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第二课时)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的第二课时。
备好一节课,要遵循科学的规律和原则,我把它比喻成金字塔,塔尖是课标,是核心,起统领作用。
第二次 是教材和学生,老师通过把握教材,分析学情,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和策略, 最后制定教学设计和过程评价。
我就以(农业第二课时)为例来具体阐述我的理解和构想。
一、课标: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二、1、教材的分析 本课包括“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走科技强农之路”两个标题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教材主要是通过两张地图,
来分析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
主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并结合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特点,
从而理解因 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课标修改之后,新教材加重了“走科技强农之路”这部分的笔墨, 地位,因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面临巨大的农业压力, 只有走科技强农之路, 我国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因地制宜和科技强农两部分内容没有孰轻孰重,同样重要,并重处理。
2、学情分析: 学习农业地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有些陌生而感到比较困难。
所以通过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1、依据课标、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节的教学目标定为。
(1 )学生通过模拟农业规划,体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从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 必要性。
(2)学生通过图文资料的理解,体会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取得的成就,从而激发爱国 的自豪感。
重难点:理解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的含义和体会科技强农的意义。
2、教学策略 *提出问题 ——组织讨论 ——►启发引导 一►总结评价
四、教学设计与过程评价
教学设计分为:导入新课、开展活动、课堂总结三个板块,在整个教学过程,评价贯穿始终,让学生能够 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评价方式:自我测评,组间互评,老师点评。
导入新课』庆节,我们学校的学生去济南南部山区的农业生产基地去体验乡村生活,展示活动图片,让学生 猜一猜,他们在种什么?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多种多样,通过老师的引导分析,结合济南的自然环境特点,引出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展开新课:
强调了它的重要
教法:创设情境 学法:感知案例 •小组合作
归纳原理
创设情境:根据课本图 4.13和4.15两幅图,学生分为2大组分别为北方组和南方组,
假想这是他们的家乡,
水源
(因为本节课面对的是长清学生, 根据学情,我设计了)
环节二:
情境:长清位于济南的西南部,东靠泰山,西临黄河, 大部分属于山区。
活动内容:结合长清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谈一谈下列现 象是不是符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呢?并说明自己 的理解和看法。
现象一:济南佳宝乳业的奶源设在了长清。
通过活动一“家乡我规划”和活动二“科技进我家”
,来为家乡农业规划与发展献计献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 i
活动一:家乡我规划
教学设计
环节一:
情景:老师角色扮演“农产品推销员”,提供一些农作 物比如:小麦、水稻、苹果、柑橘,以及鱼类、牛羊畜 种等图片。
学生扮演农场主的角色,模拟农业规划。
活动内容:1、小组合作,让学生分别根据南北方的自然 环境特点,采购适合生长的农产品。
以贴图的形式,把 它们布局在地图上。
2、小组派代表阐释选种以及农业布局的依据。
目的:通过两组学生的选种,能够发现他们的选择有差 异,主要是考虑了南北方光热水土的不同,自然而然的 总结出地形、气候、水源等是影响农业分布的主要自然 因素。
通过两组学生对农业进行的布局,发现虽然区域不同, 但是在布局上却有共性,比如山上发展林业,草地发展 畜牧业,江河湖海发展渔业等,从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 农业的原则,即“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耕则耕,宜 渔则渔”。
学生板书归纳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自然因素。
地形 气候
自然条件
因地制宜
评价量规
★ ★★能够全部选对农产品,
并会合理的农业
布局,理解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自然和人 文因素。
表现很棒啊
★ ★能够选择2-3种农产品,基本知道分布原 贝y,
能简单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一:r 才
现象二:长清双泉镇,果树很少见,但是核桃树满山。
现象三:五一劳动节期间,长清张夏镇举办了首届油菜 花节。
目的: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农业生产现象,从 自然条件来看,好像并不完全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其 实这样的布局,不仅是结合当地地形、土壤、气候等自 然环境要素,还考虑到了济南的交通状况、市场需求, 长清的经济效益与政策引导等社会经济条件。
从而让学 生更全面的理解“因地制宜”的原则,不仅要符合自然 规律,还要综合考虑人文因素。
然后学生板书归纳影响农业的人文因素。
活动二:科技进我家
需要加强喽 活动一总结:通过两个环节的层层递进的设计,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而且理 论联系实际,体现了 “从生活中发现地理,学地理服务生活”的教学理念。
地形 -目然 条件
社会经
交谊
继续努力呀
★只会选择1种农作物或者只会简单的布局, 但不
能清晰的理解其原因。
自我评价为(
)星级
评价量规
环节一:选一选
情境:老师扮演“科技特派员”的角色,进行科技推广。
学生扮演“农场主”模拟引进。
主要包括:
新品种:甘蔗品种--粤糖(高产高糖、适应性强、耐粗放管理)蜜柑好品种一一苏柑(皮薄易剥,肉汁鲜美,抗病虫害)高维C 大酸枣一一鲁枣(皮薄质脆,肉厚核小,有营养和保健价值)玉米新品种一一鲁玉(籽粒饱满,产量高,抗倒性强)新技术:无土栽培、滴灌喷灌技术、地膜、大棚技术、生物技术防虫害。
新机械:水稻高速插秧机、免耕播种机等
活动内容:北方组和南方组的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选择感兴趣的新产品、新技术或新机械模拟引进,并简单说出引进的原因,以及这些科学技术会对农业生产带来哪些好处。
比如:在新品种上南方组的同学可能会选蜜柑好品种,因为它适合在南方生长,产量大,糖分高,有市场价值等。
在新技术上北方组的同学可能会选地膜大棚技术,因为北方气温相对较低,地膜大棚能够提高地温、保水、保土,带来生产条件的改变。
目的:通过模拟引进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体会,更接近生活,比老师枯燥的讲授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 ★★能够说出3种以上的新技术的作用,并深刻体会到科技强农的重要意义。
表现很棒啊
★★只能说出2种新技术的作用,能够科技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环节二:比一比:
情境:用“变化发展”来验证科技给中国带来的强农之路。
活动内容:1、餐桌上的变化:通过照片,我小时候冬季蔬菜品种
单一,和现在学生冬季餐桌上食物的多种多样,从而形成鲜明的对
比,体会科技强农给生活质量带来的改变。
2、产量的变化:通过数字对比,袁隆平杂交前后水稻产
量的变化,(由4500到12000千克/公顷),以及2004 年至2010
年我国粮食产量七连增,和世界部分国家单位面积水稻产量的对
比图,体会科技强农带来了农业的高产。
继续努力呀
★ 只能说出1种新技术的作用,简单了解新技术给中
国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54*41
sasjii
™Lxll
I J I + P.
■
3、生产力的变化:通过视频资料,对比以往纯人力的播种收
割与现代化机械生产,体会科技强农带来了农业的咼效。
目的:通过比一比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科技强农不仅 保障了中国13亿人的吃饭问题,还丰富了人们舌尖上的 需求,同时加快了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步 伐。
需要加强喽
活动二总结:当活动二结束时,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出一种爱国情怀,那么我们所 追求的最高的目标就实现了。
个美国人曾经质疑“二十一世纪谁来养活中国?”只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走科技强农之路,我们就 通过老
师的精心备课和实际的教学,最终达到的目的是:
自我评价为(
)星级
结束语 可以自豪的 “我们中国人能养活自己! ”
板书总结
地形 市场
气候 自然条件 交通 河湖
政策
科技强农
社会经济条件
4^ 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