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三年级语文散文阅读习题三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散文阅读习题三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散文阅读习题三篇(*)礼物灯光很暗,女儿在母亲的床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把一个包装很精致的工艺品盒放在母亲的身边。

那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

母亲依旧香甜地睡着,不时地发出轻微的鼾声,借着不很明亮的灯光,女儿发现母亲又瘦了许多。

挂钟轻轻地敲了几下,女儿便背起了书包和画夹,蹑手蹑脚退出了房门。

天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朦朦胧胧的月色里,小星星还在不停地眨着眼,借着月光,女儿欢快地朝一所很远的学校走去。

那是一所新校舍。

是一幢很高很高的大楼。

尽管路途遥远,但那是女儿心中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

没入学那会儿,女儿常常做梦。

梦见高耸的大楼和大楼里辉煌的一切。

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女儿高兴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欣喜地流了泪。

可是,入学要交纳1万元建校费,1万元呀,到哪去弄呢?入学的日了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

母亲病倒了。

夜里不断剧烈地咳嗽。

失去光泽的面孔,常常现出疲惫不堪的样子。

在女儿的眼里,母亲好久没有睡上一个完整的觉了母亲不很老,却有了白发。

女儿流泪了,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加倍回报母亲的爱!放学归来的路上,女儿一脸的阳光灿烂,思绪里不断勾勒着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

要知道,这件小小的礼物是她用画笔辛勤勾勒了近一个月才换来的。

为了买下它,女儿在那家工艺品店的橱窗前踯躅过多次。

女儿特别欣赏雕像中的女孩和女孩旁慈祥的母亲,仿佛那就是她与母亲的化身。

推开房门,女儿呆住了。

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

她刚想问,就见母亲转身从里屋捧出那个包装很精致的盒,走到女儿身边," 慧慧,你怎么学会乱花钱啦,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玩艺儿,袒胸露背的,连件衣服都没穿,多寒碜人哪。

"" 妈,这是一座母女雕像,是送给您的⋯⋯"" 好了,好了,就算是你有这份孝心,可买这能顶什么用啊,怎么摆得出呀!" 母亲把工艺品盒朝女儿怀里一推,"去,跟人家好好说说,退了吧?"不,我不退。

"" 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手套都行。

" 母亲说完,扎上围裙进了厨房。

女儿愣愣地站着没动,随着一声很清脆的响声,工艺品盒重重地滑落在地。

望着支离破碎的母女雕像,两行泪水终于从女儿的脸上流落下来。

1.本文记叙了女儿送母亲一座"雕像" 的故事,请写出故事的梗概。

2.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

"焦灼" 表现了女儿怎样的心情?(2)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

"小山似的"这个词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说说你的理解。

(3)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

说说母亲为什么"失望" 。

3.填空。

文中两次写到女儿流泪,第一次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_ 流泪第二次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_ 流泪4.文章结尾写饱含着女儿爱与深情的"雕像"破碎了,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谈谈你的理解(1)答案要点:①女儿送给母亲礼物②不被母亲接受(理解)③雕像破碎(2 分,答出一点给1 分)13.(1)答案要点:表现女儿既盼望上学,又担心家里生活困难,凑不够学费的那种复杂、矛盾的心情。

(2 分,其它答案意思正确也可)(2)答案要点:①1 万元来之不易②凝聚着母亲的心血(2 分,答出一点即可,其它理解正确也可)(3)答案要点:①嫌女儿浪费钱②认为女儿所送礼物不" 健康"(2 分,答出一点给1 分)14.感激等;委曲等(4 分,每空2分)15.答案要点:①母亲对女儿不理解②女儿伤心失望(3 分,答出一点即可,其它理解正确也可)(*)父亲,你是座耸立的山①小镇的汽车站到了。

父亲放下肩上一直背着的我的行李,说道:“到学校给家里写信。

”这是走了十几里山路后父亲说的第一句话。

我答应了声,木讷的父亲就再没开口,只是默默地看车来的方向,手中拿着我简单的行李。

我从侧面看了一眼父亲,内心一阵酸楚。

父亲太苍老了,但我却要离家远行去读大学,他那已经布满皱纹的脸上又不知要爬上几道皱纹了,我这长子能给这个家带来什么,弟妹小,母亲身体又不好。

父亲肩上的担子⋯⋯我忍不住又看了眼父亲瘦小有些干枯的身体,我担心他会被艰辛的生活压垮。

车来了,我跳上汽车,父亲在扎得结实的行李上又仔细地察看一遍,挨个儿拍了拍,才递给我。

我站在车门口,等着父亲还有什么话,但他只是眯着眼睛,看了我几眼,终于没说一句话。

车开了,父亲还站在那儿,直到变成了一个黑点,被汽车掀起的漫天尘土裹住。

②放寒假了,又回到了熟悉的山村熟悉的家。

山村的生活依然重复单调,平平静静。

父亲去山上干活还没回来,母亲正在屋内张罗着给鸡喂食。

我没有听从母亲的话坐在屋里,找了把锄头上山去找父亲。

③村子四周都是山,山上向阳的一面开垦着许多梯田。

我忘了问父亲在哪座山上,只得一个个山去寻找。

我爬上一道山梁,站在高处向四周张望,见对面一个山脊上有一个人正躬着腰。

那背影是我十分熟悉的,远远看去,父亲显得那么瘦小,要不是正挥着锄头,真疑心那不过是山上的一棵树,—块石头,一点也不起眼。

我走过去,父亲直起腰看清是我,笑着问:“回来啦?”“回来啦。

”“回去吧?”“不,锄一会儿吧。

”父亲便没再坚持,我又像从前在家一样跟在父亲旁边锄起地。

山坡上很静,我们都没有说话,像从前干活一样,能听见有节奏的锄地声。

④天渐渐黑了,山脚边的村子里炊烟袅袅,传来女人唤鸡和狗吠的声音。

父亲站起身,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拍拍身上的尘土,说道:“回去吧。

”我扛起锄头,沿着小路,慢慢向山脚走去。

父亲走得很慢,头上的咖啡色毡帽上有些尘土,我几次想替他掸去,但终于停住了手,我不想打搅正在专心走路的父亲。

⑤几年过去了,到了四年级,研究生考试开始报名了。

但我却犯起了踌躇,左思右想总下不了决心,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那双疲惫的眼睛,还有几个年幼正在上学的弟妹的满是热切盼望的眼睛,然而放弃多年的心血⋯⋯我有些濒于绝望了,但我终于决定回家去征求父亲的意见。

