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病理学

(完整版)病理学

一、某男,70岁,以“胸闷、气短一小时”为主诉入院,诊断为“冠心病?”,给予扩冠、营养心肌等治疗,病情略缓解,之后突然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

患者家属认为死因不明,对医院的诊断和治疗提出疑问。

请问:在这种情况下,应如何处理?二、答案;1医院许保留完整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志和各项辅助检查结果。

2对家属有疑问,发生医疗纠纷的病例,应做尸体解剖。

尸检必须由医院和死者法定监护人双方同意,签字后方可进行。

尸检应在死者后48小时以内,由卫生部门指定医院病理解剖技术人员进行,有条件的应请当地法医参加。

二、男性,67岁,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25年。

尸检见:左、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且以左支为重,左心室壁厚1.5cm,有苍白色病灶。

镜下大片心肌细胞核溶解消失,胞浆均质红染,病灶周围部分心肌细胞体积增大,染色变深,部分心肌细胞体积缩小,核周有褐色颗粒样物。

心肌间质中脂肪组织丰富,由心外膜伸入至心肌细胞间。

脾小体中央动脉和肾入球小动脉管壁增厚、均匀粉染,管腔狭窄。

请问该心脏、脾脏和肾脏发生了哪些基本病变?参考答案:该患者心脏发生了心肌坏死(心室壁苍白色病灶,心肌细胞核溶解消失,胞浆均质红染)、心肌细胞肥大(左心室增厚,心肌细胞体积增大,染色深)、萎缩(心肌细胞体积缩小)、病理性色素沉积(心肌细胞周有褐色颗粒,为脂褐素)、心肌脂肪浸润(脂肪组织伸入心肌细胞间)。

肾脏、脾脏发生玻璃样变(心、小动脉管壁增厚、均质红染)等基本病理变化。

三、患者,男性,46岁。

因腹痛、腹胀、发热并呕吐及便秘5天入院。

入院时腹部明显膨隆,叩诊呈鼓音。

右下腹可扪及14cm*19 cm包块,有明显压痛,腹部其他部位有轻压痛,肌稍紧张,肠鸣音微弱。

诊断为阑尾脓肿合并肠麻痹。

行保守治疗。

3天后,腹痛加重并出现明显中毒症状而再次住院,即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有血性混浊液500ml,右下腹有8 cm*5 cm之脓肿,脓肿边缘有约20 cm的小肠段呈黑色。

此坏死肠管之两端扭曲折叠粘连成团块,行手术切除。

切除呈黑色18 cm小肠。

剖开肠管肠内容物呈血性。

问题:该病例诊断是?引起此类坏疽的常见原因有哪些,机制是?此类环疽最佳处理方式是?如不及时处理可能造成什么严重后果?试解释病人为什么出现上述临床表现。

缺血性肠坏死四、患者男,37岁,以“规律性上腹痛2年,加重一周”为主诉入院。

查体:上腹部剑突下偏左有压痛。

胃镜检查提示“胃窦部溃疡”。

经给予甲氰咪胍等制酸剂和氢氧化铝凝胶等胃粘膜保护剂治疗,症状逐渐缓解,6周后复查胃镜见胃溃疡已愈合。

请问:在胃溃疡愈合过程中都有哪些组织的再生?其中哪些组织的再生属完全再生?哪些是不完全再生?参考答案:该患者的病理诊断为胃窦部消化性溃疡。

溃疡为皮肤、粘膜较深的坏死性缺损。

发生在胃的消化性溃疡通常穿越粘膜下层,深达肌层甚至浆膜层,因此粘膜至肌层甚至浆膜层的组织可完全被破坏。

溃疡修复时,将有粘膜上皮、结缔组织、平滑肌等组织的再生,其中粘膜上皮可完全再生,粘膜下层至肌层、浆膜层则由肉芽组织增生来修复,整个过程需要4~8周时间。

五、病史摘要:患者男,65岁,以“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伴大汗半小时”为主诉,于2000年12月8日6时30分入院。

半小时前患者在用力排便时突然出现心前区压榨性疼痛,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无缓解,伴大汗、烦躁不安。

