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始建于年,经过十多年的办学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目前本专业专任教师人,教授、副教授人,博士人、硕士人,具有博士、硕士学历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
秉承“止于至善”的办学精神,致力于形成团结、和谐、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突出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
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规范管理和个性发展相结合;以培养高素质、复合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阔、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总体要求,构建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培养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松紧适度、个性发展的办学理念,努力提升“四维育人”(知识、能力、素质、智慧)和“双研”(教师科研、学生考研)水平;在全校首行导师制,大力开展研究性教学、多媒体教学,课程改革,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专科毕业生升本率连续多年保持在左右,届毕业生又创下了的历史新高。
建有“德州市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公共政策研究所”等学术机构。
先后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项,市厅级科研项目项,校级教研立项多项,主编和参编教材部,发表相关教学研究成果余篇,教研、科研获奖近项,其中市厅级获奖余项。
积极参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先后为德州市部分县市区进行干部培训千余人次。
参与德州市政府绩效评估、德州市重大事项决策程序论证和城乡统筹发展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较系统的掌握公共管理学科基础知识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现代公共精神,能到管理类相关学科领域进一步深造,或者能在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公用行业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公共基层部门以及中小企业从事具体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一)通用要求
.思想政治素质: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法纪素质:具有良好的规则意识,遵守道德规范和纪律法规。
.身心健康素质: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科学文化素养: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
.信息应用能力:具有较好的信息获取、评价、交流、传递和应用的能力。
.语言交际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创业意识,具有良好的思维方式。
(二)专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通过学习公共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等的培养和训练,掌握各项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知识,能够胜任基层公共管理组织中的管理工作,具有领导、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具有进行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
.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有从事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本能力。
.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制度。
.掌握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
.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动态和理论前沿。
.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开设课程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
实现矩阵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 )为基础,结合专业特征形成描述学生学习课程后应具有的能力,见表所示。
目标栏内以(最低)、 (最高)来表示能力层级要求达到的程度。
表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开设课程与培养要求实现矩阵
表知识培养要求实现矩阵
4 / 20
5 / 20
6 / 20
表能力培养要求实现矩阵
7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