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课件第一单元第一课_文化与社会_复习课件(共24张)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课件第一单元第一课_文化与社会_复习课件(共24张)
• 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20/12/18
8
3、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
静态:形式丰富多样(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 于文化; (产品)
动态:活动过程(生产、传播、积累)
发展: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范围: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 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2020/12/18
21
四、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和作用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2020/12/18
13
三、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区别 •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 所谓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以
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所谓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
•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 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020/12/18
11
二、文化的社会作用
• 具有表现: • ①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落后的、
2020/12/18
16
• (2009福建卷31)2008年6月18日,中国邮政发行了《海峡西岸建设》特种邮票和邮资封。 《海峡西安建设》特种邮票形象地展示了海峡两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由此可见
• A.文化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 B.文化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C.邮票成为展示文化软实力的载体 • D.发行邮票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 ①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
所决定。 •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
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 A.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 B.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给经济以重大影响。某市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 吸引了大量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某市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促进了经济 的增长,
• ③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某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劳动 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2020/12/18
7
• (广东卷21)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 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这说明
•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 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 是一种文 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 化素养 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离不开物 质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 观历史文物.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都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看到历史上 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态的文化一般没有阶级性,但有民族性和和区域性。
2误区一: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属于文化现象。 • 注意: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 • 误区二: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 • 像音乐、戏剧等艺术属于文化的范畴,但文化不只是艺术。它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课件第一
单元第一课_文化与社会_复习课 件(共24张)
体味文化
文化是什么
文化与社会
文
化
在
综
合
三者关系、文化对社
国
文 化
文化与经济、政治
会发展的作用
力 竞
与
争
生
中
活
的
地
位
2020/12/18
2
一、文化的内涵
• 1、文化的内涵 • (1)从本质上看:“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 (2)从范围上看: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
2020/12/18
19
• (2009山东卷29)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应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该区某市致力于打造良 好的人文环境,吸引了大量投资;成分整合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了“逍遥乡村游”旅游线路;同 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培养了各类高素质人才。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上述做法的理论依据。
• 误区二: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 •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
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辨题看 到了文化的重要力量有一定的道理。 • (2)不同的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 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所以只有先进、健康的文化才会对社会发展起 推动作用。 • (3)文化是重要的力量,生产力、科技等也是重要的力量。所以,辨题中把文化说成是唯一力量是不 对的。
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其核心是国家 政权问题; •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 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2020/12/18
14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 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通常 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 ②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 ③我们这里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 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2020/12/18
12
注意以下几个误区
• 误区一: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所以任何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的 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注意:并非任何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 没落的文化则起到阻碍作用。
2020/12/18
5
2、文化的特点
特点
理解
是一种精 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 部分。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 是一种社 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会现象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
2020/12/18
6
注意以下几个误区
• 误区一: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 • 注意:文化素养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
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 误区二: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 注意: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但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
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 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以下四点: • 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人是文化活动的主体,没有人就没有文化; • 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 第三、文化既指精神活动,也指精神产品。 • 第四、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文化和非意识形态文化之分。意识形态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
2020/12/18
20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 ①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 •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 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
比较:不同区域的文化生活各具特色
2020/12/18
9
1.在我们身边,既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又有转瞬间已不再惊奇的网络文化.还有企
业文化、乡土文化等。这表明(
)
A.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B 文化现象无时不有
C 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D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文化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