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优秀公开课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是什么日子?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一个节气呢?生:立冬。
师:对,从今天开始就逐渐进入到冬天。
恰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写冬天的。
是哪一篇课文?生:《济南的冬天》。
(师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响亮。
不是北京的冬天,也不是祁门的冬天,而是——生:济南的冬天。
(师在课题的“济南”下加着重号。
)师:对济南同学们又了解多少呢?(屏显济南简介,要求学生快速默读。
)师:介绍当中有一句诗大家齐读一遍。
开始。
生(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师:这句诗要记住了。
以后提起这句诗就知道写的是济南。
济南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生:被一圈小山围着。
师:课文当中是什么说的?生:“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
”(师继续检查作者等预习情况。
)师:课上到现在,老师已看出同学们预习做得非常好。
下面,老师就考考你们。
济南的冬天有哪些特点呢?能不能用文中的词语回答?生:温晴。
生:慈善。
生:蓝汪汪的。
生:响晴的。
生:没有风声的。
生:下点小雪。
生:水是不结冰的。
(师板书以上词语。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同学们找的这些词语。
“温晴”是什么意思?生:温暖晴朗。
师:“慈善”是什么意思?生:慈祥。
师:哦。
慈祥,有同情心。
那作者为什么说济南的冬天是慈善的?生:因为济南的冬天不冷,对人很有同情心。
师:“蓝汪汪的”是形容什么的?生:水蓝汪汪的。
师:水为什么是蓝汪汪的?生:因为天是蓝的。
师:天是蓝的又说明什么?生:晴朗,万里无云。
师:“响晴”是什么意思?生:天空晴朗无云。
师:课文注释中有。
同学们预习得很好。
这个“响”在这里是表示声音很大吗?生:不是。
师:那我们怎么理解这个“响”的意思呢?生:这个“响”是用来修饰“晴”的。
师:说得很好。
这里的“响”起着加重程度的作用。
“响晴”也可以理解为十分晴朗。
在文中还有一个含有“响”的词语。
生:响亮。
师:把文中的原句读出来。
生:“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师:这里的“响亮”是什么意思?生:十分明亮。
师:对。
这里是形容热带的阳光光线十分耀眼,不舒服。
“没有风声”是在文中哪里?生:第1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在文中把“声”字圈一下。
想一想,“没有风声”和“没有风”一样吗?生:没有风声是说风很小;而没有风就是没有风。
(众生笑。
)师:济南的冬天风很小又说明什么?生:济南的冬天不冷。
师: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用词是很准确的。
同样,“下点小雪”也可以看出济南冬天的什么特点?生:不太寒冷。
师:水不结冰呢?生:冬天暖和。
师:好,我们小结一下。
如果我们要选一个词来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应该是哪一个词呢?生:温晴。
(师板书“温晴”。
)师:围绕“温晴”,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生:四个方面。
师:哪四个方面?生:讲了山,讲了小雪,讲了城内城外,讲了水。
师:同学们赞同吗?生(部分):赞同。
师:但是我觉得还可以进一步简化处理。
生:三个方面。
师:你去掉哪一个了?生:小雪。
师:你为什么把小雪去掉了?生:因为写小雪还是在写山。
师:好,由四个并为三个了。
还能不能再进一步?生:山和水。
师:你为什么把城内城外去掉了?(生沉默。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写城内城外在第几段?生:第5自然段。
师:第五段主要写城内还是城外?生:城外。
师:城外又是写什么?生:“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师:那还是在写——生:山。
师:同学们很不错,这么快就理清了课文的基本思路。
我这里提醒同学们注意一个地方,第6自然段开头的三个字,大家找到读出来。
生:“那水呢”。
师:对。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渡句,表明下文要开始写——生:水。
师:那前面不是写水是写什么呢?生:写山。
师:我们记得刚才提到过写济南的一句诗,叫——生:“一城山色半城湖。
”师:作者老舍就是从山和水两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其中,写山,写得多一点。
同学们能不能给它分一分,看看写了几种不同形态的山?生:写了雪后的小山。
生:没有下雪的小山。
师:没有下雪是什么样的天气?生:晴朗的。
师:那就是阳光下的小山。
生:城内城外的小山。
师:到底是城内的小山,还是城外的小山?生:城外的小山。
师:所以,作者写山写水,重点写山。
依次写了阳光下的小山、雪后小山和城外小山。
这一点清楚之后,我们再来看几幅同学们预习时的绘画作业。
预习时,要求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将济南的冬景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下面,我们一起来点评一下。
(屏显学生绘画作业。
)师:这位同学很可爱!你看,还给小山加上了笑脸呢!你们知道这幅画是表现文中哪个句子的吗?生:“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师:这个句子写出了小山的什么特点?生:可爱。
