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学原理单选择1、“经济法”一词是“舶来品”。
2、“经济法”一词最早是于1755年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摩莱里在其名著《自然法典》中提出的。
3、现代经济法概念的形成,肇端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德国。
4、“经济法”这一概念首先在德国流行起来。
5、主经济法具有特定的调整对象,是独立的法律分支。
代表人物是哥尔德斯密特。
6、方法论说是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研究经济法。
其代表人物卡伊拉。
7、日本的经济法学说受德国经济法学说的影响较大。
8、在英国,人们尚未感到有使用“经济法”概念的必要。
9、《民法通则》的正式颁布,给聚讼已久的经济法和民法的关系作出了立法判决。
《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问、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10、个人和国家是社会的两个基本要素,由个人所组成的私人领域和由国家所支配的公共领域是社会的两块主要领域。
这也构成了法律包括经济法的社会基础。
11、亚当·斯密认为人是经济人。
12、私人利润的打算,是决定资本用途的唯一动机,但自私自利的人们并不可恶。
13、凯恩斯既然认为个人自由是不真实的,个人未必贤于、优于国家,国家干预有其必然性、必要性。
他提出了国家干预的初步思想。
14、凯恩斯的划时代的不朽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15、19世纪以来的主要社会思潮,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契约伦理。
16、功利主义把一切都化约为可计算的利益,把一切都看作是可以按得失相较原则交换的利益,甚至包括人的基本自由,它认为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大于优于先于少数人的自由17、罗尔斯批判了契约伦理,提出了公平正义,他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
18、罗尔斯提出了他的著名的正义原则: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
19、社会境况最差者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主要是人权问题。
20、当代正义原则是关爱境况最差者的原则。
21、人权按人分配。
22、经济法的社会基础指的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核心是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问题;所谓经济法的经济基础指的是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的关系,核心是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问题;所谓经济法的政治基础指的是契约自由与人权保障的关系,核心是确认国家干预与限制国家干预问题。
23、法律的调整对象是法律存在和划分的根据。
24、自然经济时期不存在经济法。
25、自然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经济。
26、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是自由竞争。
27、垄断是市场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
28、市场自由竞争的盲目无序性,表现为个别规划,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顾此失彼,造成遗漏,产业结构混乱,产业盲目无序地发展。
29、民法是主体平等法。
30、民法是私人本位法。
31、民法是意思自治法。
32、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市场竞争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
33、所谓法的普遍性意义:第一,法的普遍性表明了法的进化性。
第二,法的普遍性是一种“无知性”。
第三,法的普遍性也是一种“抽象性”。
34、法是普遍的而法所要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具体的。
35、普遍性规定的法与具体的社会关系之间,存在着相当的距离,不可能一一对应,完全吻合。
36、立法是从特殊性到普遍性,而司法是从普遍性到特殊性。
37、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要反映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质。
38、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要体现经济法的基本容。
39、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要统率经济法的具体制度。
40、经济法的根本宗旨就是通过调整特定市场经济关系最终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41、市场竞争是市场的竞争。
42、市场竞争是自由竞争。
43、市场竞争是公平竞争。
44、法律的基本原则是由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本质要求所决定的。
45、宏观调控原则贯彻经济法的始终。
46、宏观调控原则体现了经济法的主要特征。
47、宏观调控原则实现着经济法的基本精神。
48、经济法的基本精神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宏观为本。
一是秩序为重。
一是国家干预。
49、自由是人的本性要求。
50、市场主体的经营业绩优越于国家的经营业绩。
51、自由落实到了竞争中并在竞争中得到实现。
52、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存在种种限制竞争自由的因素和现象,其中之一就是垄断,包括行政垄断和经济垄断。
53、一切经济自由都可以、也应该归结为消费自由。
54、消费自由是通过经营自由以便“百样货迎百家客”。
55、为了消费自由才要竞争自由,两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56、私法的自由是形式自由。
57、经济法的自由是实质自由。
58、竞争的本义是多个主体(至少两个主体)旨在争取同一目标而竞相努力,当市场中只有一个市场主体,一个市场主体可以独占市场时就不会有竞争,或者尽管存在多个市场主体,但它们相互合谋,串通一气,合为一体,也不会有竞争。
59、所谓竞争是相互的,是指竞争只能存在于多个独立的市场主体之间。
60、企业合并与竞争的性质是相对立的。
61、竞争不能是自发无拘,放任自流的,不是无序的而是有序的。