父亲对我的突然回家只略微有些惊讶,却没有问。

吃过晚饭,收拾好后,父亲和我坐在厨房里的桌边,母亲在一旁纳着鞋底,小弟弟坐在旧桌边做他的作业。

我艰难地开口了:“我想读研究生,特地回家来商量,我只是担心⋯⋯”我没有说下去,看着眼前苍老的双亲,看看古旧被烟熏得昏暗的墙壁,我突然想骂自己。

父亲长时间地沉默着,脸上仍是那平静的表情,母亲停止了纳鞋,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看看父亲,嘴张了几下终于没说。

屋子里一阵凝固般地寂静,我的心悲哀起来,为父亲也为自己。

⑧父亲打破了沉默,声音很安详:“考吧,别担心家里。

”我刚想张嘴,父亲又说:“读书是好事,不能误了。

坐了一天车,早点歇吧。

”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屋内又沉默了。

我没有再说什么,站起来向里屋走去。

⑦第二天父亲送我上路了,我们一前一后走着,和第一次送我上大学一样,所不同的是,没背行李,但我却多了份重压。

车来了,父亲道:“到学校好好考。

”我使劲点点头。

车已经开得老远了,我还能看见父亲仍站在那儿⑧父亲,回去吧。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木讷() ②炊烟袅袅()⑧掸去() ④濒于绝望()2.“父亲放下肩上一直背着的我的行李”句中,将“我的”去掉是否不影响原意?3.第①段中哪两个细节表现了父亲真挚的爱子之情?4.文中父亲“木讷”,这里除了有性格的原因,还有其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在初中课本中接触过一个“类似”的人物,“仿佛石像一般”“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这个人物是谁?5.在第②段中哪处体现了“山村的生活依然重复单调,平平静静”?6.“我忘了问父亲在哪座山上”干活,是“我”的粗心吗7.文中两次表现父亲的“小”,一次是“父亲还站在那儿,直到变成一个小黑点”,一次是“父亲显得那么瘦小”,“一点也不起眼”,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8.在第⑤段中哪些文字说明了“我”的“踌躇”和开口的“艰难”?9.既然“艰难地开口”了,为什么还要“突然想骂自己” 呢?“我的心悲哀起来,为父亲也为自己”,为“父亲”什么?为“自己”什么?10.怎样理解“母亲停止了纳鞋,屋里一阵凝固般地寂寞”,“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屋内又沉默了”?11,怎样理解第①段中父亲说的“到学校给家里写信”,“我答应了声” ;第⑦段中父亲说的“到学校好好考”,“我使劲点点头”。

“我”的“反应”互换位置是否可以?12. 文中说父亲“木讷”,怎样理解木讷的父亲“是座耸立的山” 呢?语文课外阅读精练答案(一)1. ①nè② ni ǎo⑧dǎn④bīn2.强调是“我”的,加重表现了父亲是替“我”背着的,强调了父爱。

3.①到学校给家里写信; ②在扎得结实的行李上又仔细地察看了一遍。

4.生活的重负,闰土。

5.父亲上山干活,母亲在屋喂鸡。

6.是我急切地想见到父亲。

7.父亲长得确实瘦小,与生活的重负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是从远处来写父亲的; 作者更要表现的是瘦小的父亲,也是如此伟大的父亲。

8.“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疲惫的眼睛,⋯⋯盼望的眼睛。

”9.家里实在无力支付自己的学费,自己应该帮父母一把。

父亲支撑这个家实在是太艰难了; 自己的“心血”要“绝望”了,自己的不懂事。

10.通过母亲纳鞋的声音的停、响,来反衬这件事的难度,表现父亲的难处和爱。

11.这是父亲说的非常关键的两句话,报平安家书,对于还不太谙事的“我”只能是“答应了声”,而经过了四年的风风雨雨,“使劲点点头”表现了对父爱的一种深刻领悟。

12.“木讷”和“山”在此是如此协调,山之无语,但山之巍峨,正如父亲一样崇高。

(*)门前三五步①门前三五步是他的活动范围。

他渴望着能到远一些的地方去。

可是,他用板凳走路。

②十岁的时候,一天,姐姐和她的同学要去春游。

他倚在床上,瞪大了眼睛,叨念着:“姐姐,我也想去。

”声音很低,姐姐却听见了。

四目相视,他畏怯地躲开了姐姐的眼睛,低下头,像是做了什么错事,两只手在胸前绞呀扭呀。

姐姐噙着泪,满足了他。

这是他记忆中的一次“远足”。

③看着人们骑着自行车去上班,看着人们飞跑着去追那将要起动的汽车,他的心,常常被那无可奈何的凄楚浸得发酸。

偷偷地,他用力撑着板凳,想站起来,去跑、去跳,去追赶生活的节奏。

但是,能力赶不上* 的悲哀,每一次都那么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心。

④修鞋的摊子摆在门口,他默默地守着它。

垂着眼皮,悄悄地看着行人们的腿和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