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复习练习及答案
知识梳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不为苟得
..也苟得:
(2)死亦我所恶.恶:
(3)故患
..有所不辟也故:患:
(4)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
(5)贤者能勿丧.耳丧:
(6)蹴.尔而与之蹴:
(7)万钟
..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
(8)乞人不屑
..也不屑:
(9)万钟于我何加
..焉何加:
(10)妻妾之奉.奉:
(11)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此之谓失其本心。
3.内容理解。
(1)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2)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精题演练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妻妾之奉.奉:
(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5.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舍生而.取义者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皆以美于.徐公
C.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D.为.宫室之美不足为.外人道也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道理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
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并加以简要阐述。
(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对比阅读
(一)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曾子①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③,复
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④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
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⑤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选自刘向《说苑·立节》)
【注】①曾子:名参,孔子弟子,以孝著称。
②致邑:送给他封地。
③反:同“返”。
④奚:疑问代词,为什么。
⑤纵:即使。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道⎩⎪⎨⎪⎧行道.之人弗受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B .与⎩⎪⎨⎪⎧蹴尔而与.之微斯人,吾谁与.
归(《岳阳楼记》) C .美⎩⎪⎨⎪⎧为宫室之美.吾孰与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D .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
其林(《桃花源记》) 2.把语段(一)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简要分析语段(一)的论证思路。
(3分)
4.语段(二)中曾子的言行印证了语段(一)的哪句话?你从两个语段中悟到了怎样的为人处世准则?(3分)
《鱼我所欲也》复习练习答案
知识梳理
(1)故不为苟得
..也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2)死亦我所恶.恶:讨厌,憎恨
(3)故患
..有所不辟也故:所以,因此患:祸患,灾难
(4)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假使
(5)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6)蹴.尔而与之蹴:踩踏
(7)万钟
..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优厚的俸禄
(8)乞人不屑
..也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9)万钟于我何加
..焉何加:有什么益处
(10)妻妾之奉.奉:侍奉
(11)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本性。
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肯接受。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4)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3.内容理解。
(1)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2)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
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则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精题演练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妻妾之奉.奉:侍奉
(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
5.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舍生而.取义者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皆以美于.徐公
C.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D.为.宫室之美不足为.外人道也
【解析】A.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B.介词,比;C.结构助词,的/代词,他;D.为了/向。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7.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道理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
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并加以简要阐述。
(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示例】南宋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敌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
他这种高尚的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或举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例子)
对比阅读
(一)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曾子①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③,复
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④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
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⑤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选自刘向《说苑·立节》)
【注】①曾子:名参,孔子弟子,以孝著称。
②致邑:送给他封地。
③反:同“返”。
④奚:疑问代词,为什么。
⑤纵:即使。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A .道⎩⎪⎨⎪⎧行道.之人弗受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B .与⎩⎪⎨⎪⎧蹴尔而与.之微斯人,吾谁与.
归(《岳阳楼记》) C .美⎩⎪⎨⎪⎧为宫室之美.吾孰与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D .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
其林(《桃花源记》) 2.把语段(一)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是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3.简要分析语段(一)的论证思路。
(3分)
先从正面举例,再从反面举例,在正反对比中论证“勿失本心”的观点。
4.语段(二)中曾子的言行印证了语段(一)的哪句话?你从两个语段中悟到了怎样的为人处世准则?(3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示例:当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
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