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八章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区域经济学教程
第八章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区域经济学教程
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
二、城市化的测度
(一)城市的测度
• 根据测度城市考虑指标的不同,可以将世界主要国家城市 确定的标准分为如下几类。
•1 •2 •3 •4 •5
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
(二)城市化的测度 • 通常用城市化水平、城市化速度和城市成长力系数来衡量
城市化水平。可以认为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的的静态 指标,城市成长力系数是衡量城市化的动态指标。 1 • 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公式为: • 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100%
三、中国的城镇设置标准
(一)城市设置标准 • 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市镇设置标准不断变化。
1955年6月,国务院根据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 了市、镇设置的标准, 1986年4月,国务院批转民政部《 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的报告》,大大降低了 设市的标准,规定“非农业人口6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 值2亿元以上,已经成为该地经济中心的镇,可以设置市 的建制”,同时对撤县设市条件也作了相应的规定。1993 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 报告的通知》。
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
(三)关于城乡标准的划分
•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统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 第一,在2000年试行新的城乡划分标准后,此前(特别是 20世纪90年代)按老标准统计的城市化水平应当调整。而 目前尚未做出调整,既低估了以前的城市化水平,资料不 衔接,不好使用。
• 第二,全国是按照这一标准每年进行城乡人口统计的,各 省、自治区、直辖市只在逢0和5的年份按照这一标准进行 城乡人口统计,但地市以下一般没有这类统计,这给研究 区域城市化问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学者在需要区域城市 化水平的资料时,往往以非农业人口比重为基础进行估算 。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
• 在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两个作用力当中,城市的拉力起着决 定性作用。
• 而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拉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工业化 的发展规模与水平。
•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 城市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为工业化提供巨大的市场和良好 的发展环境,促进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
概4
(1)城市化地区。 • 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限,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
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从而划分城乡界限而设定的 指标。
(2)大都市统计区。 • 大都市统计区是指一个大的人口核心区及与该核心区
具有高度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连接社区的组合。
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
地方,可以设置镇的建制。
• 1984年,在《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 的通知》中,从两个方面下调了建制镇的设置标准:一是 区县级地方国家机关,均设置镇的建制。二是将具体标准 修改为“总人口在二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 超过二千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二万以上的乡,乡政府 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建镇。
第八章区域城市化与城 乡结构区域经济学教程
2020年7月26日星期日
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
• 主要内容: • 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 • 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 第三节城市化规律 • 第四节中国城乡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重点问题
●城市化实质与城市化规律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理论 ●中国城市化的轨迹及特征 ●中国城乡结构转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 • 用公式表示即: • 平均城市化速度=(p1-p0)/n • 式中:p1为报告期的城市化水平;p0为基期的城市化水
平;n为间隔年数。
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
3 • 城市成长力系数的计算方法如下:选择如下10个指标形成
一个判断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包括总人口、地方财政 支出、制造业从业人员数、商业从业人员数、工业产品销 售额、批发业销售额、零售业销售额、住宅竣工面积、储 蓄余额、电话普及率等。然后计算各城市在某一时期的增 长率,以全国平均增长率为标准换算为增长指数,10个增 长指数的算术平均数就是城市的增长力系数。计算公式如 下: S=110/10i=1/(xiyi) 式中:S为城市成长力系数; xi为城市第i项指标的年平均增长率; yi为全国第i项指标的年平均增长率; xiyi为城市第i项指标的增长指数。 当S>1时,为强增长;当S≤1时,为弱增长。
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
一、城市化的概念和实质
•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
过程。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 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 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城市化具有如下六个 方面的内涵。 •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 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 的过程。 • 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 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 因此,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一个国 家,一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互动机制建立起来,城市化也 就走上了稳定的发展轨道。
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
•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 形式;工业化是因,城市化是果。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一、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
•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 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 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 •2 •3
民的拉力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
(二)建制镇的设置标准
• 1955年6月,国务院规定:县级政府领导的行政单位,集聚
2000人以上可以设置镇的建制。1963年12月,中
共中央、国务院在联合下达的《关于调整市镇建制、缩小
城市郊区的指示》中规定:“工商业和手工业相当集中,
3000
70%以上
2500
3000
非农业人口占85%以上,确有必要由县级国家机关领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