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首乌(《开宝本草》)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块根。
主产于河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江苏等地。
原植物喜生于草坡、路边、山坡石隙及灌木丛中,喜温暖潮湿气候,忌干燥和积水,粘土不宜栽培。
味苦、甘、涩,性微温。
归肝、肾经。
功效补肝肾、益精血、截疟、解毒、润肠通便。
临床用名有生首乌、首乌、制首乌。
【本草汇言】《日华子本草》:味甘。
久服令人有子,治腹藏宿疾,一切冷气及肠风。
《开宝本草》:味苦、涩,微温,无毒。
主瘰疬,消痈肿,疗头面风疮、五痔,止心痛,益血气,黑髭鬓,悦颜色。
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
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
《本草衍义》:兼黑髭鬓,治肠风热多用。
《本草纲目》:何首乌,足厥阴、少阴药也。
白者入气分,赤入血分。
肾主闭藏,肝主疏泄。
此物气温,味苦涩。
苦补肾,温补肝,能收敛精气。
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
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冬诸药以上。
气血不和,则风虚痈肿瘰疬诸疾可知矣。
此药流传虽久,服者尚寡。
嘉靖初,邵应苍真人,以七宝美髭丹方上进。
世宗肃皇帝服饵有效,连生皇嗣。
于是何首乌之方,天下大行矣。
宋怀州知州李治,与一武臣同官。
怪其年七十余而轻健、面如渥丹,能饮食。
叩其术,则服饵首乌丸也。
乃传其方。
后治得病,盛暑中半体无汗,已二年,窃自忧之。
造丸服至半年余,汗遂浃体。
其活血治风之功,大有补益。
其方用赤白何首乌各半斤,米泔浸液,竹刀刮去皮,切焙,石臼为末,炼蜜丸梧子大。
每空心温酒下五十丸。
亦可末服。
茯苓为之使。
《本草经疏》:何首乌,本文味苦涩微温,《传》言味甘气温,其禀春深生气无疑。
春为木化,入通于肝,外合于风,升也,阳也。
入足厥阴,兼入足少阴经,故为益血祛风之上药。
雌雄二种,遇夜则交,有阴阳交合之象,故能令人有子。
肝主血,肾主精,益二经则精血盛。
发者,血之余也,故乌髭鬓。
其主瘰疬者,肝胆气郁结则内热,荣气壅逆,发为是病。
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与肝为表里,为少阳之经,不可出入,气血俱少,乃风木反主,行胆气,益肝血,则瘰疬自消矣。
调荣气则痈肿消。
治风先治血,血活则风散,故疗头面风疮。
肠 为痔,痔者湿热下流,伤血分而无所施泄,则逼近肛门肉分,迸出成形为种种矣,风能胜湿,湿热解则痔将自平。
心血虚则内热,热则心摇摇而作痛,益血则热解而痛除。
益血气,黑髭鬓,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气,延年不老者,皆补肝肾,益精血之极功也。
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者,妇人以血为主,月事通后,厥阴主之,带下本于血虚而兼湿热,行温益血,靡不除矣。
简误:何首乌为益血之药,忌与天雄、乌头、附子、仙茅、姜、桂等诸燥热药同用。
《本草蒙筌》:味甘、苦、涩,气微温,无毒。
茯苓引使。
忌猪羊血汁,恶萝卜菜蔬。
主瘰疬痈疽,疗头面风疹。
长筋骨,悦颜色,益血气,止心疼。
久服添精,令人有子。
妇人带下,为末酒调。
原取名曰夜交藤,后因顺州南河县何翁服之,白发变黑,故改称为何首乌也。
花采九蒸九曝,久服亦驻颜容。
《本草乘雅》:何首乌,原名交藤,以言象也。
观夫赤白交结,则金火亡刑,火金合璧矣。
更观夜合昼疏,则通乎昼阳辟则辟,夜阴之阖则阖矣。
