标准则在 于社会存续 状 态是否合乎自然 。 它提出“ 人法地 , 地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自 然 。” 因为道法 自然 , 自然后于“ 无” 而生 , 故“ 无” 是 最高境界 , 所以道就是“ 无” 。 因此存在自然之道的理想社会中 , 理想的法就是“无为” , 现实的 礼法是对“ 无为” 的破坏 。“ 失道而后德 , 失德而后仁 , 失仁而后礼 。”这样老 子就设定出 理想社会 与现实社会 、理想法 与现实 法 的二元对立 。⑧ 前述论者又认为墨家也有近似自然法之说 , 即“ 天志” ,“ 天志” 的内 容即“ 兼” 德 , 是一种 普遍的道 德原则 , 是人定法的指导和基础 。 国家主权者只有“以天为法”(《 墨子·法仪》)制定的法律才是真正的 法律 。以 天为法 即以“ 仁” 为法 ,“ 法不仁不可以为法”(《 墨子·法仪》), 无异于说不合于“ 仁”这种自然的法律不能算作真 正的法 律 , 这与西方自然法学家就自然法与人定法的 关系所持的观点如出一辙 。 另外墨家主张平等 、反对等级 , 这种 观念亦可与西方自然法思想相沟通 。⑨ 总而言之 , 求同说的结论是 , 中国古人不仅明确道出“ 法自然” , 而且确实存 在自然法 ;不仅有 儒家的自 然 法 , 还有道家和墨家的自然法 。 虽然在自然法的内容上 , 中西 自然法存在 一定差异 , 但也有 很多相通 、相同 和 相似之处 。 我们不能根据存在的差异就否定中国古代有自然法 。 2.“ 证异” 说 证异说的主要主张是认为自然法与法自然在内容上存在重大差异 , 在方法论上也迥然不同 。 薄振峰著文 说 :自然法指的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 自然正义” 、“自然理性” 、“ 自然法则”以及“ 上帝的法则” , 而所谓理性 、法 则 、正义等等 , 其实就 是先验的永恒的 道德 ——— 自然 道德 , 理性道 德或宗 教道德 。 自然法 是理 性法 也是道 德
有关学者们几乎全都是在引用了“道法自然” 之后使 用“法 自然” 一语的 , 似乎的确 是把“ 法自然” 作为“ 道 法自然” 的简称 。 但是在具体运用“ 法自然”时 , 研论者又把它原来的主语“道” 撇开 , 而悄悄代 之以“ 人” 作为实 质上存在而 又省略了的主语 。“ 法自 然” 的意思 实际上 离开了“ 道法 自然” , 而变为 泛指人效 法 、师法 、取法 自 然。
将道法自然简括为“法自然” , 最直观的后果 , 就是易于与“自然法” 对称 。“法自然” 最早是出现在与“ 自然 法” 的比较中 , 而且论者也只有在与“ 自然 法” 比较时 才专有这 种说法 。 合乎常 理的推论 是 ,“ 法 自然” 是为 与 “ 自然法”形 成对称才有的用法 , 是人工剪裁语言 的结果 。 将“ 道法自然” 换成“ 法自 然”正 好为阐发 其与“ 自然 法” 存在联系埋下了伏笔 。
三 、上述比较研究的文化分析
为什么会有许多的学者沉心于深掘自然法与法自然之间所谓“ 同”与“ 异” ? 其同者 、异者何者合理 ? 对此 不妨作一些文化要素的分析 。
1 .语言 自然法与法自然在译文的遣字上相同 , 它 们似乎只有语序上的 不同 , 这可能是这 个问题之 所以能引发 众 多讨论的重要原因 。 其实“natural law” 最早被译为“ 天然律例” 、“ 天律之法” 和“ 天然之理” 说明最早译文者 , 并 未想到对应“ 法自然” , 13 稍后 , 自然法成为定译 , 实则反映的是译者的道家学养 。 试想 , 如果不 幸用了拉 丁文 “ jus naturale” 中“jus” 的语意“ 权利” 被翻译成自然权利 , 甚或传入 时被翻译为 诸如“ 天然权利” 之类 的词组 , 后 世的中国人断然不会立即关注他们之间的异同 。 因为那样 的话 , 它 们看起来 就会是风牛 马不相及 , 自然绝 难 使凿枘相合 。 正是字面上的相似 , 使得我们按中文字义 中传统含义 去逐字理 解自然法 , 使得这 种人为促成 的 相似貌似一种历史必然 。 因为我们有法律的概念却没有 西方的“ 法” 的概念 , 如果说中 国传统中有“ 法” 字 , 那 么这个“ 法” 之中并没有权利的含义 。 因此讲到法自然之时历数国粹典籍 , 用中国传统学说诠释自然法使之与 典籍对应 , 是我们对自然法概念用中国文化进 行的一次重构 。 自然法这个词的两个语素“自然” 、“ 法” , 以及与之相关的道 , 汉语与西 语意思其实有根本的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