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题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题

2013年11月27日
一、简述宋代的各类说唱音乐的艺术特点,内容及演唱方式。

宋代说唱音乐的形式极其多样,如说话,银字儿,讲史,说经,弹唱因缘,说浑话,诸宫调,唱赚,嘌唱,鼓子词,陶真,涯词,道情,渔鼓,叫果子等的,基本上都属于说唱音乐的范畴。

现将其中主要的几种艺术形式做简要介绍:
鼓子词这是一种说白和歌唱相结合、以唱为主的艺术形式产生于北宋时期。

中国宋代说唱艺术,和变文相类似,由韵文和散文相杂构成,篇幅较为短小,因此大多文简而事略,每篇大约只有十章左右的歌唱,因歌唱时有鼓伴奏而得名。

表现形式:鼓子词歌唱时有鼓伴奏而得名。

早期的鼓子词是一种用同一词调反复歌唱,的艺术歌曲形式。

歌唱特点:鼓子词的特点是歌唱时主要用鼓伴奏,还有三弦,扬琴、板胡、二胡、古筝、琵琶、箫、笛、梆子、碰铃、八角鼓、瓷碟子等为辅。

一个节目不论有几段唱词,均以一个词调反复应用。

表演形式分为只唱不说和有说有唱两种。

只唱不说的,短者只用1首词,唱赚这是在一种用鼓、坂和笛作为伴奏乐器,以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交替进行为特征的说唱艺术。

唱赚所用用的脚本叫赚词,中间的曲调形式称作赚,后来唱赚发展成多套的长篇形式则称作复赚。

中国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伎艺。

是最早用同一宫调中的若干支曲子组成一个套数来歌唱的艺术形式。

其早期形式为缠令、缠达,即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一书中所称的传踏(或作转踏),流传于北宋末年,为歌舞相兼之曲。

逐渐发展,吸取多种民间音乐,形成唱赚,盛行于南宋。

唱赚是一种集诸家腔谱之大成的曲艺,它的曲牌既包括慢曲” 曲破”大曲”等艺术歌曲,也博彩当代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流行歌曲,女口嘌唱”耍令”番曲”叫声”等。

诸宫调宋代的一种大型说唱形式,由不同宫调的许多曲牌连接起来演唱。

它的音乐特点在于宫调的多样性,适合于表现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

诸宫调是中国宋代一种说唱伎艺,因集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故名。

诸宫调又称话本”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诸宫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
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基本上属叙事体,其中唱词有接近代言体的部分。

套曲的形式有两种:一为同宫调的一个曲调重复二次或三次后接尾声,一为同宫调的若干个不同曲调接尾声成为缠令的形式,所以这种诸宫调已是一种由不同宫调的单曲与套曲
联成的大型套曲了
演唱方式:诸宫调与传统的说唱艺术一脉相承。

它的曲辞仍属唐宋词系统。

它的说白受
到说话的影响。

它还吸收了鼓子词、大曲、宋杂剧、缠令、唱赚等伎艺的长处,以丰富自己的艺术体制。

诸宫调具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体制。

从宫调和曲牌看,它上承宋词而下启南北
曲。

它的音乐单位的组合形式有种:一曲独用、一曲带尾和多曲带尾
总之,宋代这种这种长篇说唱音乐形式的出现是我国说唱艺术进入成熟时期的标志,它是宋代诸多说唱音乐中的佼佼者,有较高的艺术性,尤其为士大夫文人所喜爱。

二、简述杂剧和南戏的艺术特点
杂剧
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

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

就其音乐一一北曲来说,则是一种早期的以曲牌体为特色的重要声腔系统。

它吸收、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优秀成果,对当时的南戏和明代以来南北
各种地方声腔剧种给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
地位。

