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用净水器的发展过程及技术趋势近来,有很多圈内的朋友与笔者交流,对目前家用净水器的市场、技术、前景等产生了许多疑问和困惑,感叹:净水器是一个朝阳行业,很有前途;但,这个市场为何一直不温不火?这个市场究竟何时才能真正发展起来?发展的趋势如何?我们该怎么把握市场发展的大势?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等到净水器的春天?带着这些疑问,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走访了一些业内的老前辈,加上自己的一些陋识,花了点功夫,整理了点资料,来和大家共享。
技术是营销的原点。
下面,笔者将从家用净水器的内涵、发展历程、分类、主流品牌和技术及将来的技术发展趋势这些方面对这个行业做一些粗略的归纳,希望能为困惑中的同行提供点资助,对新入行的朋友提供点参考。
由于笔者只是刚入行的小字辈,资料、言论若有错误,请大家谅解、指正。
一、家用净水器的类别及发展历程、阶段我们通常喜欢把这个家用净水行业称之为“水家装”、“水家电”、“家用净水器” 等,其中(3)、(4)和(5),超滤机(微滤器)和活性炭过滤器,一般联合使用,笔者将这几类打包称之为“净水机”(包括净水桶);这个行业姑且称之为“家用净水器”,以便在概念上统一。
家用净水器产品应该属于“舶来品”,截至目前,大致分为4阶段:1、1990年一1995年。
这个时期,基本是从国外进口来的产品,由一些高端人群使用,大部分老百姓都不甚了解,售价高达万元以上,其时海南立升已经开始介入。
关键词:高价,知道的人少,进口为主。
2、1996 年—2000 年。
这个时期,国内家用水处理市场可谓风起云涌了,当时又结合了饮水机(净水桶,放在饮水机上的一种净化装置)的发展,像安吉尔、沁园、美的等就在那个时期发展起来的,而佳尼特、中荷、水管家、泉来、金利源等作为后起之秀,也开始崭露头角了,广东和浙江则成为2大生产基地。
关键词:市场蓬勃、技术混乱,价格战;国内厂家发展起来;竞争恶劣导致行业的整体不信任。
3、2001 年—2005年。
这个时期,家用净水器行业发生了一件极具震动性的事件,“凤凰来了”!江苏泰州的凤凰制水通过强力的市场操作,一下把这个行业给点燃了,大家没想到这个行业还可以这样来操作,营销原来可以这样做!虽然,发生了“凤凰水劫”,但凤凰培养了一批人,影响了一批人。
在这个时期,江苏爱惠浦公司把爱惠浦引入中国,将净水机的价格再次拉到高位,给了这个行业喘息的空间,这点也值得大书特书。
在这个时期,管道直饮水作为一种先进的供水方式在中国各地也蓬勃发展,广州、上海、江苏这3 个地区发展尤为迅速,涌现了深圳水务、上海管水、南京水杯子等一批优秀的企业。
桶装水、家用净水器、管道直饮水(以工程居多)作为家用水处理的三驾马车,在这个时期同时发力,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会共存。
溢泰也在这个时候进入中国,台湾的技术告诉我们,原来产品还可以这样做!功能水机在这个时期也得到迅猛发展,出现很多知名企业,如南京中脉、天年、深圳关键词:技术发展,行业影响大,国内厂家与进口品牌两翼齐飞;零售、工程、会销,外销。
4、2006—至今(以后3-5 年)。
这个时期,最为业内或相关人士熟悉,所以就简单介绍一下,一批老资格厂家如怡口、溢泰、爱惠浦、泉来等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一批新秀也开始崭露头角,如南京世保康、南京鸿碧等,优秀的厂家有 3 个共同点,技术营销、服务这 3 套车做的都可圈可点,此时价格战再次初见端倪,一些综合实力不济的厂家开始逐渐退出市场,市场初步得到规范,江苏继浙江、广东之后,成为第三个净水器商圈,保持苏商的特点,专注技术,市场开发稳健。
这个时期还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从技术角度看,不再是欧美唱独角戏了,日韩派系开始登陆中国舞台,正如家电行业,欧美、中国本土、日韩这 3 大技术流派在家用净水器这个行业继续重演“三国演义”。
从营销角度看,苏宁、国美等大型连锁卖场;家乐家、家居乐、金盛等大型建材超市等消费旺地已开始展示家用净水器,各类专卖店随处可见,工程项目配套比比皆是;电视广告、报纸广告、会议传播等轮番教育消费者,这个阶段的消费者对家用净水器的知晓率比2005年以前不知道强了多少倍!从服务角度看,很多厂家开始提倡以服务作为营销的前站,与营销合力成为组合拳,很多经销商也开始注重服务,在竞争中维护用户的“黏度”。
关键词:市场扩大,规范,洗牌,日韩技术,价格战,江苏生产基地。
下面,鉴于笔者从事的领域,着重谈谈净水机,附带讨论家用净水器。
二、现阶段家用净水机的技术类别1、混装型。
属于欧美流派,其优点是介于(2)(3)两者之间,较为简单,易于规模化生产;销售口径简单,易于推广。
从技术方面看,该类产品,使用前提是原水水质比较好(合格的城市供水),大孔径,大流量,否则,若某项自来水水质超标,会导致某种滤料使用寿命缩短或净水机本身并无解决能力,从而整个机器的过滤功效无法得到保证。
2、集成型。
起源于英国,大规模兴起于日韩。
其优点在于可以因地制水,对原水水质要求不咼,属于定制化产品。
从技术角度看,该类产品更适合中国水情,针对不同水情,定制处理工艺,选配滤芯,更科学。
但,从营销角度看,由于该类产品滤芯款式多,生产成本较高(与其他两类比),且,由于该流派的产品一般走小巧玲珑路线,所以滤芯的使用寿命都不长,滤芯逐次抛弃(寿命到时),。
在消费者消费心理尚未成熟时,由于受到更换费用的限制(特别是更换费用和零售价格的矛盾),只能得到一些懂行的消费者欣赏(据半年的数据显示,20%勺消费者简单阐述即能接受;30%勺消费者通过详细沟通也能接受;50%勺消费者无论怎么说,死活不接受)。
该类产品的影响力需要时间,营销手法更需要创新。
(目前上海水管家和南京鸿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3、单一型。
属于中国本土流派。
其优点是,结构简单,单项功能强大,易于规模化生产,易于传播、推广。
从技术角度看,由于中国的水质千差万别,“单项冠军”未必比“全能王”更适合中国水质。
总之,这3类技术流派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共存,而集成型技术,发展前景可能会更好。
