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教程文件

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教程文件

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三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1.下列加点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4分)A.咬文嚼字(júe)神往(wǎng )熟能生巧(shú)一蹴而就(còu)B.数见不鲜(shù)较量(jiào)举不胜举(shēng)一言难尽(jìn)C.一字之差(chā)槛车(kǎn)轻鸢剪掠(yuān)清沁肺腑(qìng)D.眉眼颦蹙(pín)惆怅(chàng)窸窣(sū)临渊羡鱼(yuā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4分)A.涵义蕴藉注消酩酊大醉B.含糊烂调疏朗遥思远怅C.因缘圆晕干躁回肠荡气D.啰嗦默契飘零得鱼忘筌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1)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______通常不好。

(2)你如果______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3)敏感而有______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A.涵义随意教养B.含义随便教养C.涵义随便修养D.含义随意修养4.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4分)A.一个作家不关心社会,不深人生活,而一味地闭门造车,想写出惊世之作,这无异于缘木求鱼,最终的结果是不难推测的。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B.一位出色的管理人员,他既要有远大的目光,综观全局,又要明察秋毫,尽可能不出现丝毫闪失。

C.在我国的历史上,一些受到人们推崇、有所作为的君主,总是心怀天下、与民同乐的明君。

D.一些腐败分子总是推己及人,认为旁人也与他一样,一心只想捞取名利。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4分)A.“蒲松龄世界华语短篇小说奖”颁奖仪式将于2005年4月下旬在“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故乡——山东省淄博市进行。

B.考试科目是否相对稳定,是关系到教育改革中的高考体制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中学教育能否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等。

C.一批普及型的学术著作近来广泛引起了读书界的关注,并受到了读者的好评和欢迎。

D.核工业50年的辉煌成就,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了海内外儿女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9题(每题4分,共16分)地球大气的“进化”史大约在46亿年前,地球由太阳星云中分离出来的星际物质演化而来,它的基本成分是氢气和氦气以及一些尘埃。

固休尘埃聚集结合形成地球的内核,围绕在外部的大量气体组成原始大气,因此在地球形成时,原始大气也已经同步形成。

原始大气的成分比较单一,主要是氢和氦。

那时整个大气层是不稳定的,刚刚诞生的地球显然还不具备“笼络”原始大气的能力而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内部有“叛逃分子”,因为氢是轻元素,属于容易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逃离的气体,它的速度很快,常常一不留神就飞出地球;威胁大气稳定的外部因素则是太阳风,它是太阳向空间释放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时速达到150万~300万千米,在掠过地球时,将氢和氦统统掠走,给原始大气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由于“初生”的地球引力较小不能够在争夺气体之战中获胜,原始大气就这样在产生后不久又消失了。

原始大气被吹走之后,在火山爆发、地壳板块碰撞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地球又生成了二氧化碳、甲烷、氮、硫化氢和氨等一些分子量比较重的气体。

这些气体不断增多,逐渐占据了整个天空,经过亿万年的积累,成为代替原始大气的次生大气。

在这个过程中,次生大气处于不断逃逸又不断得到补充的动态变化中。

温度、逃脱速率、分子量三个因素是气体逃脱地球重力吸引的最关键因素,温度越高、速度越快、质量越轻的大气分子越容易逃脱重力的吸引。

此外,猛烈的火山喷发可以扮演类似于火箭助推器的角色,帮助气体以更高的速度逃离地球。

那为什么地球次生大气仍然存在而没有像原始大气那样消失呢?从组成大气的元素方面来看,次生大气的组成多为分子量比较重的元素,不容易逃离;从地球方面来看,地球的引力增强变大,而且在大爆炸之后,宇宙扩展的速度特别快,行星之间的引力在逐渐减小,影响气体散失的外部因素也减少了;加上地球这个“大气生产工厂”本身的生产能力在增强,在气体逃逸的同时,源源不断的气体又产生出来,因此大气层可以保留,生命也因此得以产生、繁衍。

氧气的出现打破了次生大气的组成结构,氧与氨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氮。

氮与氧不同,它不喜欢与其他元素打交道,也不愿与水合作。

只有极少的氮被土壤中的微生物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吸收,进入生物界,但是一旦生物死去,这一点点氮又回到了空气里。