“杂剧”最早见于唐代,那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

“杂”谓杂多,“百”也是形容多;“戏”和“剧”的意思相仿,但都没有今天“戏剧”的意思。

到了宋代,“杂剧”逐渐成为一种新表演形式的专称;这一新形式也确实称得上“杂”的,包括有歌舞、音乐、调笑、杂技,它分为三段:第一段称为“艳段”,表演内容为日常生活中的熟事,作为正式部分的引子;第二段是主要部分,大概是表演故事、说唱或舞蹈;第三段叫散段,也叫杂扮、杂旺、技和,表演滑稽、调笑,或间有杂技。

三段各一内容,互不连贯。

杂剧的音乐,有些直接取自宋大曲,有些则来源于民间小曲。

但宋大曲一般只取唐大曲
的一部分,称为“摘遍”;宋大曲的结构也已远较唐大曲简单。

北宋以后,杂剧既有随南宋南迁的,也有为金所继承的,金继承的宋杂剧也称院本,性
质上与宋杂剧却没有区别。

北宋末南宋初,也就是12世纪,南方也产生了一种与宋杂剧不同的戏曲南戏,又叫戏文,又因为产生地在浙江温州,所以又叫温州杂剧、永嘉杂剧。

南戏完全表演故事,结构可随故事变化,不象宋杂剧基本由三段构成。

南戏音乐以南方流行的小曲、歌谣为主,大概后来受到宋杂剧的影响,也采用唱赚、词调和大曲的部分曲调。

南戏虽不讲究宫调,时间久了
却也自然形成了集曲成套的规律,曲牌联接已有一定次序。

在南戏的舞台上,一般角色也可
歌唱,因此便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各种形式,音乐的路子显得开阔了。

宋代的杂居U是由滑稽表演、歌舞和杂戏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戏曲。

北宋时盛行于东
京,南宋时临安也很流行。

演出时一般由四个角色组成,有的增添一人。

北宋的杂剧分为“艳段”和“正杂剧”两个部分。

“艳段”是在正剧上演前表演的一段日常生活中的熟事。

“正杂剧”又分为两段,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是杂剧的主体。

到了南宋,杂剧变为三个部分,即
“艳段” “正杂剧” “杂扮”。

“杂扮”是由民间的滑稽戏演变而来的,作为杂剧之后的散段,又称“杂班”或“拔扣”。

后来,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元杂剧,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宋元南戏。

宋杂剧,宋代各种歌舞、杂戏的统称。

也是中国戏曲的最早形式。

金元时称为院本。

演出时先演一节由五个脚色出场的小歌舞,称为“艳段”;再演“正杂剧”,内容或是一段滑稽戏,或是以大曲曲调演唱故事。

南宋吴自牧《武林旧事》载有“官本杂剧”剧名二百八十个。

南戏也叫“戏文”,是南曲戏文的简称,由于最初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所以又叫“温
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它是在南方民间歌舞小戏的基础上发张起来的,又不断吸收了宋杂
剧和其他音乐形式的成分,逐渐趋于成熟
南戏,就是宋元时代流行在我国南方地区的用南曲演唱的戏曲艺术。

民间俗称戏文,或
称为南曲戏文,简称南戏文。

因起源于浙江温州(永嘉)地区,故又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南戏有如下一些特点:
南戏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

由于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剧本一般都是长篇,数倍于杂剧。

南戏的演唱方式,极其多样化,可以有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而且登场的各个角色
全能歌唱海个套曲也不限制只能由一人歌唱,甚至一个曲牌也经常是几个人分唱的•但更多的则是几人分唱最后合唱的形式•
南戏的角色主要有生、旦、净、末、丑、外、贴等七种,演唱的方式比较自由,富于变______ 化,没有一人主唱的规定,根据各种上场的角色需要均可演唱唱,且创造了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演唱形式。

这种演唱方式比杂剧一人主唱的形式要合理得多,更有利于表达复杂
的故事内容和人物性格。

在使用曲牌方面,南戏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连缀习惯。

南戏不仅使用南曲,而且也吸收了北曲的曲牌,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

南北合套的运用,丰富了南戏的音乐,对其南北合流具有重大的影响。

宋代的杂剧和南戏,虽然还有一定的原始戏曲成分,形式较为简短,但对元代杂剧和
元、明传奇的高度发展,无疑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