62、竞赛不同于竞争,竞赛的目的是为了公众利益,或者为了奖励。
并富有友情与博爱。
63、竞争既然要求一种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精神和态度。
64、自由必然要求竞争,竞争是自由的表现和实现。
65、竞争分配是按能分配、按劳分配、按优分配。
66、经济法秩序禁止相互串通、意思联络、恶意共谋以限制竞争的现象。
67、经济法秩序反对地区封锁、市场壁垒和行业垄断。
68、社会秩序主要是自发形成的。
69、人们对待社会秩序应该像自然科学家对待物理秩序一样,抱一种客观主义、尊重事实、无为而治的态度。
70、“调”,一是调适,要求调整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有关措施以适应客观规律和适应市场要求,它不同于主观臆断,盲目干预;一是协调,一是控制一是矫正一是干预。
71、“调”和“控”,两者是在统一的。
“调”是“控”的限定,也是“控”的途径。
72、调控行为目的不在赢利而在秩序调控。
73、经济法以社会公共性为本位。
74、国家干预是社会公共性的本质所在和根本要求。
75、市场经济建基于社会化大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
76、市场经济是一种逐利经济。
77、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
78、经济法就既不是公法,也不是私法。
79、经济秩序是一种自由秩序、竞争秩序、秩序、公平秩序、公共秩序和调控秩序。
80、作为经济法主体的国家机构只能是公共机构而不可能是私人或私人机构。
81、主体设立的合法性一是指设立要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一是指设立要符合法定程序。
82、经济法主体的终极目的在于使社会上每人都成为主体。
83、经济法的主体既不是纯粹的私人,也不是纯粹的国家机构,而是国家机构与私人。
84、建立经济法体系的条件(1)一国或该国的执政党奉行一种比较成熟、比较稳定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
(2)本学科的研究要达到相当的程度。
(3)国家经济法立法具备一定的数量和质量。
85、多样性是存在多种多样的经济法的法律法规,并达到一定的数量,形成一定的规模。
86、法律体系的构建根据只能是法律的调整对象。
87、反垄断法或反限制竞争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共同构成市场竞争法。
88、经济法以民法为依归这是由民法的性质所决定的。
89、企业处于社会经济的中心。
90、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企业为本位,这就要求依法确立企业的权利。
91、只有真正服务、保障私权的公权才是真正合法合理的公权。
92、只有企业权利本位才能真正使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主体。
93、竞争维护者是市场经济公平、自由竞争的忠实卫士。
94、竞争维护者主要是国家机构。
95、竞争维护机构是一个专业机构。
96、竞争维护机构是一个独立机构。
97、竞争维护机构不尽是行政机关。
98、宏观调控机构应具统一性。
99、宏观调控机构应具有专业性。
100、宏观调控机构不尽是行政机构。
101、行政垄断主要有行业垄断、地区垄断和其他行政限制竞争行为。
102、宏观调控权的容(1)计划权(2)财政权(3)金融(调控)权(4)产业调控权。
103、计划,“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绝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
104、有国家就有财政,任何国家都存在财政问题。
105、反垄断者违反反垄断法的经济法责任构成包含(1)主体为反垄断者。
(2)主观上有过错。
(3)实施了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
106、由于我国经济法的立法主体既有中央国家权力机关,又有中央国家行政机关,还有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和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107、为了杜绝权力分割、法出多门,必须在授权立法中明确规定授权立法的事项、宗旨、原则和标准。
多选1、德国的经济法学说(1)集成说(2)对象说(3)世界观说(4)方法论说(5)机能说2、金泽说有几点重要的意义:一是指出了经济法产生的时代性,一是指出了经济法的功能,一是指出了经济法社会调节的灵活性。
3、公共选择派指出:国家不过是人类的一个普通组织,国家帷幕后的人既不比其他人更好,也不比其他人更坏,共同利益归根结底仅仅是大量权力之争的结果。
没有丝毫理由认为政治市场一定比经济市场更道德、更公正、更人道,事实完全相反。
4、市场自由竞争的盲目无序性,使得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脱节,要么供大于求,要么供不应求,供求严重失衡时,还会引起经济危机;市场自由竞争的盲目无序性,导致市场经济不能平稳顺畅地进行,而是大起大落,忽冷忽热,形成经济周期,出现经济波动,具有严重的不稳定性。
5、经营自由的本义是市场主体(包括个人、企业等经营者)有权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去管理其人财物、决定其产供销,具体可以分解为人事任免权、物资采购权、资金支配权、生产决定权、产品劳务定价权、产品销售权、酬金分配权、机构设置权、联营投资权、对外贸易权、拒绝摊派权,等等。
6、经营自由赋予经营者以独立、自由的市场主体人格,表明经营者不是国家机关的附属物,这些权利是其自由的表征和保障。
7、竞争自由就是每个人力争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自由让全部资源通过自由竞争去配置。
8、没有“调”的控,未经“调”而直接“控”,会“控”得过多过死,缺乏必要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会严重地束缚市场经济的发展。
“控”是“调”的后置,也是“调”的目的,只有达到“控”的目的的“调”,才是有效的“调”;只“调”不“控”,“调”而无控,无拘无束,放任自流,市场经济会失控无序,不可能长足发展。
9、经济包括个人,企业,职工,决策,管理等容和要求。
10、传统经济法体系的缺陷1.指导思想不正确。
2.按“身份”立法。
3.缺乏科学的标准。
4.具有严重的封闭性。
11、建立经济法体系的标准:(1)多样性与统一性(2)稳定性与变通性(3)现行性与超前性(4)国性与国际性。
12、经济法与行政法区别(1)两者的调整对象不同(2)两者的主体不同(3)两者的权力不同(4)两者的构成要素不同(5)两者的法律属性不同(6)两者的本位和宗旨不同(7)两者追求的利益不同13、宏观调控权的性质(1)宏观调控权是一种宏观性权力(2)宏观调控权是一种间接性权力(3)宏观调控权是一种调控性权力(4)宏观调控权是一种公权性权力.14、经济法责任的含义(1)经济法的责任是一种责任(2)经济法的责任是一种法律责任(3)经济法的责任是经济法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