师:小山为什么可爱呢?它可爱在什么地方?生: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师:大家看这一圈小山像不像小摇篮?生:像。
师:我说也像小竹篮呢!大家看这里的“小摇篮”能不能改成“小竹篮”呢?(生七嘴八舌,莫衷一是。
)师:小摇篮和小竹篮有什么区别?生:摇篮是用来摇婴儿的,竹篮是用来放东西的。
师:说得十分准确。
哦,你还有话说?生:实际上就是把济南这座城市比作山的孩子了,是山把济南放在小摇篮里了。
师:山把济南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放在小摇篮里了,那山是什么?生:母亲。
师: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为什么可爱?就因为它具有——生:母爱。
师:这种母爱说得具体一点是什么情感?生:是母亲对孩子的呵护之情。
师:说得多好啊!现在,请大家把这个句子再读一遍,体会一下。
(生读。
)师:我们怎么才能读出这种呵护之情呢?生:读得温柔一点。
师:不错。
这篇课文的大部分句子我们都可以用微笑的表情来朗读。
下面再读,用微笑的表情读。
(生再读。
)师:我看同学们读的时候是面上含笑的,这就对了。
我们再看第二幅。
(屏显学生绘画作业。
)师:哟。
画得这么横七竖八的。
我想这位画家一定是印象画派的。
(众生笑。
)师:这就考验大家了。
同学们看一看,这幅画究竟是想表现课文中的哪个句子?生:“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师:我还要请这幅画的作者确认一下同学们找得对不对。
生:对。
师:根据课文的内容,“山们”有没有镶上一道银边的感觉?生:没有。
师:如果我们要给这幅画作个修改,怎么改才会有镶上一道银边的感觉呢?生:变细些。
师:当然要细。
但下面就不应是白色,而应该是——(生七嘴八舌。
)师:看看文中是怎么写这一处山景的?生(部分):暗黄。
师:对了嘛!这下面应该是一道儿暗黄,一道儿白。
请同学们把“镶”字给圈一下。
我们怎么理解这个“镶”的感觉呢?你看,上面是蓝汪汪的天,下面是一道儿黄,一道儿白。
而在天山相接的部分就是一道窄窄的银边,显得十分醒目。
好,接着说。
生:他还把斜射在山腰上的阳光给画出来了。
特别突出了斜射。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
生:课本上说“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他还把矮松画了出来。
师:是这个吗?这是矮松吗?(众生笑。
)师:课文中可不是这样的。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你看,老舍就不像你这么抽象了。
他是用工笔在那儿细细描绘。
连树尖上这么细微的地方都写出来。
请同学们把其中的“顶”字圈一下。
如果把“顶”换成“压”,比较一下,有什么区别?生:这个“顶”字说明济南下的是小雪。
师:为什么说是小雪呢?生:因为“顶”可以看出雪不厚,比较轻盈。
生:“顶”字还写出了松树勃发向上的感觉。
生:挺拔。
师:同学们讲得都很好。
我这里还要再说说这幅画。
一个最关键的亮点同学们都没有欣赏到。
同学们看我手指着的地方,这是什么东西?生:草。
师:这些草是有规律的,看出来了吗?生:往一个方向倾倒。
说明有风。
师:那你们看这幅画是表现静态的还是动态的?生:动态。
师:文中有一句也是写动态的。
找出来,读一读。
生:“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师:微笑着,语速慢一点,再读一遍。
(生再读。
)师:风儿真能把这件花衣吹动吗?生:不能。
师:所以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生:好像。
师:那这是不是作者眼前所看到的实景呢?生:不是。
师:不是写实景,那是在写什么?生:属于想象。
是虚写。
师:那前面呢?生:是实写。
师:那前后文连起来,在写法上叫——生:虚实结合。
师:讲得很好。
还有,大家看,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描写?生:静态的。
师:那与这一句结合在一起,又是一种什么写法?生:动静结合。
师:课文中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这两种写法就被我们的同学这么写意地表现出来了。
画得真不错。
再看第三幅。
(屏显学生绘画作业。
众生赞叹。
)师:的确,美得让人心醉。
你看,济南被称为泉城。
泉多,湖就多;有湖,就有桥;有湖,就有柳。
请这幅画的作者告诉大家,这幅画是表现文中的哪一句的。
生:“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师:好,我们就看这济南的水。
这里水怎么会有人的感情呢?生:用了拟人。
师:“不忍得”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生:善良。
生:慈爱。
生:似水柔情。
生:多情。
师:我们知道这是拟人,也知道水本无情。
那这里其实是谁不忍得让这些绿萍、水藻被冻上?生:作者。
师:可见,作者对济南的一草一木都很有感情。
同样,我们再看垂柳。
垂柳为什么要照影儿呢?生:是因为它自我感觉很美。
师:说得好。
垂柳因为觉得自己很美,便要照个影儿。
但其实垂柳也本无情,这还是谁的感觉呢?生:作者。
师:是的。
是作者觉得垂柳很美。
下面,我给这篇课文题几个字,大家看我写得对不对。
(师板书“山水草木总关情”。
)师:这篇课文是不是写山水草木总关情的?生:是。
师:山水草木本无情,说到底是谁有情?生:老舍。
师:是老舍对冬天的济南的什么感情?生:喜爱。
生:赞美。
(师板书以上词语。
)师:最后,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板书,好像缺了点什么,看出来没有?(师提示:左边是“山水草木总关情”。
)生:右边少了另一半。
师:这是一副对联。
但只写了左边的下联,右边的上联是什么呢?就当作课后作业吧,请同学们结合这篇课文的内容思考,并将它补充完整。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