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ppt
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ppt
RED
1.思想解放
•维新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 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 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 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 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 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 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 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 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 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
RED
1.思想解放
•“中体西用”的利弊——利( 先进性):
•第四,“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播 大开了方便之门。虽然中学是体、但 西学既然已经为用,它就堂而皇之地 进入了传统框架,取得了合法地位, 从而有利于打破国民拒斥外来新生事 物的传统文化心理障碍。于是,在“ 用”的招牌下,西学大量涌入。江南 制造总局仅1896一年就译介西书120 多种,平均每三天即译介一种,可以 说是,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伴着西学 传播,中国的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夕,一些主 要的近代工业相继建立,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等政治理论也在这个过 程中被引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化交融 ,从而产生出中国自己的近代政治思 想。中国新的社会,就是在这个过程
RED
1.思想解放
•“中体西用”的利弊—— 弊(局限性):第二,它是洋
务经济深层的需要,是洋务派自 存的一种需要。洋务经济乃是一 种以政府为依托,以集权为特征 的官僚经济。无论从资金、技术 、市场诸方面,它都是一刻也不 能离开政府的。它是靠政府之力 ,集中纳税人手中的钱财,解决 兴办的经费。它是靠政府之力引 进技术,其原料和产品的相当一 部分,都是靠政府调拨的。于是 ,政府的支撑就成了洋务经济存 在的前提。这样,维护政府所代 表的传统制度,就成了洋务运动 的天职。正是这种既要举办洋务
RED
1.思想解放
•“中体西用”的利弊——利( 先进性): •第一,“中体西用”思想起到 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中体西用" 的合法化打破了中学的一统天下 ,使中国落后封闭僵化的局面得 以改观。随着西学范围的不断扩 大,西学为用的主张不再视为离 经叛道,"用夷变夏"不再是中国 思想界争论的主要问题之后,是 否应该对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及其 意识形态这个"体"进行某些改变 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 ,就成为人们关注各思考的主要 问题。因此,随着洋务运动的开 展,在学习西方器物的同时,也
RED
1.思想解放
•“中体西用”的历史意义 :
•2)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 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 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 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 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 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 的思想武器。中体西用作为中西 文化接触后的最初结合方式,有 其历史合理性。但中体西用作为 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 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 西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 嫁接,必然会要被新的形势所替 代。
RED
1.思想解放
•“中体西用”的利弊—— 利(先进性):
•第三,“中体西用”给人们思想以新 的启示,即学习外国的东西,必须结 合本国的实际。中体西用的本意没有 这个内容,但它的思维逻辑,却在客 观上使人们得到了启示。洋务运动后 ,拒绝学习外国的盲目排外思想固然 没有市场了,而全盘西化的主张,也 被多数人所否定。结合本国实际学习 外国的东西,已经逐渐成人们遵循的 法则。维新派在主张君主立宪的同时 ,也提出"保国保种保教"的口号。孙 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一方面吸收了 西方的政治理论,另一方面又结合当 时中国的实际,提出了民生主义(即 平均地权)。尽管维新运动和辛亥革 命因种种原因而失败了,但是维新派
RED
1.思想解放
•维新变法的影响:
•第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戊戌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 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 报刊热,出版新书热。戊戌时期 ,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 ”,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 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 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 倡。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 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 界革命”、“思想革命”、“道 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 史学革命”。
RED
一、时代背景
RED
一、时代背景
中英《南京条约》: •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 、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 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 商”),准许英国派驻领事 ,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 住。 •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 2100万银元。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英军撤出南京、定海等处江 面和岛屿。 •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 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 商自由贸易。
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特 点
目录
时代一背景 二 具体表现 三 总体评价
2
一、时代背景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清王朝的大门,并于1842年与中国签订了近代中国与西方的第一 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RED
1.思想解放
•“中体西用”的利弊—— 利(先进性):
•"中体西用"的集大成者张之洞 将"中体西用论"发展成"整顿中 法,仿行西法",并提出"以仿西 法为主";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 阶级维新派将"中体西用"发展为 变法维新,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 度;而以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 革命派,也受到"中体西用论"的 影响,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救 国救民的方略。不过他们突破了 中体西用论的框框,思想认识发 生了质的变化,主张仿效欧美国 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用暴力革命 推翻满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
RED
1.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背景: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 制复辟活动之时,还大力提倡尊 孔读经。他刚登上总统宝座,就 大搞尊孔祭天。1913年6月亲自 发表“尊孔令”,鼓吹了“孔学 博大”。1914年又发布《祭圣告 令》,通告全国举行“祀孔典礼 ”。为支持袁世凯帝制复辟活动 ,中外反动派掀起了一股尊孔复 古逆流,1912年起,他们在全国 各地先后成立了“孔教会”、“ 尊孔会”、“孔道会”等,出版 《不忍杂志》和《孔教会杂志》 等。康有为还要求定孔教为“国 教”,宣扬“有孔教乃有中国, 散孔教势无中国矣”。面对这股 反动逆流,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
二、具体表现
1思想解放 2生活巨变
RED
1.思想解放
•1)开眼看世界 •2)中体西用 •3)维新变法 •4)新文化运动
RED
1.思想解放
•开眼看世界
他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班子,翻译外国书刊。把外 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 时中国官吏的“参考消息”。为了解外国的军事、 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 《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 较为系统的介绍世界各国的情况,又组织翻译了英 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 还组织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等一系 列著作。通过分析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他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 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提出为了改变军事技术的落 后状态应该制炮造船的意见。林则徐在了解世界, 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成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文化, 促进西学东渐的带头人。被称为近代“开眼看世界 第一人”。
RED
1.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 发前后由胡适、陈独秀、鲁迅、 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 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 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 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 革命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 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 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 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 ”与“赛先生”)。这次运动沉 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 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 ,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
RED
1.思想解放
•“中体西用”的利弊—— 弊(局限性):
•第一,“中体西用”是那个时 代那样社会经济结构的产物。任 何一种文化实体都是植根于自己 的社会经济结构之中的。洋务运 动前夕的中国,是一个资本主义 尚不存在而自然经济普遍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要建立起“西体 ”是不行的,因为还不具备西方 式的制度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传统的“中学体用”还按照其
RED
1.思想解放
•魏源与《海国图志》
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的嘱 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 《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 最详细的专著。阐述了“师夷长技 以制夷”的思想。他认为,夷之技 长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 法。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 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 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着重要 启迪作用。“善师四夷者,能制四 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 国家民族安危的大事来认识。
RED
1.思想解放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 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 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 ,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 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出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 技以自强”的思想。这就是说, 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 建伦常作为国家安身立命之根本 ,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 术,目的则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 建统治。
RED
1.思想解放
•“中体西用”的历史意义 :
•1)洋务运动时期,封建传统教 育仍然处在中国教育的主体地位 。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 在不危及“中体”的前提下侧重 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 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 旧派的策略。在“中体西用”的 形势下,“西学”教育规模不断 扩大,层次不断深入。同时,“ 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 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地论证,促 进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 此原理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 新式学堂,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 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 统教育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