因此氨气逐渐被消耗光,而氮气因为“不合作精神”和“洁身自好”的禀性而很少受到损失,因此大气中氮的含量是最高的。

二氧化碳随着植物大规模地在地球上扩张,消耗一直比较大,逐渐减少;而氧气和氮气不断被大自然的“生花妙笔”分行出来,最终,地球上的大气变成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成分,地球“外衣”从此才稳定下来,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在这样优越的自然环境下才得以出现,从而真正开启了地球的文明时代。

6、下列关于“原始大气”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是由太阳星云中分离出来的星际物质演化而来的,其成分主要是氢和氦。

B.不稳定性是其特征,主要原因是刚刚诞生的地球还不具备足够强的引力。

C.太阳风是太阳向空间释放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时速可达到150万~300 万千米。

D.由于氢和氦是轻元素,它们成了最容易逃离的气体。

随着氢和氦的逃离,原始大气就这样消失了。

7、下列关于“次生大气”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是在火山爆发、地壳板块碰撞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B.是由二氧化碳、甲烷、氮、硫化氢和氨等一些分子量比较重的气体组成的,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

C.由于地球引力仍然不够强,气体逃逸现象依然存在。

D.温度、逃脱速率和分子量是气体逃脱地球重力吸引的三个关键因素。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8、关于地球次生大气仍存在而没有像原始大气那样消失的原因,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次生大气的组成多为分子量比较重的元素,不容易逃离。

B.宇宙大爆炸之后,地球的引力变大了,“笼络”大气的能力增强了。

C.由于宇宙扩展的速度特别快,行星之间的引力在逐渐减少,影响气体散失的外部因素也减少了。

D.地球这个“大气生产工厂”本身的生产能力在增强,在气体逃逸的同时,源源不断的气体又产生出来。

9、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与原始大气形成所需的时间相比,次生大气的形成经过了上亿万年,所需的时间更为漫长。

B.猛烈的火山喷发既生成了一些分子量比较重的气体,又扮演着类似于火箭助推器的角色,帮助一些气体逃离地球。

C.氮气的“不合作精神”指的是它“不喜欢与其他元素打交道,也不愿与水合作”的特点。

D.地球“外衣”的主要成分由氢和氦变成了现在的氧和氮,人类由此开启了真正的地球文明时代。

三、文言文阅读(36分)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

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

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

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言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

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行。

”甘罗曰:“臣行之。

”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

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

”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

”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

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唐曰:“请因孺子而行。

”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

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

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

”“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

”“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

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

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

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

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

归燕太子。

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唐辞曰辞:言辞B、燕者必径于赵径:通“经”,经过C、武安君难之难:责难D、府具币币:钱财;财货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君其试臣且行千里,其谁不知B 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C 请因孺子而行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D 请为张唐先报赵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1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甘罗自负自荐,承担重任的一组是()① 臣行之;② 君其试臣;③ 自请张卿相燕;④ 请为张唐先报赵;⑤请归燕太子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④⑤D、③④⑤1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甘罗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少年,身为秦相的文信侯做不到的事情,十二岁的甘罗胸有成竹,毛遂自荐,完成任务。

B、B、甘罗不但以寥寥数语说服了张唐,而且自告奋勇,出使赵国,不用兵刃相见,轻而易举地实现了“广河间”的目的。

C、C、甘罗给张唐进言,以应侯比文信侯,以武安君比张唐,比况对象身份相近,事理类似,因而很有说服力。

D、D、甘罗见赵王,先谈燕太子入秦等事,说明了秦燕不相欺赵危的事实真相,是真心为赵国着想,因而赵王答应了他的要求。

E、14、翻译句子(20分)(1)君其试臣。

奚以遽言叱也?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2)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四、现代文阅读(28分)在中国的章回小说中,每回结束必写一句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难道作者不怕这样一下子把读者从故事里拉出来,明白这故事原是他编造的吗?同样,在京剧《三岔口》中,任堂惠与刘利华的全部“夜战”,竟然都是在灯火通明中进行的。

为什么没有观者指责这种不真实已经近乎荒唐,反倒看得更加津津有味?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一根马鞭便是一匹千里神骏,几个打旗的龙套便是浩浩三军,抬一下脚便是进一道院或出一道门。

西方人面对这些可能惊奇莫解,中国人却认可这就是艺术的真实。

中国艺术家为什么敢于如此大胆地以假当真,将读者与观众“欺弄”到这般地步,非但不遭拒斥,反而乐陶陶地认同?我想,中国的艺术家更懂得读者与观众的欣赏心理——假定这是真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