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办学定位的思考

关于办学定位的思考

关于办学定位的思考
这次关于办学定位思想的大讨论,要进一步明确我们大学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思路,这是基于“办部队满意院校”,“出作战顶用成果”,“育打赢需要人才”的深层次思考,是大学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总纲。

我们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才能够真正去切合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切合军校发展的实际,进一步凝练出大学的办学特色,确定大学的办学思路。

作为大学的一名普通基础课教员,结合我们学校实际,现在就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仅供参考。

我们办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人才,造就人才,发挥人的潜力,一句话,就是要“以人为本”。

不妨借鉴一下西方名校的办学理念——牛津大学:探测、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励个人的创造精神;剑桥大学:追求学术性,培养有教养的人;哈佛大学:课程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适应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完整的学生。

对我们军校来说,军事人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对军事人才的培养,必须顺应历史条件的变化,适应军事斗争实践的发展要求,同军事斗争准备的步伐相一致,以未来作战需求为牵引。

从部队实际看,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军事人才,当前尤其需要加强对以下几个精神层面的素质的锻造。

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精神是军事人才最为重要的精神素养。

科学精神要求人们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世界,它能够矫正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基点和视角,提供认识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有助于人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信仰。

有了科学精神,就会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不盲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有了科学精神,对高技术战争的实质就会有客观清醒的认识,不夸大也不低估高技术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

有了科学精神,就能够在信息海洋中拨开战争迷雾,抓住潜藏在战争转型期表象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认识和揭示现代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科学预测和把握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及走向。

有了科学精神,就能够站立在军事变革大潮的前沿分析和思考问题,从国情军情出发,走跨越式发展之路。

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个人成才,除了要具有科学精神和各种基础的或专业的知识外,价值观念与科学精神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发现自己
的活动中形成的观念,是一种追求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理性态度,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精神气质、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之中。

一个人成才不可能掌握各门科学技术,但对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与强化却必不可少。

人文精神具有导向作用,科学技术越发展,就越需要人文精神。

有了人文精神,才会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就会明白为谁当兵、为谁打仗、为什么进行战争的道理;有了人文精神,才能够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吃得了辛苦,不为灯红酒绿和权钱色所俘获,不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有了人文精神,就能够锲而不舍,坚忍不拔,自苦淡泊,不求闻达,把精力全部倾注在事业中,而不是用在享乐上;有了人文精神,就会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把团队精神充分释放出来;有了人文精神,就会为人类的自由与解放不懈地去追求;有了人文精神,就能够运用人文科学所提供的谋略方法、协调艺术,解决复杂的社会系统问题和作战系统问题。

学习精神的培养。

未来作战是高技术条件下空地海天高度一体化的联合作战。

这样全新的作战样式,无论是我军还是外军,以前都未实践过,既无成型的经验可供参考,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资借鉴。

打前人未打过的仗,走前人未走过的路,干前人所未干过的事,要求我们培养的军事人才必须具有探索与创新精神,敢为天下先。

未来社会是学习型社会,知识经济是学习型经济,未来战争是知识型战争。

不会学习,就不会生存。

不会学习,就不会打仗。

现代人才学上有一个“蓄电池理论”,就是说,未来型人才仅仅是一块高能电池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电池,不断进行周期性充电,才能不间断地、可持续地释放能量。

一方面,知识创新速度的加快,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迅速倍增,知识更新的周期随之缩短,科技革命与军事革命几乎同步发生,武器装备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作战理论、编制体制、作战样式、指挥方式等不断变化,如若不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就无法掌握,原有的知识优势也将会很快消失。

在未来世界里不学会学习,不掌握人类所创造的最新知识与科技成果,就无法具备与强手较量的资格。

再谈谈教学与科研。

教学与科研,是学校工作最主要的两个方面。

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论对社会发展,还是对大学发展,以及对教员个人发展,都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

教学与科研,既有对立的方面,也有统一的方面。

一方面,教学与科研确实是有冲突的。

首先,从所要达到的目的看,教学与科研的直接目的是不同的。

教学的主要目的传输知识,而科研的主要目的是创造知识。

其次,从所要求的个人素质方面看,教学与科研所要求的个人素质也是有区别的。

教学注重的素质除了口才外,还有道德人格等方面的要求。

而科研则不同,科研注重的素质要求主要是在创造性思维和智力方面,而对口才等方面的要求则相对弱一些。

再次,从时间和精力方面看,一个人教学多了,必然会减少科研方面的精力和时间,从而也就影响到科研的深化和提高。

所以,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方面,教学与科研也是有冲突的。

另一方面,教学与科研又是统一的。

首先,从最终目的看是统一的。

教学和科研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这方面,二者并没有根本冲突。

其次,从长远和整体影响看,教学与科研也是内在统一的,并且二者是互相帮助、互相提高的关系。

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一是科研创新教学的内容。

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深化其基础是科研,而非其它。

二是科研深化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和深化其基础也是科研,而非其它。

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是:教学水平的提高可以为未来的科研提供一个好的人才队伍基础。

二是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利于科研的进一步深化,因为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知识发现过程。

再次,对同一个人而言,教学是果,科研是根,教学与科研从根本上也是统一的。

一个人要想把教学搞好,就得不断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否则,教学就是苍白和无力的,而且有可能是误人子弟。

所以,要想结出甜甜大大的教学之果,就得多进行科研方面的投入,根好才能叶壮,果实才有可能是丰硕的。

由于教学和科研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所以,我们在具体工作和考核中,应该合理兼顾。

作为一名军校的教员,上好课是必须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也应注重科研。

从实际情况看,在大学里,没有科研,就很难产生名师,教学水平也就很难提高,因为科研是产生名师的基础。

科研是高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一所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支撑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持久提高教学质量,营造浓郁学术氛围,造就学术大师必须依靠科研;改善办学条件,强大办学实力,实现建设一所全军综合性大学的宏伟目标更要依靠科研。

大学应该倡导科研与教学互动,鼓励一线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并且制定科研兴校战略。

可以出台一系列科研管理制度,通过实施科研津贴,加大科研项目经费的配套和成果奖励力度等措施,充分调动起全校教员的科研热情。

另一方面,科研成果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提高教学质量。

教员把科研成果和学科前沿最新信息引入课堂,融入教材,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拓宽了学生视野,对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