《大腕》中有句名言,“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最能代表中国目前的消费文化,便宜的东西大家没信心;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很多厂家就开始走“曲线救国”的道路了,有的是公司,有的是品牌,都尽量带点“洋味”。
四、家用净水机的技术发展趋势这个问题比较大,不太好回答,但笔者还是想谈谈自己的浅见,希望大家别“拍砖”。
探讨这个问题,必须以“中国的水质情况”为基础,以“家用水处理技术”为路径,以“消费者为什么要使用净水机”为突破口。
把握了这3个方面,再结合市场营销、技术革新、优化服务就一定能将这个市场启动,做大!中国的水情是怎样的呢?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不相同,各地自来水水质(同一地区,各自来水厂的供水水质也不尽相同)、水压(同一家庭不同时间段,水压也忽高忽低)千差万别;北方硬度高,有些地区重金属超标,有些地区浑浊度高,有些地区含氟量高,等等诸如此类特殊问题也层出不穷。
目前的大多数净水器,无论国内品牌还是进口品牌,全靠一套工艺“包打天下”,对千差万别的自来水浊度、硬度、余氯、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矿物质等指标无法有效改善,不能做“全能王”,无法解决好消费者潜在的、迫切的问题,我们又怎能责怪消费者没有消费意识呢?“原国家卫生部部长钱信忠,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汤鸿霄研究员,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曲久辉研究员,清华大学水质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王占生教授等26位专家就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水体污染,自来水存在严重的卫生安全隐患以及自来水终端深度处理技术进行了研讨时呼吁:高度重视饮用水的安全与健康,政府、社会、企业和家庭共同努力,尽快让每一个家庭能饮用安全的净水和健康的好水。
专家认为:饮用水卫生恶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水源水质严重污染,尤其是看不见的化学污染,诸如农药、杀虫剂、合成洗涤剂、重金属、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及其他有害毒素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水质安全监测研究室主任鄂学礼研究员说:“目前我国90 %的水厂仍在采用上世纪初形成的传统方法对源水进行处理,只能对物理污染和微生物污染进行净化处理,而无法对化学污染,诸如农药、杀虫剂、合成洗涤剂、重金属、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及其他有害毒素进行深度处理。
”20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发现自来水厂水处理工艺中最为重要的消毒剂氯可跟某些化合物反应产生致癌物质,这表明用氯杀死水中细菌病毒的同时,也会产生一部分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现已发现经氯消毒饮用水产生的副产物超过100种。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发展中国家3 /4的农村人口、1/3的城市人口得不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
80%的疾病和1 /3的死亡率与饮用受污染的水有关。
水污染的防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尤其是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
因此,专家们一致认为:对自来水进行家庭终端深度处理,是有效解决“饮用安全的净水和健康的好水”的重要途径。
“(来源:《光明日报》,2006-8 )中国的家用水处理技术是怎样的呢?(见前文)消费者为什么要使用家用净水机呢?根据污染物类型大致可分为生物污染、无机污染、有机污染三大类。
几乎所有的水质专家都认为,当前饮水安全的最大隐患来自有机污染。
饮用水中有机污染的来源十分广泛,包括工业污染排放、化肥农药等农业污染以及人类的日常生活。
这些有机污染物不仅潜在危害巨大,而且更糟糕的是,它们很多都能躲过传统自来水净化工艺的处理,大摇大摆进入人体内。
余氯也是一个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指标。
去除有机污染和余氯(这也是影响口感好的关键指标),是净水器的“卖点”,也是消费者的“买点”!事实上,目前对付有机污染,技术上并不存在障碍。
中国科学院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强志民说:活性炭吸附、膜过滤等都可以有效去除饮用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但关键是,在“工艺”既定的基础上,怎样通过选用“材质”和“结构”创新,做到较好解决有机污染。
1、活性炭、超滤膜(微滤膜)的“材质”和“结构”分析。
超滤膜可以去除60%左右的有机污染,但无法去除余氯,且在没有预处理的情况下,膜的使用寿命会缩短;而活性炭可以去除80%左右的有机污染,但由于活性炭的本质决定了,它又会成为细菌的“温床”,所以,在家用水处理技术上,一般会把活性炭和超滤膜(微滤膜)联合使用。
先说说膜。
国外比较好的超滤膜有DO W海得能、安德膜、东丽膜、世韩、GE膜、国产比较好的有海南立升、天津的膜天、武汉欧科、昆山方式。
超滤膜从性能(强韧性)上看,暂时以国外品牌为好,但国产品牌在技术上已呈现赶超趋势。
在材质上,超滤膜的技术短时间内不会有重大突破,作为商业推广来说,暂时无须纠缠于技术,只要找到合适的孔径、膜丝强韧,膜壁易于清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