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真题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C )(3分)A、粗犷.(guǎng) 蹿.(cuān)炽.(zhì)热千乘.(shèng)之国B、脊.(jǐ)梁矜.(jīn)持瞑.(míng)目衣冠.(guān)楚楚C、戏谑.(xuè)强.(qiǎng)迫骨髓.(suǐ)怙恶不悛.(quān)D、镌.(juān)刻作.(zuò)坊敛.(liǎn)财闭目塞.(sè)听1、下列成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3分)A、吐故纳新苦心孤诣贻笑大方相濡以沫B、雕虫小技如火如荼姹紫嫣红防微杜渐C、巧舌如簧韬光养晦吹毛求疵欢呼雀跃D、班门弄斧甘之如饴穷兵黩武绞尽脑汁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C)(3分)A、当前的基础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日益深入,是一个对教育价值观的认识逐步达成共识的时代。
B、丝绸之路,一个诗般浪漫的名字,承载着沿路各国互通有无、各民族文明交流互鉴的光辉历史C、来到张家界景区,我被大自然巧夺天工的奇丽景观震撼了,迫不及待地掏出相机拍摄去起来。
D、对于那些以权谋私、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违法乱纪的干部,必须依法给予眼里的法律制裁。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B)A、当前的基础教育,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日益深入,是一个队教育价值观的认识逐步达成共识的时代。
B、丝绸之路,一个诗般浪漫的名字,承载着沿线各国互通有无、各民族文明交流互鉴的辉煌历史。
C、来到张家界景区,我被大自然巧夺天工的奇丽景观震撼了,迫不及待地掏出相机拍摄起来。
D、对于那些以权谋私,严重损坏人民群众利益、违法乱纪的干部,必须依法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4、下列语句,标点正确的一句是(D)(3分)A、“到底是今天去图书馆?还是明天去?”妈妈走进书房,大声问我。
B、上了大学以后,我特别喜欢诵读唐诗,如《蜀道难》《琵琶行》等。
C、中华大地上,无数平凡的劳动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和忘我的拼搏奉献,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D、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C)(3分)A、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是一部日记体小说,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
B、莫言是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电影《红高粱》是根据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C、安徒生是丹麦作家,其童话作品《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白雪公主》D、“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6、古诗文填写(5分)(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3)学而不思则罔,学而不思则殆。
(《论语》)(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二、阅读鉴赏题(6题,26分)7-9题,(11分)种树郭橐驼转(唐)柳宗元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甚善。
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传其事以为官戒。
(选自中华书局《古文观止》)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1)隆.然伏行隆:突起(2)根拳而土易.易:换(更换(3)促尔耕,勖.尔植勖:勉励(4)字.尔幼孩字:生孩子(剩余)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故不我若也,吾又何为哉!翻译: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A、郭橐驼的树生长茂盛,果实硕大,其他人暗暗效仿,却赶不上他,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白“顺木之天”的道理。
B、郭橐驼认为,种树没有什么诀窍,只要随便将树种下,然后弃之不管,顺其天性,让其自由生长就行了。
C、一些人在树木种上以后,过于呵护,经常光顾侍弄,反而背离了树的本性,对树木造成了伤害。
D、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郭橐驼种树说明一个为官治民的原则----要顺应百姓,不要过多地干扰他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2题。
(15分)采蒲台的苇孙犁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
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
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
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
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
我走在淀边上,想像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
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
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
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
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
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
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
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
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
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
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
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
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
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没有!没有!”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
永远记住这两名简短有力的话吧!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著名散文100篇》)10、试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人好像寄生在芦苇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芦苇里穿来穿去。
参考答案:拟人,把人比作鸟,形象写出了白洋淀地区的人们在芦苇中生活忙碌的情形,体现了人苇相融,和谐美好。
(2)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参考答案:排比,强烈而又有气势地表达了白洋淀地区百姓在面对敌人搜查时,对敌人的仇恨,读孩子的关爱和集体的大智慧,以及正义坚强智勇双全的白洋淀人的赞美。
11、为什么说“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5分)参考答案:采蒲台地区发生了一次壮烈的战斗事实,芦苇在百姓和敌人的战斗中起到了掩护作用,为抗战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采蒲台的芦苇和百姓一样正义勇敢智慧坚强,有着象征意义,采蒲台的苇身上蕴藏的永不言败,坚强不退缩的精神代代相传。
12、当前,青少年精神缺钙的现象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请你给他们推荐一部有利于塑造其坚韧性格,培养其民族精神的经典小说。
并说说推荐阅读的理由。
(6分)(1)小说名称。
《》(2分)《草房子》、《青铜葵花》、《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2)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参考答案:简介作家、作品《草房子》是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先生的代表作,它讲述了油麻地地区富家子弟杜小康在经历家业陡败之后与父外出放鸭养鸭的故事,小康历经风雨苦难最终成长为坚强勇敢的男子汉。
这种苦难生活中的坚强与勇敢,值得现如今的青少年学习内化。
三、课程理论(2题,8分)13、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5分)(1)语文课程评价应该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情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2)口语交际教学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是学生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
14、判断题(3分)(1)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要“多认多写”,让学生吧汉子写正确、写规范。
(错,多认少写)(2)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对)(3)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对)四、教学实践(本大题4题,共26分)15.下面是《观察蔬菜、水果》一课的教学片断,请你谈谈它对于低年级说话课教学的借鉴意义(9分)(上课铃声一落,于老师拎着一只水果和蔬菜的篮子走进教师)班主任:于老师,您怎么拎着篮子来上课啦?师: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我买点东西中午回去招待一下。
刚到学校,上课铃响了,没来得及送到办公室。
生:于老师,我把您送到办公室去吧!师:别!我正好用它来上说话课,谢谢你。
(学生睁大了眼睛,露出了新鲜、好奇并略带怀疑的目光)师:小朋友,我家来了客人,我买了什么东西招待他呢?小朋友注意看,看看谁能说一说。
(于老师说完,把买来的蔬菜、水果一一拿出来,放在讲桌上)生:于老师买了韭菜、萝卜、蒜苗、苹果、橘子和香蕉招待客人。
师:如果先说“于老师买了很多东西招待客人,有”谁会说?生:于老师买了很多东西招待客人,有韭菜、萝卜、蒜苗、苹果、橘子和香蕉......师:很好,请小朋友把每样东西的数量也说出来,就是说,有多少韭菜,多少苹果生:(走到课桌前看着说)于老师买了一捆韭菜,两个萝卜,一把蒜苗,七个苹果,八个橘子,两嘟嘟香蕉招待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