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省高原山地油茶采穗圃高效营建技术

云南省高原山地油茶采穗圃高效营建技术

云南省高原山地油茶采穗圃高效营建技术摘要从品种选择、采穗圃营建、穗条采集与建档等方面总结了云南省高原山地油茶采穗圃高效营建技术,以供气候相似区参考。

关键词油茶采穗圃;新建;改造型;营建技术;云南省;高原山地
中图分类号 s79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193-01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良好的生态、经济兼用树种,又名茶果树、茶油树、白花油茶,属山茶科茶属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油茶寿命长达几十年甚至数百年。

茶油属高级药、食两用油。

我国历代药典记载山茶油有“明目亮发、润肺通便、清热化湿、杀虫解毒”,“抗暑、抗癌、降脂、降压、抗菌、抗病毒、增强人体免疫、预防中风”的作用,对抵抗紫外线,防止晒斑及减少皱纹、黄褐斑、晒斑均有效果。

《本草纲目》记载“茶籽,苦寒香毒,主治喘急咳嗽,去疾垢”等。

为充分利用荒山资源,实现我国食用植物油木本化,解决我国因长期食用植物油而出现的草本化、粮争地、每年需大量进口食用油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结合油茶分布广、适应性强、品质好、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在全国18个省区,利用荒山荒地,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发展油茶500万hm2,至2012年底,全国已发展油茶366.67万hm2。

云南省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优势,省委、省政府提出发展66.67万hm2油茶,打造“绿色经济强省”的目标。

良种是油茶产业发展的关键和重要因素,只有解决良种问题,才能实现油茶的高标准、高效益栽培,才能使油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1-5]。

云南省要发展66.67万hm2油茶,良种必须要优先得到解决。

油茶采穗圃是油茶产业发展优先建设内容。

针对云南省山高坡陡的实际,为使油茶采穗圃实现高效经营,由文山州林木种苗工作站与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油茶研究所组成了“油茶采穗圃高效营建技术”课题组,以解决文山州发展20万hm2油茶的良种问题。

课题组从2008年开始从事相关工作研究,经过5年努力,总结了一套成熟实用的油茶采穗圃高效营建技术,实现采穗圃3年投产,5年产量达45万条/hm2的目标,有效解决了当前油茶产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良种问题。

1 品种选择
选择经过云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云南省油茶品种、优良无性系。

或从其他省区引种,经过云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油茶品种和优良无性系。

良种必须高度适宜区域栽培,最好选择区域良种。

云南省主要油茶良种见表1。

2 采穗圃营建
2.1 新植型采穗圃
(1)地块选择。

应选择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坡度15°以下、
阳坡或半阳坡、红壤、黄壤和砂壤,ph值4.0~6.5,海拔500~1 600 m的地块。

