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因素摘要:本文基于凯恩斯消费函数模型,根据1978-2007 年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统计数据,利用Excel拟合了城乡居民消费函数。
同时采用梯次回归方法对1978 - 2007 年我国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据此分析影响边际消费倾向的因素及其长期趋势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边际消费倾向长期趋势实证分析引言: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与出口需求是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遭遇瓶颈,扩大内需,深度开发国内市场显得尤为关键。
而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正是制约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同时决定了投资所带来的乘数效用,因此对于边际消费倾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消费函数的拟合:模型选择:本文基于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函数形式为:C= a + b YD, a>0, 0<b<1中C代表人均消费,a是自发消费,b是边际消费倾向,YD是人均可支配收入,C为人均消费支出。
数据:本文采用1978 - 2007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即为期间各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
采用各年CPI 代替通货膨胀率,据此计算城乡居民实际收入与实际消费支出,以使拟合结果具有实际意义。
模型拟合:本文利用Excel软件,分别对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数据采用普通二乘法进行回归。
其OLS回归结果为:农村居民OLS结果:C=62.862+0.7286*YDR2 = 0.9949城镇居民OLS结果:C=162.5+0.8549*YDR2 =0.9675回归结果显示了基于凯恩斯消费函数的C与YD具有高度的线性相关性。
2.边际消费倾向长期趋势实证分析分析方法:本文采用梯次回归的方法,以每10年数据为一组对凯恩斯消费函数C = a + b YD 进行回归。
首先对1978 —1987 年的城镇人均消费水平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回归,得到该期的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Mpc1,然后对1979 —1988 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得到该期的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Mpc2,依此类推,对1998-2007 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得到Mpc19。
采用这种梯次回归的方法得到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我国边际消费倾向的发展趋势,结果也具有实际意义。
(由于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长期趋势较农村居民更为显著,故以城镇居民为例)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1978—2007年间,边际消费倾向的总体趋势是下降的,以下我们将据此研究影响边际消费倾向的因素。
3.影响边际消费倾向因素分析根据凯恩斯的心理法则,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量没有收入增加量多,也就是dc/dy数值为正,但小于1。
但是对于转型期的中国,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只能有限解释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现实状况,我们对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的长期趋势提出了以下几点原因3.1 储蓄的刚性需求关于储蓄和消费行为规律,至今经济学和统计上尚未有令人满意的解释。
统计资料显示(如图),过去的10多年中储蓄率一直在持续攀升。
凯恩斯均衡国民收入两部门模型中,Mpc+Mps=1。
储蓄的刚性需求必然导致消费萎缩。
传统的中国国民消费观念渗透了儒家思想的崇尚节俭、自律、提倡克制、中庸(低调)、反对奢华等思想,因而在收入伴随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大多数可支配收入转为储蓄。
中国式家庭结构紧密,社会对家庭依赖程度高,传统的养儿防老等观念以及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子女承担着赡养老人的大量责任。
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最大隐患。
相关数据表明,目前中国80%以上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
此外,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改变了“高就业、铁饭碗”的局面,住房福利化也被逐步取消,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高额的子女教育费用等等都加剧了居民对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定。
为了防范将来可能出现的收入减少甚至失去收入的风险,人们通常会尽量减少当期的消费,加大储蓄力度。
同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住房制度、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大大提高了人们的预期支出,人们为了住房和子女的教育,不得不压缩当期的消费。
根据国家统计局近年的调查,我国消费者处理收入的首选方式是储蓄,选择率高达 60%,其中为子女教育而选择储蓄的高达38%,为购房而选择储蓄的为15%。
在消费信贷市场不完善的局面之下,刚性的预防性储蓄便显得尤为必要。
这样一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中低收入阶层的社会空间越来越窄,他们进入了消费与收入窘境——住房教育等等预期支出的不确定性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不断下滑。
根据实际收入计算表明1991年一1995年间城镇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为14.12%,1996年——2000年间为2.10%,而2001年一2005年间则下降为1.11%,这无疑降低了居民的消费倾向。
