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古斯丁宗教哲学思想看永恒的现实性摘要:现实是变化的,永恒似乎永不可能。
而在奥古斯丁看来,永恒具有它本身的理想性与现实性。
首先,永恒是仅属于上帝的,是时间中的无时间者,而时间则是永恒的外在形象。
其次,在现实当中人们可以通过无限地接近上帝触摸到永恒,虽然说人们得以接近上帝需要靠上帝的恩典,但从奥古斯丁的陈述看来,人的自由意志仍然可以起作用。
自由意志使人们远离上帝,但同时它也是人们得以再次靠近上帝的动力因。
人们因为自由意志获原罪而经受尘世之苦,认识上也受尘世之物的蒙蔽而过多地去追求可变的、有限的事物而远离常在的、无限的上帝。
只有重新去认识自身,不断践行上帝对爱的要求,争取重新皈依上帝的怀抱,才能再次寻得永恒。
关键词:永恒;原罪;自由意志;自爱变化是客观存在的真理。
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却不断在寻求变化中的永恒。
现实生活讯息万变,让个体的存在时刻感受着变化带来的虚无感。
个体拥有把控灵魂的能力,希望在时间流中感受永恒所带来的安全感,在奥古斯丁看来,永恒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虚无。
一、奥古斯丁对永恒的理想性阐释其实永恒并不是一个新颖的话题,早在奥古斯丁之前,就有不少对永恒的研究。
如早期教父就有曾将上帝的永恒设想为时间的无限延伸观点。
奥古斯丁强烈反对这种看法,他认为如果用时间来衡量上帝的永恒性,那只会降低其作为永恒者的地位,而且也不足以说明上帝的神圣性。
“‘永恒’在奥古斯丁那里不是指无限长地延续时间,而是指‘永远的现在’,即没有过去、将来,而只要现在。
‘永远的现在’意味着没有生老病死的变化。
上帝是不变的,不能设想上帝一会儿出生,一会儿又病死、老了、死了。
与‘永恒’这样的存在方式相反的,是‘时间’。
”[1]91所以,永恒并不能用时间来量度或者由时间来界定。
“你是至高无上、永恒不变的;在你,从不会有过去的今天,而在你之中今天则悄然而逝,因为这一切都在你掌持之中,除非你把持它们,便没有古今。
你的年岁终无穷尽,你的年岁永远是现在:我们和我们祖先的多少岁月已在你的今天之中过去了,过去的岁月从你的今天得到了久暂的尺度,将来的岁月也将随前规而去。
你却永不变易:明天和将来的一切,昨天和过去的一切,为你是今天将做,今天已做。
”[2]9可以看出,永恒是上帝的存在方式。
在奥古斯丁那里,上帝并非经验实体,他仅仅是作为精神体而存在的,这样才可能具备了所有的至善品质。
而永恒仅仅属于上帝的,因为他是所有东西的创造者。
他不仅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时间,时间只是永恒的形象。
人们自身仅仅是在时间中经验永恒,即在川流不息的时间中之永不消逝的永恒,永恒的事物就是时间中的无时间者,而这就是上帝的永恒。
我们谈论时间,多是站在经验的角度而言,而既在时间中又不表现出流变的,则称为时间中的无时间者。
时间总是代表着变化,而无变化则意味着静止,而静止仅仅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个概念,它并无绝对只有相对的,事实上仍然是变化的。
所以无时间者除了不表现为流变之外,它还应该是在时间之外的。
只有在该物之上才能不受该物的制约。
在时间之外的,只能是它的创造者———上帝。
只有上帝才是永恒的,所以,时间中的无时间者称之为永恒。
“时间不论如何悠久,也不过是流光的相续,不能同时伸展延留,永恒却没有过去,整个只有现在,而时间不能整个是现在,他们可以看到一切过去都被将来驱除,一切将来又随过去而过去,而一切过去和将来却出自永远的现在。
”[3]在奥古斯丁看来,时间仅仅是体现永恒,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的还没到来,而现在也可以拆分为无数的过去与将来。
所有仅仅是当下这一相对静止的时间才可能称之为永恒。