设地大失其坚固,为痈,为痔,为瘰疬,为疠风;设水大失其润湿,为带、为淋、为精竭、为髓涸、为血液枯;设火大失其暖热,为冷、为厥、为卒中、为心痛;设风大失其动摇,为挛、为痿、为身半不遂、为行步不正。
仍可使风归动摇,火归暖热,水归润湿,地归坚固,而众眚除。
驻五形,充五藏,美毛发,悦颜色,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药性解》:味苦甘涩,微温,无毒,十二经络无所不收。
观其藤夜交,乃补阴之剂也。
消瘰疬,散痈肿,疗五痔,止肠风,乌须发,美容颜,补劳瘦,助精神,长肌肉,坚筋骨,添精髓,固腰膝,除风湿,明眼目,及治妇人产后带下诸血,老年尤为要药,久服令人多子延年。
春夏采鲜者,赤白合用,兼补气血。
茯苓为使,畏猪羊血、无鳞鱼、萝卜,忌铁器。
按:何首乌大能补益,全在蒸晒如法。
《药鉴》:气微温,味苦涩。
疗头面风,消诸痈肿。
长筋骨而悦颜色,益气力而止心疼。
久服添精,令人有子。
与血药同用,能黑须发。
与利药同用,能收痘疮。
佐白芷,又止痘疮作痒。
君寄生,又驱风疾作痛。
大都多年肥大者为美。
忌萝菔。
《景岳全书》:味甘涩微苦,阴中有阳,性温。
此其甘能补,涩能固,温能养阳。
虽曰肝肾之药,然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凡血气所在,则五阴之脏何所不至?故能养血养神助气,壮筋骨,强精髓,黑须发,亦治妇人带浊失血、产后诸虚等疾。
第其性效稍缓,暂服若不甚显,必久服之,诚乃延年益寿,滋生助嗣之良剂。
至如断疟疾,安久痢,活血治风,疗痈肿瘰疬、风湿疮疡、及一切冷气肠风宿疾,总由其温固收敛之功,血气固则真元复,真元复则邪自散也。
故唐之李翱著有《何首乌传》,即李时珍亦曰此物不寒不燥,功在地黄、门冬之上,诚非诬也。
服此之后,须忌生萝卜并诸血败血等物。
《本草备要》:平补肝肾,涩精。
苦坚肾,温补肝,甘益血,涩收敛精气。
添精益髓,养血祛风,治风先治血,血活则风散。
强筋骨,乌髭发,故名首乌。
令人有子,为滋补良药。
气血太和,则劳瘦风虚、崩带疮痔、瘰疬痈肿诸病自已。
营血调则痈肿消,赤者外科呼为疮帚。
止恶疟。
益阴补肝,疟疾要药,而《本草》不言治疟。
时珍曰: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冬诸药之上。
有赤白二种,夜则藤交,一名交藤,有阴阳交合之象。
茯苓为使。
忌诸血、无鳞鱼、莱菔、葱、蒜、铁器。
昂按:地黄、何首乌,皆君药也,故六味丸以地黄为君,七宝丹以何首乌为君,各有配合,未可同类而共施也。
即有加减,当各依本方,随病而施损益。
今人多以何首乌加入地黄丸中,合两方而为一方,是一药二君,安所适从乎?失制方之本义也。
《本经逢原》:何首乌,足厥阴、少阴药也。
性禀阴中之阳,产南方者最胜。
北地所生,虽极大者殊不足珍,以地偏属阴,而无阳生之力也。
白者属气分,赤者属血分,肾主闭藏,肝主疏泄。
以此气温味苦涩,苦走肾,温补肝,能收敛精气,所以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须发,为滋补良药。
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
气血大和,则风虚斑肿瘰疬之疾可愈。
生则性兼发散,主寒热 疟,及痈疽背疮皆用之。
今人治津血枯燥及大肠风秘,用鲜者数钱煎服即通,以其滋水之性最速,不及封藏,即随之而下泄也。
与苁蓉之润燥通大便无异,而无助火之虞。
肠风脏毒,用干者为末,米饮日服二三钱有效。
盖其内温肝肾,外祛少阴风热之验也。
丹方治久疟,用生干何首乌一两,柴胡三钱,黑豆随年数加减,煎成露一宿,清晨热服。
若夜疟尤效,乃散中寓收,补中寓散之法。
《本草求真》:[批]专补肝血。
何首乌专入肝,兼入肾。
诸书皆言滋水补肾,黑发轻身,备极赞赏。
时珍曰:何首乌足厥阴、少阴药也。
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肾主闭藏,肝主疏泄,此物气温味苦涩。
苦补肾,温补肝,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须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
