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星化工部分车间拆除场地土壤治理与地下水修复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部分车间拆除及场地土壤治理与地下水修复工程项目实施方案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二○一五年二月目录附图附图1 地理位置图附图2 周边关系图附图3 平面布置图第1章总论1.1项目名称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部分车间拆除及场地土壤治理与地下水修复工程项目1.2项目性质属环保治理项目,本项目依托原有的污染治理系统,对部分拆除车间和污染土壤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修复地下水。
为污染治理项目。
1.3实施单位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1.4编制依据1.4.1政策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7)《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4.2标准和规范(1)《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2)《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急性毒性初筛》();(3)《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腐蚀性鉴别》();(4)《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5)《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l6297-1996);(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8)《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l2348-1990);(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10)《建筑施工厂界噪声标准》(GB2523-1990);(1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1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14)《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1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16)《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17)《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及验收规范》(GB50243-2002);(18)《车间空气中粉尘卫生标准》(GB10328-89~GB10333-89);(19)《工业企业内运输安全规程》(GB4387-84);(20)《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2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50019-2003);(22)其它相关现行法律、法规和标准。
1.4.3相关文件(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改环资[2004]73号关于印发《资源综合利用目录(2003年修订)》的通知;(2)《青海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3)《关于补充完善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备选项目材料的通知》环生函(2014)32号(4)《关于报送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备选项目材料的通知》青环发(2014) 295号1.4.4参考资料(1)《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场地与地下水修复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清华大学环境影响评价室 2012年1月(2)《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场地与地下水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北京国环清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1年9月(3)《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80000m2土壤污染区及地下水生产厂区勘察报告》,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询公司编号:281117(4)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估中心编写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范例》,中国电力出版社;(5)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化工投资项目经济评价参数》(2000年版);(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铬渣污染综合整治方案》;(7)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弃物研究所《铬渣污染治理的政策建议》;1.5编制原则(1)在贯彻执行《青海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根据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场地污染土和受污染地下水的分布情况统筹规划。
按照国家环保政策和相关技术规范指导意见,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采用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在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本项目污染土壤治理和地下水修复技术、环保、安全和经济的可行性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地分析论证,为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和承办单位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本项目是一个环境治理项目,对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治理坚持以无害化为主、综合利用为辅的原则,遵循我国危险废物处理政策,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确保对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进行安全处置,保护区域环境,防止二次污染。
