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济南的冬天》优秀公开课教学实录

《济南的冬天》优秀公开课教学实录

《济南的冬天》优秀公开课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是什么日子?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一个节气呢?生:立冬。

师:对,从今天开始就逐渐进入到冬天。

恰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写冬天的。

是哪一篇课文?生:《济南的冬天》。

(师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响亮。

不是北京的冬天,也不是祁门的冬天,而是——生:济南的冬天。

(师在课题的“济南”下加着重号。

)师:对济南同学们又了解多少呢?(屏显济南简介,要求学生快速默读。

)师:介绍当中有一句诗大家齐读一遍。

开始。

生(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师:这句诗要记住了。

以后提起这句诗就知道写的是济南。

济南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生:被一圈小山围着。

师:课文当中是什么说的?生:“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

”(师继续检查作者等预习情况。

)师:课上到现在,老师已看出同学们预习做得非常好。

下面,老师就考考你们。

济南的冬天有哪些特点呢?能不能用文中的词语回答?生:温晴。

生:慈善。

生:蓝汪汪的。

生:响晴的。

生:没有风声的。

生:下点小雪。

生:水是不结冰的。

(师板书以上词语。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同学们找的这些词语。

“温晴”是什么意思?生:温暖晴朗。

师:“慈善”是什么意思?生:慈祥。

师:哦。

慈祥,有同情心。

那作者为什么说济南的冬天是慈善的?生:因为济南的冬天不冷,对人很有同情心。

师:“蓝汪汪的”是形容什么的?生:水蓝汪汪的。

师:水为什么是蓝汪汪的?生:因为天是蓝的。

师:天是蓝的又说明什么?生:晴朗,万里无云。

师:“响晴”是什么意思?生:天空晴朗无云。

师:课文注释中有。

同学们预习得很好。

这个“响”在这里是表示声音很大吗?生:不是。

师:那我们怎么理解这个“响”的意思呢?生:这个“响”是用来修饰“晴”的。

师:说得很好。

这里的“响”起着加重程度的作用。

“响晴”也可以理解为十分晴朗。

在文中还有一个含有“响”的词语。

生:响亮。

师:把文中的原句读出来。

生:“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师:这里的“响亮”是什么意思?生:十分明亮。

师:对。

这里是形容热带的阳光光线十分耀眼,不舒服。

“没有风声”是在文中哪里?生:第1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在文中把“声”字圈一下。

想一想,“没有风声”和“没有风”一样吗?生:没有风声是说风很小;而没有风就是没有风。

(众生笑。

)师:济南的冬天风很小又说明什么?生:济南的冬天不冷。

师: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用词是很准确的。

同样,“下点小雪”也可以看出济南冬天的什么特点?生:不太寒冷。

师:水不结冰呢?生:冬天暖和。

师:好,我们小结一下。

如果我们要选一个词来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应该是哪一个词呢?生:温晴。

(师板书“温晴”。

)师:围绕“温晴”,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生:四个方面。

师:哪四个方面?生:讲了山,讲了小雪,讲了城内城外,讲了水。

师:同学们赞同吗?生(部分):赞同。

师:但是我觉得还可以进一步简化处理。

生:三个方面。

师:你去掉哪一个了?生:小雪。

师:你为什么把小雪去掉了?生:因为写小雪还是在写山。

师:好,由四个并为三个了。

还能不能再进一步?生:山和水。

师:你为什么把城内城外去掉了?(生沉默。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写城内城外在第几段?生:第5自然段。

师:第五段主要写城内还是城外?生:城外。

师:城外又是写什么?生:“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师:那还是在写——生:山。

师:同学们很不错,这么快就理清了课文的基本思路。

我这里提醒同学们注意一个地方,第6自然段开头的三个字,大家找到读出来。

生:“那水呢”。

师:对。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渡句,表明下文要开始写——生:水。

师:那前面不是写水是写什么呢?生:写山。

师:我们记得刚才提到过写济南的一句诗,叫——生:“一城山色半城湖。

”师:作者老舍就是从山和水两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其中,写山,写得多一点。

同学们能不能给它分一分,看看写了几种不同形态的山?生:写了雪后的小山。

生:没有下雪的小山。

师:没有下雪是什么样的天气?生:晴朗的。

师:那就是阳光下的小山。

生:城内城外的小山。

师:到底是城内的小山,还是城外的小山?生:城外的小山。

师:所以,作者写山写水,重点写山。

依次写了阳光下的小山、雪后小山和城外小山。

这一点清楚之后,我们再来看几幅同学们预习时的绘画作业。

预习时,要求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将济南的冬景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下面,我们一起来点评一下。

(屏显学生绘画作业。

)师:这位同学很可爱!你看,还给小山加上了笑脸呢!你们知道这幅画是表现文中哪个句子的吗?生:“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师:这个句子写出了小山的什么特点?生:可爱。

师:小山为什么可爱呢?它可爱在什么地方?生: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师:大家看这一圈小山像不像小摇篮?生:像。