(2)林地清理。

清除林地内杂灌木、草,有条件的地方在秋、冬季可采取计划烧除。

(3)种植密度、整地。

采用高度密植,株行距1 m×3 m,栽3 330株/hm2。

采用机械水平带状整地。

沿等高线进行,带宽2.0~2.2 m。

为避免表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从下到上进行开挖。

第1带开挖完后,按株距在带上挖塘,塘规格60 cm×60 cm×60 cm,然后开挖第2带,将第2带表土(肥土)填第1带塘,如此依次进行。

地块全部开挖完后,用挖机对带整理平整。

(4)基肥、种植。

每塘施腐熟农家肥10 kg,与塘土拌匀回塘。

油茶是常绿树种,由于云南省春旱,一般雨季造林,6—8月进行。

采用15 cm以上的品种一级袋苗种植[6],如多个品种要分区种植,不能混栽,以保证品种纯度。

种植苗木采用“五个一”标准,即:一个标准塘,一棵合格苗,一桶定根水,一块保湿膜。

(5)种植后的管理。

种植后要经常检查,及时浇水、除草,做到土松草净。

每年施2次含氮量15%的氮磷钾三元复合肥,一至五年生树每次施100 g/株,五年生以上树每次施250 g/株。

结合施肥每年春季进行塘抚1次,半径50 cm,深度20 cm。

修剪以控制顶端优势为主,促进多发枝,发强枝。

病虫害主要防炭疽病及蚜虫。

2.2 改造型采穗圃
就是利用老油茶林,通过大树高接换冠的方法,2年迅速营建成采穗圃。

优点为见效快。

(1)林分选择及清理。

选择树龄在15~30年以内、病虫害少、生长健壮的优良林分。

清除林内杂灌木、草、枯枝、病虫枝,疏除过密油茶株,保证密度在1 335~1 590株/hm2。

(2)嫁接。

云南省由于冬无严寒,四季温和,油茶除3—4月外都可嫁接,但以1月、2月、5月、6月、12月为好。

按3.0 m
×(2.5~3.0)m密度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作嫁接目标树。

嫁接方法:主要采用“三刀法”切接。

一是穗条选择、采集与处理。

选择2—5月生半木质化枝条,基径0.5 cm以上,中部以上饱满芽为好。

穗条早晚或阴天采集,如不是随采随接,需保鲜运输贮藏,时间不超过6 d。

嫁接前穗条用清水浸泡10~20 min。

二是锯砧。

在嫁接目标树树干40~80 cm处,选择通直、光滑部位锯断,要求锯口平整,不拉伤树皮。

三是切砧。

选择砧木断面3点作为嫁接点,点与点之间呈三角形排列,分别在3点由上往下切出宽0.3~0.4 cm、长1.5 cm、深稍带木质部的嫁接口。

四是削穗(3刀)。

在芽正面距芽2 cm处斜削1刀,使砧木削断,削面呈马耳形,与芽背面相交成45°;在距芽下0.5 cm处向下削1刀,长1.2 cm左右,深达木质部;在芽背面距芽0.5 cm处向下削1刀,长1.5 cm 左右[6]。

五是嵌合、绑扎与套袋。

将削好的插穗单边形成层对准插入砧木,用普通厚0.006 mm农用地膜条密封绑扎,套上厚0.015
mm的聚乙烯(pe)保鲜袋。

六是遮荫。

用棕壳、竹笋壳或玉米壳等,制作成倒“u”形,绑扎在嫁接好的砧木上遮荫。

(3)嫁接后的管理。

及时除掉砧木萌芽。

嫁接35 d后检查成活率,当接穗成活长到10 cm左右时,在阴雨天,去除遮荫物及保鲜袋。

在砧木上捆绑长25 cm左右的小木棍,把成活的接穗绑在小木棍上防风折。

当接穗长到20 cm时摘除顶芽,促进侧芽萌发。

(4)圃地管理。

一是土壤管理。

每年冬季全圃垦复1次,深度20 cm。

夏季根据草生长情况铲2~3次,保持土松草净[7]。

二是水肥管理。

由于云南省冬、春季干旱,需及时给圃地浇水。

为使树体大量萌发穗条,追肥以氮肥为主,年施肥2次,每次施三元复合肥(15-15-15)0.5 kg/株。

3 穗条采集与建档
采穗圃建成3年后,即可开始采集穗条,采集量为整株树枝条量的30%。

采穗要早晚或阴天进行。

采集时每100条绑成1捆,贴上品种标签,装入保鲜袋。

穗条应用要有“四证一签”,即良种证、检疫证、良种生产许可证和良种经营许可证。

达到“四定三清楚”: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点生产、定向供应;品种清楚、种源清楚、销售去向清楚。

从采穗圃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建立完整档案。

4 参考文献
[1] 杨华斌,陈福,贾代顺,等.云南省便捷的油茶芽苗砧嫁接技术[j].中国果菜,2011(3):6-7.
[2] 张婷,刘双青,董妍玲.湖北省油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1(11):53-56.
[3] 王晶.河南油茶品种资源选育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652-17653.
[4] 翟吉东.凤阳县油茶良种引种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174.
[5] 杨伟波,付登强,陈良秋,等.海南地区引种试种亚热带油茶优良品种初报[j].江西农业学报,2012(4):63-65.
[6] 李基平,陈剑英.油茶育苗技术规程[m].昆明: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1.
[7] 陈福.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9):204-2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