(3)针对目前国内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治理技术方案和现状,结合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本着切实可行、工艺成熟可靠、技术先进的原则进行。
本项目经多方案比较,选择并采用国内领先且成熟先进的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酸溶湿法解毒技术,设备和材料立足于国内,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切合实际。
(4)充分利用现有的解毒生产线及厂址现有的供水、供电、道路等公用工程和辅助工程设施,以降低项目投资。
(5)充分考虑物流、人流、车流通畅,注重布置上的合理性和整体性,确保消防安全距离。
(6)突出环保意识,防止二次污染,充分重视消防、劳动保护和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要求,切实做到环保设施和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提高环境卫生质量,保障工人劳动安全,减少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7)尽可能缩短建设周期,合理估计风险,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8)贯彻合理利用和节约能源的原则,优化设计方案,采取可行的节能措施,尽力做到节能降耗,以降低运营成本,减轻政府和企业的负担。
(9)在考虑国家及地方利益的前提下,把对人民负责和对国家负责统一起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实事求是、客观、合理地评价社会效益。
1.6建设内容与规模本项目研究实施范围为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二车间、红矾钾车间、铬酸酐车间、铬粉车间及所属范围内的辅助车间建筑的拆除、根据受污染情况的分类堆放、设备表面污染物的清理、受污损建筑垃圾及土壤和地下水的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包括前期工程、车间拆除、场地建筑铬污染物及土壤和地下水解毒、受污损设备表面的清理、解毒后渣土进行综合利用及付家寨填埋场进行填埋等。
前期工程建设主要有拆除部分重污染车间防止污染扩散工程建设和建设场地清理等。
本项目计划于2015年4月开始进行防止污染扩散工程建设,在地上修建导水沟及地下封闭墙,将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防止对外扩散。
2015年5月至12月的8个月时间内完成拆除项目部分车间、项目场地分类及清理工作。
建筑铬污染物通过重度、轻度污染程度分类后,轻度铬污染建筑物用药剂溶液洗涤解毒,重度铬污染建筑物经过破碎后暂存在铬渣中转场待处置。
原有450吨/天解毒装置计划于2016年1月开始检修维护,同时填平补齐相关设备设施,待技改工作完成后投入运行,同年8月进行土壤开挖、钻井、土壤及地下水原位修复治理工程,2017年12月前完成全部有毒铬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解毒工作。
1.7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部分车间拆除及场地土壤治理与地下水修复工程项目2、项目单位: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3、项目地点:西宁市城东区八一东路5号4、企业法人代表: 史建斌5、项目负责人: 张生宝1.7.1工程建设内容①建设防止铬污染扩散设施防风:对铬污染土壤堆铺盖防水材料,并设置增湿喷淋装置;防雨:在铬污染区域周围设置导水沟,用于收集被铬污染的雨水等地表水。
收集水可直接用作铬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解毒工艺用水,多余部分与工艺废水一并进入水处理装置,经含铬废水治理后达标排放。
地下水截留工作:在厂区上游开挖一条沿围墙的长度方向宽1m,深度4m 的基槽,里面灌制防渗混凝土,以此截断自厂区外围地下水的流入并引导其沿混凝土围堰由西向东流出厂区进入小峡冲沟,减少治理区域的地下水量和水位。
②改造和维修铬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解毒装置:包括解毒厂房、解毒生产线、水处理装置,以及配套设施等。
③改造和维修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包括厂区供排水、供电及照明、道路、运输车辆、办公及生活楼、仓库等。
④改造和维修铬污染土壤堆存场地及辅助设施:包括防渗系统、围墙、浸出液收集系统等。
1.7.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1。
(需要处理的建筑物的量)表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第2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1铬的危害性2.1.1对人体的危害铬如同铁、锌、铜、锰、钴、硒等其他元素一样,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三价铬是生物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有激活胰岛素的作用,以增加对葡萄糖的利用,是人体维持糖代谢和脂肪代谢的必要物质,能保持血清中胆固醇的恒定,缺铬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葡萄糖耐力受损,葡萄糖、脂肪等代谢紊乱,遗传不正常等,低浓度铬会刺激植物生长和增产。
三价铬在植物中的含量为(~1)ppm,在动物中的含量为(~1)ppm,在正常人的肺、肾、脾、胃中的含量为(50~980)ppm。
成人大约每日需消耗700μg的铬,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但是过量的铬对人类和动植物都有害,铬的毒性与其价态及水溶性有关。
金属铬及其合金不会引起中毒,产生毒性作用的是铬的化合物,其中具有强氧化性和透过体膜能力的Cr6+毒性最强,是Cr3+毒性的100倍。
Cr3+在自然界中的流动性小,易沉淀,是重要的微量营养物质,但Cr3+不易被消化道吸收,对皮肤有刺激和过敏作用,易在皮肤表层和蛋白质结合而形成稳定络合物,引起皮炎和铬疮;Cr3+在动物体内的肝、肾、脾和血液中不易积累,而在肺内存量较多,对肺有一定的伤害;另外,Cr3+对抗凝血活素有抑制作用,超过一定量时有致癌作用。
Cr6+总是以氧化物CrO3、含氧酸根Cr2O72-、CrO42-的形式存在,而且流动性强、毒性大。
由于Cr6+的强氧化性,对人体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引起皮肤灼伤和溃疡,长期摄入会导致肉瘤、扁平上皮癌、腺癌等疾病;眼睛接触后会引起角膜损伤。
铬化合物可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进入体内,Cr6+对呼吸系统的损害主要表现是鼻中隔膜穿孔、咽喉炎和肺炎等疾病;Cr6+对内脏的损害通过消化道侵入造成嗅觉和味觉减退以至消失,剂量小时也会腐蚀内脏;Cr6+化合物进入血液中可氧化血红蛋白,从而使血红蛋白失去输氧功能,造成机体缺氧窒息,Cr6+进入细胞后,参与细胞内氧化还原过程,被转化成Cr3+,并与细胞内大分子结合,引起遗传密码的改变,影响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进而使细胞畸变、癌变,Cr6+还能引起肝肾病变,被毒理学家公认为是致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