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位简介:
渗透了古巴国历史传承的幽香,洋溢着浓郁现代文明的气息,三峡库区的明珠市涪陵区,邑枕长、乌两江,素为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有渝东南门户之称,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榨菜之乡"。
全区幅员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私营经济示范区和4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13万,主城区常住人口30万。
涪陵区自然条件好,人文资源丰富。
涪陵榨菜、涪陵水牛、涪陵红心萝卜是闻名海内外的三大特产;程朱理学"点易洞"、水底碑林白鹤梁是名闻中外的名胜古迹。
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之间。
地处长江、乌江交汇处,素有渝东南大门之称,是乌江流域20多个县市区的物资集散地。
总面积平方公里。
历史文化: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
2000多年前,涪陵曾为巴国别都,秦、汉、晋时设枳县,自唐以来一直为州所在地。
新中国成立后为涪陵地区,辖10个县,1995年撤地设涪陵市(地级),下辖两区一市三县,1998年恢复直辖后改设涪陵区。
地理环境:
涪陵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中部,介于北纬29°21′至30°01′,东经106涪陵一景°56′至107°43′之间,幅员面积29 平方公里。
最东点为焦石镇白鸡堡,最西点为增福乡大茶园,最南点为同乐乡金家店,最北点为丛林乡红墙院,全境东西宽公里,南北长公里。
在行政区划位置上,位于东部,东邻丰都县,南接武隆县、南川区,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区、垫江县。
涪陵城区位于乌江与长江汇合处,历来是川东南水上交通枢纽和乌江流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
区境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顺长江西上120公里即达市,东下通联华中、华东各省;逆乌江而上可至武隆、彭水、沿河等县,直达渝鄂湘边界及黔东各地。
区境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其总的特点是: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季风影响突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升高,气温递降,降水递增,立体气候明显。
四季特点:春早,常有“倒春寒”和局部的风雹灾害;夏长,炎热,旱涝交错,伏旱频繁;秋短,凉爽而多绵雨;冬迟,无严寒,雨雪少,常有冬干。
区境河流大多为雨源补给型,径流因季风降水而比较丰富,多夏洪秋汛,暴涨暴落,水位变幅大。
二、设计条件
设计依据
甲方提出的设计要求及建筑设计任务书。
相关历史、地理、人文、地质及基础设施资料。
甲方提供用地红线图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 48-2014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房屋建筑部分)》2013年版
《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2015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
《重庆市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2版
其它相关的我国现行国家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法令、法规。
基地条件
1.2.1 用地区位
本方案位于重庆市涪陵区滨江地块。
地块面临长江南岸,北边紧临滨江路,南面,东面紧临恒昌路,西面紧临江上明珠。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景观视线非常良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滨江路的停车位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
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地上停车楼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停车位的需求。
1.2.2 道路交通
项目基地北侧临滨江大道,车辆直接从滨江大道进入。
1.2.3绿化景观
场所中的各个环境要素成为设计的依据,充分地利用屋顶空间布置绿化景观广场,并在场地中打开视觉通廊,使得在场地内部视线通透开敞。
1.2.4地形特征
整个项目地块成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短,北侧面临滨江路,距离停车楼约22米(含人行道),设计为开放的市民广场,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南面为恒昌路,恒昌路与滨江路高差较大约14米。
1.2.5周边建筑
项目地块位西侧为贵博·江上明珠小区,东侧为自来水厂。
规划及相关城市设计要求
根据现场踏勘,我们为项目提出了以下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2)功能最优原则。
3)周边和谐原则
4)可操作性原则
设计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
1.合理利用现有场地条件,完善区域配套
2.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塑造环境与建筑的有机协调
3.采用与建筑形象相符合的建筑立面材质
4.塑造形态丰富的建筑立面
工程规模、设计范围及内容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为㎡,总计容面积为㎡,建设用地面积㎡.
三、总平面设计
设计概念
1)依山傍水的城市特质
2)以人为本社会理念
总体布局
整个项目地块成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短,北侧面临滨江路,距离停车楼约22米(含人行道),设计为开放的市民广场,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南面为恒昌路,恒昌路与滨江路高差较大,约米。
利用高差,停车楼的屋顶可以和恒昌路相接,这样在恒昌路上利用停车楼屋顶设置了屋顶室外停车场,这样利用高差形成了双广场的布置,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开放空间。
交通组织
停车楼汽车进出口,通过隐形消防车道与滨江路相交接,滨江路的人行流线和恒昌路的人行流线通过停车楼的电梯.楼梯很好的串联起来,即解决了停车的需求,又解决了人行流线的需求。
恒昌路接场地段由于是急弯道,从安全上考虑,这里只设置了人行出入口,不设置汽车出入口。
停车楼车行道路在建筑两侧,消防车道位于建筑西侧,设置消防回车场,既满足行车要求又满足消防要求。
环境景观与绿化设计
景观设计结合建筑统一考虑,景观以屋顶景观广场和沿滨江路的景观广场为主,形成主景观轴线。
沿滨江路的景观广场以铺地绿化为主,成为滨江路的开放空间.屋顶景观广场的植物,铺装设置上层次分明,虚实结合,使建筑物与绿化融为一体,从而真正达到景观设计的均质感和理性化。
四、建筑设计
单体设计
该停车楼为地上车库,地上4层,局部五层,地下一层,属于2 类车库;地下室层高为米,一、二层层高米,停车楼在第二层做了退台处理,退台的部分设计为露台,三、四、五层层高为。
汽车出入口分别在停车楼的两侧,在广场上的车道为隐形消防车道,和广场的铺装很好的结合起来,不破坏广场的景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私家车数量愈来愈多,对停车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而传统的停车楼在体现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追求显得不足,本方案提供了屋顶景观广场,退台的露台,有利于生态、环保、节地。
道路系统
停车楼汽车进出口,通过隐形消防车道与滨江路相交接,滨江路的人行流线和恒昌路的人行流线通过停车楼的电梯.楼梯很好的串联起来,即解决了停车的需求,又解决了人行流线的需求。
恒昌路接场地段由于是急弯道,从安全上考虑,这里只设置了人行出入口,不设置汽车出入口。
停车楼车行道路和消防道路由建筑两侧成环状布置,成消防环道,既满足行车要求又满足消防要求。
无障碍设计
通过无障碍电梯,可使残疾人方便的到达各层建筑。
工程综合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
停车楼内按2%的比例设置无障碍停车位,每层的卫生间均设置有无障碍卫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