入院后心电监护提示:V1-V6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

立即给予吸氧、硝酸甘油静点、抗心率失常等治疗,病情缓解不明显,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给予速尿、硝普钠等利尿剂和扩血管药物治疗,未见好转,抢救无效于当晚22时10分死亡。

既往史:一个月前曾感胸部不适,活动后心悸、气短,到医院检查后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予扩冠治疗后症状缓解。

尸检摘要:男性尸体,身长165厘米,肥胖体型,口唇、指(趾)甲紫绀。

心脏重350克,左心室壁厚1.2厘米,肉眼颜色不均匀,右心室壁厚0.3厘米。

左心室及室间隔多处取材光镜下见大片心肌细胞核溶解消失。

左冠脉主干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75%以上。

分析题:1. 请说出该例的主要病理诊断。

2. 指出患者的死亡原因。

3. 如果患者存活,机体将如何修复损伤部位?为什么?参考答案:1、该患者的病理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

根据:①病史:有“冠心病、心绞痛”病史,有用力排便后心前区疼痛且服扩冠药后不缓解的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心电图V1-V6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提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②尸检:心脏肉眼颜色不均匀,左心室、室间隔镜下见大片心肌细胞核溶解消失。

左冠脉主干动脉粥样硬化。

2、致死原因: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由于大面积心肌坏死使心脏收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致,最后导致患者死亡。

3、梗死心肌由肉芽组织机化加以修复,最后形成瘢痕。

因为心肌细胞属于永久性细胞。

六、六、5岁,10天前被自行车撞及右小腿后侧腓肠肌处,该处皮肤上略有损伤,事后小腿肿胀,疼痛难忍。

第二天出现红肿热痛,第3天体温升高达39℃。

第4天下肢高度肿胀,下达足背,最大周径为48cm,疼痛更甚,在皮肤裂口处流出血水。

在当地医院用大量抗生素治疗,未见效果。

第6天,左足拇指呈污黑色。

第10天黑色达足背,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

随后到当地医院就诊,行左下肢截肢术。

病理检查,左下肢高度肿胀,左足部污黑色,纵行剖开动、静脉后,见动、静脉血管内均有暗红色线状的固体物阻塞,长约10cm,与管壁粘着,固体物镜检为混合血栓。

分析:1、所患何病?2、其发生机制是什么?参考答案:1、左足湿性坏疽2、撞伤及感染损伤血管,形成血栓,血栓形成后阻塞了动脉供血,同时也阻碍了静脉血液的回流,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细菌分解坏死组织形成硫化铁使病灶处呈污黑色。

因含液体较多,故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七、患者,男,20岁。

因皮肤大面积烧伤急诊入院。

住院期间反复从股静脉输血输液,历时2月,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尸检见:皮肤大面积烧伤并化脓感染,股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均有血栓形成并与血管壁粘连紧密,右肺中叶有一暗红色楔形出血性梗死。

问题:该患者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条件有哪些?血栓有哪些类型?该病例所形成的血栓最可能是哪种类型?血栓的结局有哪些?该病例的血栓发生什么变化?八、男性,50岁,教师,因双下肢麻木、疼痛伴发热2天入院。

患者有风湿病史30余年,因心慌气喘3年,诊断为“风心、二尖瓣双病变”,于4年前行二尖瓣置换术。

入院检查:心脏扩大,心尖区舒张期杂音Ⅲ级,死亡前夜,气急加重,出冷汗,咳出粉红色泡沫状痰,心电图示房颤。

以后神智不清,血压下降,出现室颤,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请问:A、患者有风湿病史30余年,心慌气喘3年,推测此时病人心及肺脏已发生哪些变化?B、入院前2天出现双下肢麻木、疼痛,说明可能出现什么病变?怎样发生的?C、临终前,患者有气急,咳出粉红色泡沫痰与上述病变有何关系?参考答案:慢性心瓣膜病伴慢性肺淤血,肺褐色硬化。