师:我说也像小竹篮呢!大家看这里的“小摇篮”能不能改成“小竹篮”呢?(生七嘴八舌,莫衷一是。

)师:小摇篮和小竹篮有什么区别?生:摇篮是用来摇婴儿的,竹篮是用来放东西的。

师:说得十分准确。

哦,你还有话说?生:实际上就是把济南这座城市比作山的孩子了,是山把济南放在小摇篮里了。

师:山把济南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放在小摇篮里了,那山是什么?生:母亲。

师: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为什么可爱?就因为它具有——生:母爱。

师:这种母爱说得具体一点是什么情感?生:是母亲对孩子的呵护之情。

师:说得多好啊!现在,请大家把这个句子再读一遍,体会一下。

(生读。

)师:我们怎么才能读出这种呵护之情呢?生:读得温柔一点。

师:不错。

这篇课文的大部分句子我们都可以用微笑的表情来朗读。

下面再读,用微笑的表情读。

(生再读。

)师:我看同学们读的时候是面上含笑的,这就对了。

我们再看第二幅。

(屏显学生绘画作业。

)师:哟。

画得这么横七竖八的。

我想这位画家一定是印象画派的。

(众生笑。

)师:这就考验大家了。

同学们看一看,这幅画究竟是想表现课文中的哪个句子?生:“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师:我还要请这幅画的作者确认一下同学们找得对不对。

生:对。

师:根据课文的内容,“山们”有没有镶上一道银边的感觉?生:没有。

师:如果我们要给这幅画作个修改,怎么改才会有镶上一道银边的感觉呢?生:变细些。

师:当然要细。

但下面就不应是白色,而应该是——(生七嘴八舌。

)师:看看文中是怎么写这一处山景的?生(部分):暗黄。

师:对了嘛!这下面应该是一道儿暗黄,一道儿白。

请同学们把“镶”字给圈一下。

我们怎么理解这个“镶”的感觉呢?你看,上面是蓝汪汪的天,下面是一道儿黄,一道儿白。

而在天山相接的部分就是一道窄窄的银边,显得十分醒目。

好,接着说。

生:他还把斜射在山腰上的阳光给画出来了。

特别突出了斜射。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

生:课本上说“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他还把矮松画了出来。

师:是这个吗?这是矮松吗?(众生笑。

)师:课文中可不是这样的。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你看,老舍就不像你这么抽象了。

他是用工笔在那儿细细描绘。

连树尖上这么细微的地方都写出来。

请同学们把其中的“顶”字圈一下。

如果把“顶”换成“压”,比较一下,有什么区别?生:这个“顶”字说明济南下的是小雪。

师:为什么说是小雪呢?生:因为“顶”可以看出雪不厚,比较轻盈。

生:“顶”字还写出了松树勃发向上的感觉。

生:挺拔。

师:同学们讲得都很好。

我这里还要再说说这幅画。

一个最关键的亮点同学们都没有欣赏到。

同学们看我手指着的地方,这是什么东西?生:草。

师:这些草是有规律的,看出来了吗?生:往一个方向倾倒。

说明有风。

师:那你们看这幅画是表现静态的还是动态的?生:动态。

师:文中有一句也是写动态的。

找出来,读一读。

生:“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师:微笑着,语速慢一点,再读一遍。

(生再读。

)师:风儿真能把这件花衣吹动吗?生:不能。

师:所以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生:好像。

师:那这是不是作者眼前所看到的实景呢?生:不是。

师:不是写实景,那是在写什么?生:属于想象。

是虚写。

师:那前面呢?生:是实写。

师:那前后文连起来,在写法上叫——生:虚实结合。

师:讲得很好。

还有,大家看,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描写?生:静态的。

师:那与这一句结合在一起,又是一种什么写法?生:动静结合。

师:课文中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这两种写法就被我们的同学这么写意地表现出来了。

画得真不错。

再看第三幅。

(屏显学生绘画作业。

众生赞叹。

)师:的确,美得让人心醉。

你看,济南被称为泉城。

泉多,湖就多;有湖,就有桥;有湖,就有柳。

请这幅画的作者告诉大家,这幅画是表现文中的哪一句的。

生:“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师:好,我们就看这济南的水。

这里水怎么会有人的感情呢?生:用了拟人。

师:“不忍得”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生:善良。

生:慈爱。

生:似水柔情。

生:多情。

师:我们知道这是拟人,也知道水本无情。

那这里其实是谁不忍得让这些绿萍、水藻被冻上?生:作者。

师:可见,作者对济南的一草一木都很有感情。

同样,我们再看垂柳。

垂柳为什么要照影儿呢?生:是因为它自我感觉很美。

师:说得好。

垂柳因为觉得自己很美,便要照个影儿。

但其实垂柳也本无情,这还是谁的感觉呢?生:作者。

师:是的。

是作者觉得垂柳很美。

下面,我给这篇课文题几个字,大家看我写得对不对。

(师板书“山水草木总关情”。

)师:这篇课文是不是写山水草木总关情的?生:是。

师:山水草木本无情,说到底是谁有情?生:老舍。

师:是老舍对冬天的济南的什么感情?生:喜爱。

生:赞美。

(师板书以上词语。

)师:最后,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板书,好像缺了点什么,看出来没有?(师提示:左边是“山水草木总关情”。

)生:右边少了另一半。

师:这是一副对联。

但只写了左边的下联,右边的上联是什么呢?就当作课后作业吧,请同学们结合这篇课文的内容思考,并将它补充完整。

下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