中国政府降低储蓄率的意图是明确的,2005年以来中国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作为基本国策,然而刚性的预防性储蓄需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储蓄率依然不断攀高,消费者必须依靠自己的储蓄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92—07年储蓄率变化来源:国家统计局3.2收入分配差距上文提到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随着收入的增长,每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少。
这一规律在同一社会同一时点上表现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穷人。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来理解,低收入者急需满足基本需求,而高收入者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了高额的储蓄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以及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因而随着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低收入的消费需求被抑制,致使边际消费倾向下滑。
以下我们取出两组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构造出收入分配与消费倾向的一种统计关系。
其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采用基尼系数来衡量。
应用统计学中移动平均法剔除偶然因素的思想,我们将80—89期间Mpc作为85年的边际消费倾向,以此类推,采集了85-98期间各年的Mpc。
高Gini 系数年份的数据样本为更加形象的初步观察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分配差距的相关关系,我们将边际消费倾向的数值做除以4处理,使之与基尼系数的数值处在同一数量级上。
然后制作出如下折线图以比较两者之间发展趋势的变化。
从图中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观察印证上文的叙述,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分配平均程度呈现反向相关关系,以下我们将对其进行统计意义上的检验。
(一)、检验基尼系数与边际消费倾向的相关性1.、首先检验这两组基尼系数数据是否属于不同的分布N(μ, σ),即这两组数据是否在统计意义上具有显著的区别。
记第一组基尼系数服从N(μ 1 ,σ1) 分布,第二组基尼系数服从(μ 2 ,σ2)分布 选择原假设H 0: σ 1 =σ 2 ; 备择假设H 1 : σ1≠σ 2 通过计算得:1X = 0.2242862X = 0.287857S 12 = 0.000462 S 22= 0.000132 ( S 12 、S 22 为样本方差) 构造统计量F 0= S 12/S 22=3.495495 ,F 0服从F 分布,令α=0.02,查分布表得: F 2= F 0.01(6,6)=8.47 F 1= F 0..99(6,6)=0.118因为F 1﹤F 0﹤F 2 ,所以原假设H 0: σ 1 =σ 2 成立,即两样本的方差是相同的。
在方差相同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检验这两个样本的均值。
选择原假设H 0: μ 1 =μ 2 ;、备择假设H 1 : μ1﹤μ 2 构造统计量T 0= (1X - 2X )×nS S 2221 = -0.6901T 0服从T 分布,令α=0.005,t α(12)=3.055,所以拒绝区域为(﹣∞,-3.055),因为T 0﹤-3.055,所以拒绝接受原假设H 0: μ 1 =μ 2 , 可以认为这两组基尼系数服从不同的分布,即第二组基尼系数在统计上明显高于第一组。
2、检验第一组的消费倾向数据是否在统计上大于第二组数据。
记第一组消费倾向数据服从N(μ 3 ,σ3)分布,第二组消费倾向数据服N(μ 4 ,σ4)分布。
通过计算得: 3X = 1.246729 4X = 1.104788S 32 = 0.012041 S 42=0.03251 ( S 32 、S 42 为样本方差) 构造统计量F 0= S 32/S 42= 0.370367,F 0服从F 分布,令α=0.02,查分布表得: F 2= F 0.01(6,6)=8.47 F 1= F 0..99(6,6)=0.118因为F 1﹤F 0﹤F 2 ,所以可以认为两组消费倾向的方差是相同的,我们进一步检验这两个样本的均值。
选择原假设H 0: μ 3 =μ 4 ;、备择假设H 1 : μ3>μ 4 构造统计量T 0=(3X - 4X ) ×nS S 2423 =1.7792令α=0.1,t α(12)= 1.356,所以拒绝区域为(1.356,+∞),因为T 0>1.356,所以拒绝接受原假设H 0: μ 3 =μ 4 ,因此可以在统计上认为前一组消费倾向数据大于后一组消费倾向数据,置信度为 90% 以上。
(二)、结论与原因分析上述统计分析表明,对于收入分配集中程度明显不同的年份,其消费倾向也有显著的区别,从统计意义上可以说,收入分配比较集中时,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也较低,边际消费倾向与基尼系数呈现出一种负相关关系。
基尼系数是西方经济学中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财富及收入分布不均程度逐年升高并达到危险水平是不争的事实。
据世界银行相关报告,中国80年代初期的基尼系数为0.28,2000年达到0.458。
另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测算,中国1996年的基尼系数是0.424,1997年是0.425,1998年是0.456。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所进行的城镇居民财产调查,2003年城镇最高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困难户的10倍。
在城镇人口中,占总数10%的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只占全部城镇居民财产的1.4%,占总数10%的最高收入的富裕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城镇居民财产的45%,另外80%的家庭仅占有全部城镇居民财产总额的53.6%。
城市居民家庭财产基尼系数达到0.51,远超过国际警戒线。
根据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在0.4以上,表示绝对不平衡,表明我国已经进入绝对不平均区间,且呈逐年扩大的趋势。
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将会影响到消费和储蓄的增长,根据凯恩斯三大心理规律之一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所言,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但由于高收入阶层占全部人口的比例较低,其购买力占全社会消费购买力总量的比例也比较低,因此,各阶层收入差距的扩大将会降低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