而永恒的时间性也仅仅就表现为当下的这个刹那。
永恒仅仅是属于上帝的,而上帝则是超越了世间万物的至高存在,永恒作为上帝的其中一种属性,同样表现出了这种特质。
对于受造物而言,上帝并非是经验世界中可以触摸可以靠近的,它是非经验、非实在的存在。
永恒也并非是经验的、实存的,它仅仅存在于灵魂层面,也仅仅在灵魂的层面上可以体验。
所以,永恒应该是灵魂层面的存在。
二、奥古斯丁对永恒的现实性阐释:时间之内的受造物如何可以接近永恒1.受造物为何会堕落:原罪与自由意志原罪,它出自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它是专有的,是基督教徒解释人们为什么一来到这个世上就得受难,就要寻求解救的专有术语。
亚当和夏娃受了蛇的引诱而犯下所谓的原罪,最根本的意思则是指上帝所造的人却背离了上帝的意旨而做了上帝不想让人们去做的事情。
作为人类的祖先背离了上帝,那人类的后世也只能一直背负着背离上帝这样一种原罪而在世上赎罪,而赎罪最关键的是心灵上的虔诚与皈依,因为罪不仅仅指现实中的行为,人们思绪的流动一样可能成为罪。
正如经上所说的“: 你们听见有话说‘: 不可奸淫。
’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
”[4]奥古斯丁在探讨恶的问题时也认为“, 我们开始于想发现恶行是什么,整个讨论正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现在我们可以问:是否恶行无非是忽视永恒之物,即心灵靠自身便可知觉享有,且只要它热爱便不可能失去的永恒之物,反倒去追求属世之物,好像它很伟大奇妙似的,而它却是靠肉体知觉到的,是人之最少价值的部分,且永远不会是确实的。
我看所有恶事,也即所有罪恶,都要归于这类。
”[5]也就是说,一个行为是否有罪,是否是一罪行,就在于它是否背弃永恒者而屈从可变者。
所以从根本上说,原罪也就在于无视永恒者而看重可变者。
而亚当和夏娃为什么会那么容易地就受了蛇的诱惑则是个需要许多基督教思想者探讨的问题,本来人只是作为至高无上的主的受造物而存在的,上帝决定了人所有的一切本质与非本质,而人何以能背离上帝去做一些他不允许的事情,所以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亚当和夏娃的行为是上帝赋予给他们的某些潜藏特质所造成的,而这种潜藏的特质在奥古斯丁看来就是自由意志。
不管是亚当还是夏娃,或是他们的后世,身上都被赋予了或者说是遗传了这样的一种特质。
奥古斯丁在《论自由意志》一书中与埃伏第乌斯讨论所得出的是人有自由意志,并可以去决断自身。
人因被造有自由意志,所以他的意志才能是自由的:人在意志上意愿什么和不意愿什么完全取决于他自己的意志的决断。
也就是说,自由意志的存在使人能够将自己的想法置于自己意志的决断之下,而不是事事听从于造物主。
所以,自由意志的强效性导致了人能够背弃造物主的吩咐而听从于他自己的意志所指向的诱惑物,而不管其结果到底如何,这是人的全部伟大品性之所在。
然而,这也是人在现实世界中会堕落之根本。
人在被造时被赐予了自由意志这种能力,他本应该完全服从造物主的吩咐的,但同时他也被造物主赋予了自由意志,也就是说,服从或不服从都是造物主在造人时的一种意愿。
从这一角度出发,人类并没有违背过上帝的旨意。
正如经上说,“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
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所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
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
”[6]其深意就在于:人被赋有自由意志这种能力,也使他能忍受住任何引诱。
正因为上帝造人时,虽然要求人必须服从上帝的意旨,但同时给人以自由意志,因而把人是否愿意服从上帝的权利交给人自己,也就是说上帝让人们自己去判断,自己去选择将要走的道路。