气血太和,则风虚痈肿、瘰疬诸疾可知矣。
与地黄功力相似,独冯兆张辨论甚晰,其言首乌苦涩微温,阴不甚滞,阳不甚燥,得天地中和之气。
熟地、首乌虽俱补阴,然地黄禀仲冬之气以生,蒸虽至黑,则专入肾而滋天一之真水矣,其兼补肝者因滋肾而旁及也;首乌禀春气以生,而为风木之化,入通于肝,为阴中之阳药,后天之阳。
故专入肝经以为益血祛风之用,血活则风散。
其兼补肾者,亦因补肝而兼及也。
一为峻补先天真阴之药,故其功可立救孤阳亢烈之危;一系调补后天营血之需,以为常服,长养精神,却病调元之饵。
先天后天之阴不同,奏功之缓急轻重亦有大异也。
的解。
况名夜合,又名能嗣,则补血之中,尚有化阳之力,岂若地黄功专滋水,气薄味厚,而为浊中浊者,坚强骨髓之用乎!斯言论极透辟,直冠先贤未有,不可忽视。
《得配本草》:茯苓为之使。
忌葱蒜、萝卜、诸血、无鳞鱼。
又忌与燥热药同用。
伏朱砂。
苦、涩,微温。
入足厥阴,少阴经血分。
养血补肝,固精益肾。
健筋骨,乌须发,除腹冷,祛肠风,疗久疟,止久痢,泻肝风,消瘰疬痈肿。
治皮肤风痛,姜汁调敷,文火熨之,三次自愈。
配胡麻,治疠风。
佐牛膝,治软风。
研末,津调,封脐中,止自汗。
和艾叶煎浓汁,洗疥癣。
《本草新编》:何首乌,味甘而涩,气微温,无毒。
神农未尝非遗之也。
以其功效甚缓,不能急于救人,故尔失载。
然首乌蒸熟,能黑须鬓,但最恶铁器。
凡入诸药之中,曾经铁器者,沾其气味,绝无功效。
世人久服而不变白者,正坐此耳,非首乌之不黑须鬓也。
近人尊此物为延生之宝,余薄而不用。
惟生首乌用之治疟,实有速效,治痞亦有神功,世人不尽知也。
虽然首乌蒸熟,以黑须鬓,又不若生用之尤验。
盖首乌经九蒸之后,气气味尽失,又经铁器,全无功效矣。
不若竟以石块敲碎,晒干为末,同桑叶、茱萸、熟地、枸杞子、麦冬、女贞子、乌板于黑芝麻、白果,共捣为丸,全不见铁器,反能乌须鬓,而延年至不老也。
或问何首乌蒸熟则味甘,生用则味涩,自宜制熟为黑,则白易变为黑矣,此情理之必然也。
先生独云生用为佳,亦有说乎?曰:首乌制黑,犹生地之制熟也,似宜熟者之胜生。
然而首乌不同生地也,生地性寒而味苦,制熟则苦变甘,而寒变温矣,故制熟则佳。
首乌味本甘而气本温,生者原本益人,又何必制之耶。
况生者味涩,凡人之精,未有不滑者也,正宜味涩以止益,奈何反制其不涩,使补者不补也。
余所以劝人生用之也。
或疑何首乌乃乌须圣药,不制之,何能乌须?先生谓生胜于熟,读先生之论,则实有至理,然未见先生之自效,恐世人未必信先生之言也。
曰:吾谈其理,何顾吾须之变白不变白哉。
况吾须之白而乌,乌而白者屡矣,乃自不慎酒色,非药之不验也。
盖服乌须之药,必须绝欲断酒,否则无功耳。
或疑何首乌既能延年,而神农未尝言,先生又薄其功用之缓,是此药亦可有无之药也。
虽然,何首乌乌可缺也,亦顾人用之何如耳。
大约用之乌须延寿,其功缓,用之攻邪散疟,其功速。
近人用之,多犯铁器,所以皆不能成功也。
或疑何首乌今人艳称之,吾子薄其功用,得毋矫枉之过欤?嗟乎。
何首乌实有功效,久服乌须鬓,固非虚语。
吾特薄其功用之缓,非薄其无功用也。
如补气也,不若黄芪、人参之捷。
如补血也,不若当归、川芎之速。
如补精也,不若熟地、山茱之易于见胜。
此余之所以宁用彼,而不用此也。
至于丸药之中,原图缓治,何首乌正宜大用,乌可薄而弃之哉。
或问何首乌毕竟以大者为佳,近人用何首乌而不甚效者,大抵皆细小耳,未必有大如斗者也。
曰:古人载何首乌,而称极大者为神,乃夸诩之辞,非真亲服而有验也。
且何首乌小者之力胜于大者,世人未知也。
近来士大夫得一大首乌,便矜奇异,如法修制,九蒸九晒,惟恐少越于古人,乃终年吞服,绝不见发之乌而鬓之黑,可见大者功用劣于细小者矣。
无如今人为古人所愚,舍人参、熟地之奇,而必求首乌为延生变白之药,绝无一效,而不悔惑矣。
《本草分经》:苦,甘,温。
补益肝肾,涩精气,养血,化虚痰,乌须发,消痈肿,疗疟痢。
补阴而不滞不寒,强阳而不燥不热,为调和气血之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