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第一节 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一节 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3

第一节体温调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体温的调节方式。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

3能力:培养识别、理解图表的能力,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人体稳态的基础知识,体温的调节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无论春夏秋冬,我们的体温都保持37°C左右,这是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不断协调表现出的相对平衡。

机体是怎样保持这种平衡呢?
实施目标:
二、体温调节
(一)了解“体温”
讲解:在动物界,许多动物的体温是不恒定的,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

它们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这些动物叫做变温动物。

变温动物通常通过一定的行为来调节体温,保护自身。

如鱼类通过在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改变栖息的场所来调节体温。

两栖类和爬行类通过冬眠来调节体温。

只有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才获得维持自身体温相对稳定的能力。

人类具有较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在一定条件下,能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人体体温的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来完成的。

人的体温指身体内部的温度。

用直肠温度(36.9-37.9°C),口腔温度
(36.7-37.7°C),腋窝温度(36.0-37.4°C)来表示。

直肠温度最接近人的体温。

(二)提出问题
具有恒定的体温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致关重要的。

保持正常的体温是人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

体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严重时会导致人体死亡。

那么,人体是如何通过神经系统来调节体温的呢?
(三)自学讨论,弄清原理
我们知道,人体由于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不断产生着热量,所以人体本身是一个产热体。

因此,人体的温度就决定于人体产生的热量能否及时地散发出去。

体温调节的核心问题就是产热与散热相互平衡的问题。

人体产热的部位有哪些呢?人体又是通过哪些渠道散发热量的呢?
带着这两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书本“积极思维”部分内容。

请学生就刚才的两个问题作答后教师小结:
1.产热部位:内脏(安静时)、骨骼肌(运动时),精神活动和进食也能影响产热量。

2.散热部位:皮肤(由血液循环带到皮肤)。

3.散热方式:直接散热和间接散热。

在对直接散热和间接散热作进一步介绍后,强调:环境温度决定散热方式;在特定的环境温度下,采用何种散热方式是由神经系统来控制的。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神经系统对温度调节的控制,教师可根据“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画出下图协助讲解(见板书)。

生完成“分析1”
补充:
当环境温度升高到28℃~30℃以上时,汗液分泌增加;
当环境温度达到35℃以上时,主要靠汗液蒸发散热。

提问:人体体温相对恒定有何意义?
学生阅读,自学讨论后,选择几组派代表向大家介绍学习体会和讨论结果。

(四)运用原理,解决问题
提问:由于人的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人体由于某些原因(如:患传染病、严重外伤、烧伤等疾病)而大量产热,超过人的调节能力时就会发热。

发热对人体有害吗?人在高烧时食欲下降为什么呢?
学生交流讨论后,选择几组派代表向大家介绍讨论结果。

(五)教师小结,扩展知识
请几位学生回答后小结:发热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有利于消除病原体,使人体恢复健康。

再问:根据以上的情况,发热是不是就没关系了,不用看医生了?
再请几位学生回答后小结:体温过高会引起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的功能障碍,而且发热过程消耗大量的能量,对人体不利。

对高热病人必须进行降温处理,如头部冷敷、用酒精涂擦身体降温等。

五、板书设计
第六节体温的调节方式
一、体温
保持正常的体温是人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

人体体温的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

二、体温的调节
1.产热部位:内脏(安静时)、骨骼肌(运动时)
精神活动和进食也能影响产热量。

2.散热部位:皮肤(由血液循环带到皮肤)
3.散热方式:直接散热和间接散热
4.神经系统对体温的调节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
(2)环境温度较高时:热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
枢→
三、发热
发热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

四、习题与解析
1.课后作业
(1)正常的体温是人体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

人体体温保持相对恒定是通过神经系统等调节和过程相对平衡的结果。

(2)人体在安静时产热的部位主要是;运动时产热的主要部位是。

人体散热有和两种。

(3)直接散热是通过皮肤流经的血流量来调节的。

当外界温度高时,皮肤血管,血流量,皮肤温度,它与外界的温度差越大,散热就越。

(4)皮肤中调节体温的主要结构是()
(A)皮脂腺(B)汗腺(C)血管(D)表皮
2.参考答案
(1)新陈代谢,产热,散热(2)内脏器官,骨骼肌,直接散热,间接散热(3)舒张,大,升高,多(4)B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