瓣膜赘生物形成并脱落导致下肢血管内栓塞出现双下肢麻木、疼痛,神智不清与脑栓塞有关。

缺氧、心力衰竭表现为气急,咳粉红色泡沫状痰。

九、女性,61岁,因手部外伤后感染,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请问病人手部出现这些表现的病理学基础是什么?红;炎症早期动脉型充血肿;炎症充血,水肿和渗出所致热;炎症时动脉性充血及分解代谢增强,产热增多所致痛;炎症介质具有致痛作用,渗出物压迫和刺激神经末梢页渴引起疼痛功能障碍;在炎症过程中组织细胞变性,坏死或组织结构被破坏;炎症时局部组织肿胀或渗出物压迫引起功能障碍;疼痛引起的保护性反应。

十、患者男,56岁,养路工人。

颈部包块1个月。

1个月前,家人发现其左颈部稍隆起,扪之有蚕豆大结节,质地较硬,无红、热现象,无压痛,未引起足够重视。

1个月中结节逐渐长大至3cm*3cm,仍不红,无压痛。

问题:1、该患者左颈部可能发生哪些性质的病变?2、可以做何种检查以确定诊断?3、这些病变的镜下特点是什么?答案 1.炎症:淋巴结炎症,结核,肿瘤(原发恶性淋巴瘤,转移性癌)2.活组织检查十一、患者,男性,21岁,因食不洁食物出现频繁呕吐、腹泻伴发热3天,明显口渴、烦躁不安、少尿1天入院。

体格检查:体温38.8℃,血压110/80mmHg,脉搏112次/分,呼吸30次/分,精神萎靡,神志清楚,皮肤粘膜干燥、无汗。

实验室检查:尿量300ml/d,色黄,尿比重 1.023(1.010~1.020),尿钠12mmol/L。

WBC10.4*109/L,N0.84,L0.12。

血浆渗透压324 mmol/L,血清Na+156 mmol/L,血清K+4.1 mmol/L,血清Cl-97 mmol/L(96~106 mmol/L),PH7.354,HCO3-22.35 mmol/L,PaCO2 36.41mmHg。

入院立即给予静脉滴注5%葡萄糖溶液2000ml/d和抗生素等治疗。

2天后体温、尿量恢复和渴感消失;出现直立性头晕,嗜睡,眼窝凹陷、皮肤弹性明显降低、肌肉软弱无力,肠鸣音减弱,腹壁反射消失。

四肢湿凉,浅表静脉萎陷,血压80/55 mmHg,脉搏128次/分,细弱,呼吸32次/分。

复查:尿比重1.008,尿钠8 mmol/L,血浆渗透压255 mmol/L,血清Na+124 mmol/L,血清K+3.2 mmol/L,血清Cl-85 mmol/L(96~106 mmol/L),PH7.46,HCO3-33.16 mmol/L,PaCO2 42.42mmHg。

问题:患者在入院时已发生了何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诊断依据是什么?请解释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表现为什么会发生?患者经治疗后又发生了何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诊断依据是什么?请解释患者治疗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什么会发生?答案,1高渗性脱水依据;(1)原因和机制;频繁呕吐腹泻伴发热3天,导致大量等渗消化液丢失,伴有发热使皮肤,呼吸道蒸发失水增加,体液量丢失,失水大于失钠(2)临床表现;明显口渴,皮肤黏膜干燥,无汗,少尿,尿量300mmol/L3低渗透性脱水依据(1)原因和机制;高渗性脱水体钠下降,静脉注5%GB2000ml/d,只补水未补钠使ECE 渗透压下降,体液持续下降。

临床表现;渴感消失,有汗,尿量恢复正常,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脱水症明显(3)实验室检查血清钠<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十二、患者,女性,46岁,患糖尿病10余年,因昏迷而入院。

体检检查:血压90/40mmHg,脉搏101次/分,呼吸深大,28次/分。

实验室检查:血糖10.1mmol/L,β-羟丁酸1.0 mmol/L,尿素8.0 mmol/L,K+ 5.6 mmol/L,Na+ 160 mmol/L,Cl- 104 mmol/L,pH7.13,PaCO2 30mmHg,AB9.9 mmol/L,SB10.9 mmol/L,BE-18.0 mmol/L;尿:酮体(+++),糖(+++),酸性;辅助检查:心电图示传导阻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