所以上帝给每个人赋予了自由意志,一方面它是自由的,随人的意愿而流动;而另一方面因为它是万能的主所赋予的,也就给它增加了某些约束的成分,而这些约束成分的存在,使得人同样有能力去控制自己的行为,做到不背弃主。
如果人们太过随意,只能是带来更大的痛苦。
所以自由意志它是两面的,一方面它是人特有的决断自身的潜在本质,另一方面如果人们使用得不好则会成为了他们堕落的根源,而堕落的结果就是远离上帝,远离了永恒。
到这里,受造物为什么会堕落的问题也变得水落石出。
正是因为人有了自由意志,才让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听从蛇的诱惑而产生了与上帝隔绝的意愿而去追随有限者,这是堕落的源头。
而在带罪经历尘世生活的人们身上,自由意志继续存留,它是人们继续沉沦的主要原因,但它也成为了人们是追求正当生活前提条件。
所以现实当中受造物种种堕落的行为也就变成了可能。
人类因为原罪而被惩罚经历尘世的种种痛苦与磨难,而实际上这也是人们重新回归上帝怀抱的一个契机和途径,而如何过好尘世生活则成了人们回归上帝怀抱的一个关键。
人们只有逐渐抛开尘世有限的、常变的东西而努力去践行上帝对爱的要求,努力要求自由意志去过正当的生活才是回归道路上的根本。
而这个也是人们得以接近永恒的关键所在。
2.因爱而接近永恒:奥古斯丁关于爱的理解在奥古斯丁看来,爱应该分为享受和使用两种。
“首先,有被称作‘享受’的爱。
这是好的、井然有序的爱,是给予那些本身即有价值、值得成为目的的事物的。
⋯8943 .其次,有被称作‘使用’的爱。
使用是一直好的、井然有序的爱,是给予那些本身并无价值、不值得当作目的的事物的。
”[7]爱的对象则分为正当的和有用的。
正当是为了追求永恒者内心自我实现的东西,有用则是为了某种属世的目的,为了他者而欲求的东西,正当的爱是出于享用的渴求,有用的爱则是希望能使用某种属世之物,前者是心灵上的渴求,后者则仅仅是肉体上的欲望。
正如奥古斯丁自己所言“: 享受一件事物就是它本身的缘故心满意足地信赖它。
而使用则是利用一切可用的手段达到所追求的目标,当然这目标应是正当的,不正当的使用应当称之为滥用。
试设想,我们是在异国他乡的流浪者,在远离祖国的地方不可能生活快乐,所以我们对流浪感到厌倦,想要结束这种悲惨的境地,于是决意回家。
然而我们发现,要回家,回到我们的快乐开始的地方,就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交通工具,或者走水路,或者走陆路。
一路上,我们看到风景优美的国家,遇到变化多样的愉悦,这些东西令我们心花怒放,我们再也不愿急于结束旅程,我们沉醉于一种虚假的喜乐之中,不再思念自己的家乡,尽管家里的好事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
这就是我们处在世俗生活中的图景。
我们远离神,在外流浪;我们若是想要回到父家,这个世界就只能使用,不能享受,惟有这样,才能藉着受造的事物清晰地看见、领会神不可见的事,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借助于物质的、暂时的东西获得灵性的永恒的东西。
”[8]世间的东西或许可以作为一个目标去追求,但它们都应该是短期的,人们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永恒。
可是,人错误地运用了爱,使用了该享用的,享用了该使用的,即爱错了,行了不当行的,这称之为自爱。
奥古斯丁认为,自爱是人类忽视了上帝的存在,不明白享受与使用的区别,自爱的行为背弃了造物主对人类本身的要求,追其源头乃来自于原罪,来自于自由意志。
奥古斯丁说“: 什么是善良意志?那就是渴望过正直高尚的生活并达到最高智慧。
”[9]可以看出,自由意志本来可以让人们拥有善良的意志而过上正当的生活。
所以,人们只要把握好自由意志的摇摆,享用该享用的,使用该使用的,就能够把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